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访问介质访问控制-3】为什么工业控制网不用 WiFi?令牌传递协议:无冲突通信流程 + 对比表全解!
同样是共享信道,为什么家里的 WiFi 用 CSMA/CA “抢着发”,而工厂的工业控制网却要 “按顺序发”?甚至搞不懂 “令牌”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它能让网络完全不冲突?这篇文章会用 “会议室轮流用话筒” 的比喻,把令牌传递协议的 5 步工作流程讲透,再用两张对比表理清它和随机访问协议的核心差异 —— 考试常考的 “轻 / 重负载性能”“公平性” 考点,这里全标好了!
一、先搞懂:令牌传递的核心逻辑 ——“谁拿到话筒谁说话”
随机访问协议(比如 CSMA/CD、CSMA/CA)像 “没人管的会议室”,大家靠 “抢话筒” 通信,难免冲突;而令牌传递协议是 “有主持人的会议室”,靠一个特殊的 “话筒(令牌)” 控制发言顺序,从根本上杜绝冲突。【集中控制-循环发送】
它的核心规则就 3 条:
- 令牌是唯一 “发言许可”:网络里只有一个 “空闲令牌”(不携带数据的控制帧),像话筒一样在站点间循环传递;
 - 只有持令牌者能发言:站点有数据要发,必须等令牌传到自己手上,才能 “拿起话筒说话”;
 - 发完就把话筒传下去:数据发完后,站点会生成新的空闲令牌,继续传给下一个站点,保证循环不中断。
 
二、令牌传递工作流程:5 步走完 “从拿话筒到传话筒”
以 “令牌环网”(逻辑上是环形结构)为例,整个流程就像会议室里 “轮流发言”,分 5 个关键步骤,每一步都能用 “话筒比喻” 对应:
1. 网络空闲:话筒在循环 “找发言人”
- 实际流程:网络里没有数据传输时,只有一个 “空闲令牌” 在环形拓扑中循环传递,从一个站点传到下一个站点。
 - 话筒比喻:主持人拿着空闲的话筒,沿着会议室座位依次问 “谁要发言?”,没人发言就继续传。
 - 关键细节:此时令牌状态为 “空闲”,任何站点只要有数据,都能 “接住话筒”。
 
2. 捕获令牌:有数据的站点 “接过话筒”
- 实际流程:假设站点 A 有数据要发,当空闲令牌传到 A 时,A 会 “捕获令牌”,并把令牌状态从 “空闲” 改为 “忙”,再把要发送的数据帧附加在 “忙令牌” 后面,形成一个完整的 “数据 + 忙令牌” 帧。
 - 话筒比喻:A 听到主持人递话筒,立刻接过,同时告诉所有人 “话筒现在被我用了(忙)”,然后把要讲的内容(数据)附在话筒后面,说出来。
 
3. 传递与接收:数据帧 “绕圈找接收人”
- 实际流程:“数据 + 忙令牌” 帧会沿着环形结构,从 A 传给下一个站点 B,再传给 C…… 每个站点都会接收并转发这个帧:
- 如果站点的地址和数据帧的 “目的地址” 不匹配(比如 B 不是接收方),就只转发,不处理。
 - 如果地址匹配(比如 C 是接收方),C 会复制数据帧里的内容,同时在帧头设置 “已复制” 标志,再继续转发。
 
 - 话筒比喻:A 说完话后,把话筒(带内容)传给 B,B 听了发现不是说给自己的,就传给 C;C 听到是说给自己的,记下来内容,再传给下一个人。
 
4. 移除数据:发送方 “收回自己的内容”
- 实际流程:“数据 + 忙令牌” 帧绕环一圈后,最终会回到发送方 A;A 会检查帧头的 “已复制” 标志,确认 C 已经收到数据,然后把数据帧从环上 “移除”(不再转发)。
 - 话筒比喻:话筒(带内容)绕会议室一圈回到 A 手里,A 确认 C 听到了,就把自己说的内容从话筒上删掉,避免内容重复传递。
 
5. 释放令牌:把 “空闲话筒” 传给下一个人
- 实际流程:A 移除数据后,会立即生成一个新的 “空闲令牌”,并把它传给下一个站点(比如 B);此时 B 如果有数据,就能捕获令牌开始发送,没有就继续传递。
 - 话筒比喻:A 把话筒清空,恢复成 “空闲状态”,传给 B,主持人的 “轮流发言” 流程继续。
 
