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改进算法D* 和 LPA* 算法介绍和算法特点对比详解
返回主目录:https://blog.csdn.net/eguid/article/details/154521483
返回总览:《寻路算法分类与适用场景详解,寻路算法与路径规划算法纵览:从BFS、A*到D与RRT》
A改进算法D 和 LPA* 算法介绍和对比详解
A改进算法D 算法(Dynamic A*)
D* 算法核心概念
D* 算法是专门为动态环境设计的增量式路径规划算法,由 Anthony Stentz 在 1994 年提出。它主要用于机器人导航等需要实时重新规划的场景。
主要特点:
- 反向搜索:从目标点向起点搜索
- 增量更新:当环境变化时,只更新受影响的部分
- 高效重规划:比完全重新运行 A* 更高效
算法流程:
- 初始规划:使用类似 Dijkstra 的方法从目标点计算所有节点的代价
- 路径执行:机器人从起点向目标移动
- 动态更新:当检测到环境变化时,局部更新受影响节点的代价
- 重新规划:基于更新后的代价快速找到新路径
# 伪代码示例
class DStar:def __init__(self):self.open_list = PriorityQueue()self.cost_map = {}self.rhs = {} # 一步前瞻代价def compute_shortest_path(self):while self.open_list.not_empty() and self.should_update():node = self.open_list.pop()if self.cost_changed(node):self.update_node(node)for neighbor in node.neighbors:self.update_vertex(neighbor)
LPA* 算法(Lifelong Planning A*)
核心概念
LPA* 是 A* 的增量版本,由 Sven Koenig 和 Maxim Likhachev 在 2001 年提出。它在已知图结构但边代价可能变化的环境中表现优异。
主要特点:
- 前向搜索:从起点向目标搜索
- 重用信息:保留之前搜索的启发式信息
- 一致性维护:保证启发式函数的一致性
关键概念:
- g(s):从起点到节点 s 的实际代价
- rhs(s):基于父节点的一步前瞻代价
- 局部一致:当 g(s) = rhs(s) 时称节点局部一致
# 伪代码示例
class LPAStar:def calculate_key(self, node):return (min(self.g[node], self.rhs[node]) + self.h(node), min(self.g[node], self.rhs[node]))def update_vertex(self, node):if node != self.start:self.rhs[node] = min(self.g[neighbor] + cost for neighbor in node.predecessors)if node in self.open_list:self.open_list.remove(node)if self.g[node] != self.rhs[node]:self.open_list.add(node, self.calculate_key(node))
D* vs LPA* 的区别
| 特性 | D* | LPA* |
|---|---|---|
| 搜索方向 | 反向搜索(目标→起点) | 前向搜索(起点→目标) |
| 初始规划 | 需要完整初始规划 | 可延迟规划 |
| 重规划效率 | 非常高效,适合频繁变化 | 高效,适合偶尔变化 |
| 内存使用 | 较高(存储完整代价图) | 相对较低 |
| 适用场景 | 机器人导航、实时系统 | 游戏AI、已知图结构的动态环境 |
| 启发式使用 | 有限使用启发式 | 充分利用启发式 |
实际应用场景
D* 适用场景:
- 移动机器人导航
- 自动驾驶车辆
- 实时战略游戏中的单位移动
- 无人机路径规划
LPA* 适用场景:
- 游戏AI路径规划
- 网络路由协议
- 物流配送系统
- 已知地图但代价变化的导航
性能比较
| 场景 | D* 性能 | LPA* 性能 |
|---|---|---|
| 静态环境 | 初始规划慢,执行快 | 与 A* 相当 |
| 频繁变化 | 非常高效 | 良好 |
| 大规模图 | 内存消耗大 | 相对节省内存 |
| 启发式质量好 | 受益有限 | 显著受益 |
总结
D* 更适合:
- 需要从任意位置重新规划的机器人应用
- 环境变化频繁且不可预测的场景
- 对重规划速度要求极高的实时系统
LPA* 更适合:
- 图结构已知但边代价可能变化的场景
- 需要利用高质量启发式的应用
- 内存相对受限的环境
两种算法都代表了增量式路径规划的重要进展,在各自适用的领域提供了比传统 A* 更高效的解决方案。选择哪种算法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环境动态性和计算资源约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