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17 信息组织【第一章】
一、信息组织的含义
原始内容
信息组织,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表现。
记忆重点
- 核心三要素:科学规则方法(手段)、内外特征(对象)、无序转有序(过程);
- 最终目的:用户“获取利用”+ 信息“流通组合”;
- “序”的本质:要素关系 + 时空表现(无需扩展,记关键词)。
二、信息组织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原始内容
- 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织、开发和利用。信息组织在其中属于关键因素,处于关键的地位。
现在社会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庞杂性和分散性,人们对信息需求的特点是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的精良性、时间的紧迫性。 - 信息组织是一个信息增值过程。
- 信息组织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做好信息组织工作,会促进信息流通,发挥信息效用,使信息流形成良性循环,使信息在时间上更快速的传播。
- 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利用的基础。
记忆重点 - 资源建设四环节:采集→组织→开发→利用(组织是“关键”,记定位);
- 信息特征 vs 需求特点:庞杂分散 vs 专业选、内容精、时间急(对比记忆,避免混淆);
- 四大作用:增值、生命周期核心、促流通、检索基础(抓核心词,无需记长句)。
三、信息组织的发展阶段
原始内容
- 清朝职能时期:它主要通过对信息的记录和登载,如同“信息账房先生”,告诉人们有什么信息而已。
- 查检职能时期:信息组织活动不仅告诉人们有什么信息,而且告诉人们怎样找到信息。
- 组织职能时期: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不满足告诉人们有什么信息和怎样找到信息。它不仅可以告诉人们我们这里有什么信息,而且还可以告诉人们其他地方有什么信息。人们还可以知道什么信息适合于自己,可以多途径多角度地查找信息。
记忆重点
按“能力升级”逻辑记,避免记混阶段: - 清朝时期:只说“有什么”(基础记录);
- 查检时期:加说“怎么找”(增加检索指引);
- 组织时期(技术驱动):说“其他地方有+适合自己+多途径找”(范围、适配性、维度升级)。
四、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
原始内容
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使信息组织有了理论基础。
记忆重点
直接记“三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无延伸内容,直接背诵,避免遗漏)。
五、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
原始内容
语言学、逻辑学、知识分类是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
要把庞杂分散的信息组织成有序优化的整体,就必须建立符号系统,但都和自然语言一样,有着共同特征:有语词,有词汇,有语法,这就是信息组织的语言学基础。
知识分类是一门研究知识体系结构的学问。
记忆重点
- 三大方法基础:语言学、逻辑学、知识分类(先记总纲,再拆细节);
- 各基础核心:
○ 语言学:符号系统有“语词、词汇、语法”(对应自然语言特征);
○ 知识分类:研究“知识体系结构”(记核心研究对象)。
六、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
原始内容
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它们是信息组织的基本对象和管理依据。
● 信息的外在特征:就是指信息的物质载体所直接反映的特征,构成信息载体的外在的、形式的特征。
● 信息的内容特征:就是信息所包含和承载的具体内容。
信息的序化和优化是信息组织的结果和目标。信息的序化就是按照一定的方法将无序的信息组织成有序信息的过程。信息的优化则是在序化的基础上,按照结构功能优化的目的对信息进行再序化的过程。
记忆重点
- 组织对象(2个):
○ 外在特征:物质载体→形式特征(如载体类型、出版信息);
○ 内容特征:具体内容(如主题、观点); - 结果目标(2个):
○ 序化:无序→有序(首次整理);
○ 优化:序化后→再序化(二次升级,追求结构功能优)。
七、信息序化的基本方法(简答题★★★)
原始内容
- 语法信息序化法:即根据信息的外在特征,使用一套形式化的符号系统来组织信息的方法。包括号码法、物名法、专门代码法、引证关系法、时序法、地序法。
- 语义信息序化法:即根据信息的内容特征,使用一套含有语义的符号系统来组织信息的方法。语义信息序化法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两种基本类型。
- 语用信息序化法:就是指根据信息的实用价值来组织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权值序化法和逻辑序化法。
○ (1) 权值序化法:就是按信息的重要性来组织信息。
○ (2) 逻辑序化法:就是按某种逻辑关系来组织信息。
记忆重点
(简答题高频考点,按“依据+符号类型+具体方法”框架记) - 语法序化:依据外在特征,形式化符号→6种方法(号码、物名、代码、引证、时序、地序);
- 语义序化:依据内容特征,含语义符号→2种类型(分类法、主题法);
- 语用序化:依据实用价值→2种方法(权值:重要性;逻辑:逻辑关系)。
八、信息优化的基本方法
原始内容
信息的优化主要包括信息的优选、浓缩、重新表述及三者的综合运用。
- 信息的优选正是实现社会信息有相对贫素向信息富集转化的优化过程。
- 信息的浓缩是使社会信息由博而约,由粗而精的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信息浓缩的主要形式有文摘、题录、目录、词条。 - 信息的重新表述是使某些信息由不便于利用向便于利用转化的加工过程。
信息重新表述有改写、编译、翻译等方式。
信息的综合优化是前述三种基本优化方法的结合运用,其主要形式是信息综述和信息评析。
记忆重点 - 三种基本优化(记“转化方向+形式/方式”):
○ 优选:贫素→富集;
○ 浓缩:博→约、粗→精,形式(文摘、题录、目录、词条);
○ 重新表述:不便→便于利用,方式(改写、编译、翻译); - 综合优化:三者结合,形式(综述、评析)。
九、信息组织的一般过程和原则
原始内容
信息组织的一般过程包括信息替代和信息序化两部分了。信息的替代过程(亦可成为信息揭示过程)实际上是对原始信息的外表特征(包括题名、著者、出处等)和内容特征(包括分类号、主题词、摘要等)进行表述的过程。…这项工作通常称为著录。
信息序化是对替代信息给出信息标识的过程,这项工作通常称为标引。
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在实际操作中是两个互逆的过程。
通过信息检索可以进行信息组织质量的评价。通常我们在进行评价时惯用的两个指标是,查准率和查全率。
● 查准率简写为P,是指所检出的相关信息占所有检出信息的比率。
查准率=检出相关信息量/检出信息总量;
● 查全率简写为R,是系统在进行某一检索时,检出的相关信息量与系统信息库中相关信息总量的比率。
查全率=检出相关信息量/信息库内相关信息总量。
记忆重点
- 一般过程(记“过程+对应工作名称”):
○ 信息替代(揭示)→ 表述内外特征 → 叫著录;
○ 信息序化 → 给替代信息标标识 → 叫标引; - 与检索的关系:互逆过程(组织是“建序”,检索是“找序”);
- 质量评价指标(必记公式,避免分子分母混淆):
○ 查准率(P):相关检出量 / 总检出量(关注“精准度”);
○ 查全率(R):相关检出量 / 库内相关总量(关注“全面性”)。
十、信息组织的基本原则
原始内容
- 客观性原则:信息组织中进行描述和揭示的基本依据就是信息本身。因此,我们描述和揭示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必须客观而准确,要根据信息本身所反映的各种特征加以科学地反映和序化,形成相应的信息组织成果。
- 系统性原则:为实现系统性必须把握4个原则
(1) 宏观信息组织和微观信息组织的关系。
(2) 信息组织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3) 信息组织工作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4) 不同信息处理方法之间的关系。 - 目的性原则
- 现代化原则
记忆重点 - 客观性:核心是“依信息本身,准确反映内外特征”(不主观臆断);
- 系统性:记4组“关系”关键词——宏微关系、部门关系、环节关系、方法关系(覆盖全流程与关联方);
- 目的性+现代化:直接记原则名,无需扩展(简单考点,避免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