三、令牌传递协议的 4 大特点:优势、缺点全说透
令牌传递的 “按顺序通信” 模式,决定了它有独特的优劣势,尤其和 “抢话筒” 的随机访问协议对比时,差异特别明显:
1. 最大优势:完全无冲突,公平性 100%
- 无冲突:因为只有一个令牌,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站点能发数据,像会议室里 “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人说话”,根本不会出现 “抢话冲突”;
 - 绝对公平:令牌按固定顺序传递,每个站点都能 “轮到”,不会出现 “某个人一直抢话筒” 的情况 —— 这对工业控制网很重要,比如生产线的每个设备都需要平等的通信机会,不能有优先级失衡。【每个站点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信道访问权。】
 
2. 性能和负载的 “反常识” 关系:轻负载差,重负载强
这是考试高频考点,一定要记清:
- 轻负载时效率低:比如会议室里只有 1 个人有话要说,还是得等令牌绕环一圈才能拿到话筒 —— 即使没人抢,也要浪费 “传话筒” 的时间,导致延迟变大、效率变低;
 - 重负载时效率高:如果 10 个站点都有数据要发,令牌传递能让大家 “有序轮流发”,信道利用率接近 100%;而随机访问协议(比如 CSMA/CD)会因为 “抢话冲突”,效率急剧下降(冲突越多,浪费的时间越多)。【性能优于随机访问协议】
 
3. 最大缺点:可靠性依赖 “令牌” 和 “环结构”
- 令牌丢了会瘫痪:如果令牌在传递中丢失(比如某个站点故障没转发),整个网络就没了 “发言许可”,所有站点都发不了数据 —— 需要复杂的 “令牌恢复机制”(比如超时后重新生成令牌);
 - 单点故障影响全局:环形结构中,只要一个站点故障(比如 C 坏了),令牌就传不过去,整个环就断了 —— 实际应用中会用 “星型环形拓扑”+“MSAU(多站访问单元)”,故障站点会被自动 “旁路”,避免全网瘫痪。
 
4. 适用场景:工业控制、实时性要求高的网络
正因为 “无冲突”“重负载效率高”“公平性强”,它特别适合这些场景:
- 工业控制网(比如生产线设备通信):设备需要实时、稳定地传数据,不能有冲突导致的延迟;
 - 实时通信网络(比如医疗设备、交通信号控制):对数据传输的 “确定性” 要求高,必须知道 “什么时候能发数据”,不能靠 “抢”。
 
四、重点:两张表厘清 “令牌传递 vs 随机访问”
这是考试最常考的对比内容,一张表分清核心差异,另一张表总结所有 MAC 协议的适用场景:
表 1:令牌传递(轮询访问)vs 随机访问(如 CSMA/CD)
| 对比维度 | 随机访问协议(CSMA/CD 为例) | 令牌传递协议(轮询访问) | 
|---|---|---|
| 控制方式 | 分布式(无主持人,靠站点自己判断) | 集中式 / 分布式协调(有 “令牌主持人”) | 
| 冲突情况 | 存在冲突,需检测 / 避免 | 完全无冲突 | 
| 轻负载性能 | 延迟小、效率高(不用等令牌) | 延迟大、效率低(要等令牌传递) | 
| 重负载性能 | 冲突多、效率急剧下降 | 有序传输、效率接近 100% | 
| 公平性 | 不能保证(可能某站点抢话多) | 绝对公平(按顺序轮流) | 
| 核心依赖 | 冲突检测 / 避免机制 | 令牌和环形拓扑 | 
表 2:常见 MAC 协议适用场景总结
| 协议类型 | 核心优势 | 适用场景 | 
|---|---|---|
| 纯 ALOHA | 实现简单 | 历史参考(现已不用) | 
| 时隙 ALOHA | 比纯 ALOHA 利用率高 | 卫星通信(时间同步容易实现) | 
| CSMA/CD | 有线环境冲突检测高效 | 传统半双工以太网(如早期网线网络) | 
| CSMA/CA | 无线环境冲突避免 | WiFi(802.11 无线局域网) | 
| 令牌传递 | 无冲突、重负载效率高、公平性强 | 工业控制网、实时通信网络(如生产线) | 
五、一句话总结 + 行动建议
令牌传递协议的本质是 “用‘轮流拿话筒’的顺序控制,换无冲突、高可靠的通信”—— 轻负载时浪费时间,重负载时优势拉满,特别适合对 “无冲突”“公平性” 有要求的场景(比如工业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