STM32 几种烧录方式
目录
- 串口(UART)烧录
- 基本介绍
- 连接方式:
- Boot 引脚设置:
- 适用场景:
- JLINK =JTAG+SWD debug调试起来顺畅无比
- JTAG
- 核心定位:
- SWD
- 核心定位:
- CMSIS-DAP Debug调试和蜗牛一样慢
- 接线图
- USB DFU(Device Firmware Upgrade)
- 基本介绍
- 连接方式:
- Boot 引脚设置:
- 适用场景
- summary
- Bootloader mode
- SWD mode
串口(UART)烧录

基本介绍
通过 USART(串口) 烧录程序,需进入 Bootloader 模式,适用于无调试器的情况。
连接方式:
USB-TTL 转接器(如 CH340、CP2102):
TX → PA10(STM32 RX)
RX → PA9(STM32 TX)
GND → GND
Boot 引脚设置:
BOOT0 = 1(接 3.3V)
BOOT1 = 0(接 GND)
复位芯片(进入 Bootloader)


烧录后,还要把BOOT0 和BOOT1 再次设置为0, 并且按reset, 程序开始运行。
适用场景:
量产烧录
无调试需求
低成本方案
JLINK =JTAG+SWD debug调试起来顺畅无比
BILIBILI教程:STM32使用Jlink下载视频教程_哔哩哔哩_bilibili
拼多多:
jlink驱动 到百度网盘下载哟!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IyDMrk3BYAW7QVbkoEljCA 提取码: qgzs
接线图:
因为有防呆设计,所以很好接线


下图检测是否检测到 【我的电脑】->右键管理:


Keil 魔术棒Debug设置:

如果识别不到device, 问卖家要驱动,大概率是驱动不匹配:

JTAG
(IEEE 1149.1 标准)——“全功能通用调试接口”

Keil 魔术棒选择 :


选择算法

核心定位:
最经典的通用调试接口,支持 “调试 + 程序下载” 双功能,是跨架构(如 Cortex-M/R/A、FPGA、DSP、部分工业芯片)的 “万能接口”。
关键特点:
引脚:通常需 4 根核心引脚(TCK 时钟、TMS 模式选择、TDI 数据输入、TDO 数据输出),部分场景加 TRST 复位引脚(共 5 根);不包括供电的vcc和接地的gnd;包括就7条。
优势:支持 “多芯片级联调试”(如一块电路板上多个芯片通过 JTAG 链串联,用一个调试器同时调试),功能全面(断点、寄存器 / 内存查看、代码单步执行等);
不足:引脚数量相对多,对 PCB 布线时序要求稍高(高速场景下需控制阻抗)。
主流应用:32 位 MCU 复杂项目(如 STM32H7、NXP i.MX 系列)、FPGA 开发(如 Xilinx、Altera 芯片)、工业控制芯片调试 —— 只要芯片支持 JTAG,几乎能兼容所有主流 IDE(Keil、IAR、VS Code+GDB)。
SWD
(Serial Wire Debug)——“精简高效调试接口”

核心定位:
ARM 针对 Cortex-M 系列 MCU 推出的 “精简版调试接口”,是目前 32 位 MCU(尤其是中小规模项目)的绝对主流。
关键特点:
引脚:仅需 2 根(SWCLK 时钟、SWDIO 双向数据),不包括供电的vcc和接地的gnd;包括就4跟;可复用芯片的 GPIO 引脚(部分开发板甚至省略专用调试座,直接从 GPIO 引出);
优势:
引脚少(节省 PCB 空间和芯片引脚资源)、传输效率与 JTAG 相当、抗干扰性更强(双向单线数据传输,减少布线干扰);
不足:仅支持 “单芯片调试”(不支持级联),且主要适配 ARM Cortex-M 架构(少数其他架构芯片兼容)。
主流应用:STM32(如 F1/F4/L4 系列)、Nordic nRF52、TI MSP430(部分型号)等 32 位 MCU 的开发 —— 几乎所有针对 Cortex-M 的开发板(如 STM32 Nucleo、Arduino Portenta)都默认采用 SWD 接口,搭配 ST-Link、DAPLink 调试器即可快速使用.
CMSIS-DAP Debug调试和蜗牛一样慢
拼多多:
DAPLINK下载器资料:https://pan.baidu.com/s/1-jA8HkMfo1ZZ6czyR6Q5lw 提取码:1234
接线图


链接USB后出现下面串口:
注意:如果识别不到大概率是USB不支持数据传输:

Keil 魔术棒->Debug->CMSIS-DAP debugger->Settings出现下面图:


USB DFU(Device Firmware Upgrade)

基本介绍
通过 USB 接口 直接烧录程序,适用于无串口或调试器的情况。
连接方式:
USB 数据线(D+、D-):
PA11(DM)→ USB D-
PA12(DP)→ USB D+
Boot 引脚设置:
BOOT0 = 1(接 3.3V)
BOOT1 = 0(接 GND)
复位芯片(进入 DFU 模式)
适用场景
无串口/USB-TTL 时
STM32 带 USB 接口的型号(如 F103、F407)
summary
上面的烧录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bootloader方式,另外一种是swd方式。
Bootloader mode
串口(UART)烧录和USB DFU(Device Firmware Upgrade) 属于bootloader 模式,需要bootloader来进行辅助,不能用来调试,只能用来烧录。
Bootloader 模式是“芯片自己启动后,运行一段程序来接收新程序”,所以需要 BOOT 引脚告诉芯片“启动哪段程序(Bootloader 还是用户程序).
SWD mode
SWD 模式是“外部调试器(如 ST-Link)直接‘接管’芯片的硬件资源”,不需要芯片先启动任何程序——调试器可直接向芯片内核发送指令,控制 Flash 擦除/写入,自然不需要 BOOT 引脚的“路径选择”。SWD 是 ARM Cortex-M 内核(包括 STM32)专用的调试与编程接口,仅需 2 根线(SWCLK 时钟线、SWDIO 数据线)即可实现:
(1)对芯片 Flash 进在线编程”(烧录程序);
(2)实时调试(设置断点、查看寄存器/内存、单步执行);
(3)读取芯片信息(如型号、Flash 大小)。
它的核心作用是与芯片内核直接通信,绕过了芯片正常启动时的BOOT 引脚路径选择逻辑——这是它不需要设置 BOOT 引脚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