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验】--如何和 Cursor 高效协作
备注:AI参与辅助生成
如何和 Cursor 高效协作:一个基于工程实践的分享
用过 Cursor 的人大概都有这种体验:
随便丢一句话,Cursor 也能给你生成一堆代码,但往往十有八九不符合预期。
我后来才意识到——不是 Cursor 不行,而是我自己没讲清楚。
下面是我这段时间摸索出来的一套方法,目标只有一个:让 Cursor 真正成为高效的开发搭档。
1. 目标要讲到位
写需求的时候别含糊。你需要把几个关键点讲清楚:
- 我要实现什么(目标)
- 涉及到哪些文件/类(范围)
- 哪些不能动(边界)
- 做到什么程度算完成(完成标准 / DoD)
举个例子:
我要加一个网络通信统计功能。修改范围在
Chip类,公共 API 不允许改。完成标准是:16×16 芯片能跑 5 步,输出通信次数和距离。
当你把这些点说清楚了,Cursor 的结果会靠谱很多。
2. 先复述,再写代码
别一上来就让 Cursor 改代码。
更稳的做法是:
- 先让它复述理解,列出它认为要改的点。
- 你审一下,确认没跑偏。
- 再让它动手写具体修改。
这就相当于先做个需求评审,把问题掐死在最早的阶段。
3. 用 .cursorrules 固化规则
很多项目里会反复强调的约束,其实可以直接写进 .cursorrules。比如:
## Project context
- Python >=3.10, matplotlib only
- Windows 控制台避免 Unicode 符号,统一用 [OK]/[FAIL]## Code boundaries
- 不修改公共 API
- 新功能只允许写在 noc_send / step()## DoD
- 在 16x16 芯片上跑 5 步
- 输出包含远程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