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级节能革命:医院冷热源全链路改造与 AI 深度赋能实践
医院作为 “永不熄灯的生命堡垒”,其冷热源系统承担着手术室恒温恒湿、ICU 环境保障、医技设备散热等核心使命,能耗占比高达建筑总能耗的 40% 以上,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年空调能耗甚至突破千万度。传统冷热源系统面临 “设备低效运行、负荷匹配失衡、运维响应滞后” 等痛点,既推高运营成本,又难以适配医疗场景的严苛需求。通过 “全链路硬件改造 + AI 智能管控” 的双重升级,可在保障医疗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实现深度节能,推动医院从 “被动供能” 向 “智慧能效” 转型。
亚川科技20年专注于IBMS系统集成3D可视化数字孪生管理平台、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楼宇自控DDC系统、冷热源群控系统、空气质量监控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源能耗管理系统、FMCS厂务信息管理系统,DCIM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管理系统、空气流向管理系统、消防防排烟一体化监控系统解决方案!
一、医院冷热源系统的核心痛点与节能瓶颈
医院冷热源系统的特殊性源于医疗场景的刚性需求,其节能改造需在 “医疗安全、环境精度、连续运行” 三大约束下开展,传统模式的局限尤为突出:
核心痛点 | 医疗场景影响 | 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
---|---|---|
负荷波动剧烈且预测困难 | 手术室手术排班、MRI 设备启停、门诊人流变化均导致冷负荷瞬时波动,偏差可达 30% 以上 | 依赖人工经验设定固定参数,冷机、水泵长期满负荷运行,造成 “大马拉小车” 浪费 |
区域需求差异显著 | 手术室需 22±1℃恒温恒湿(洁净度万级以上),普通病房需 24±2℃舒适环境,医技科室需强散热 | 采用 “一刀切” 供能策略,非核心区域能耗冗余,核心区域易出现温湿度超标 |
设备协同效率低下 | 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独立运行,缺乏联动优化,系统 COP(能效比)仅 2.8-3.5 | 人工手动调节设备参数,响应滞后,设备组合运行始终偏离最优工况 |
运维依赖经验且被动 | 设备故障(如压缩机轴承磨损)需人工巡检发现,手术室供冷中断可能危及手术安全 | 无预判性维护,故障响应时间超 2 小时,运维成本占能耗费用的 20%+ |
能源利用形式单一 | 冬季供暖依赖燃气锅炉,夏季制冷依赖市电,峰谷电价差导致能源成本高企 | 未充分利用余热回收、蓄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接入能力缺失 |
二、全链路节能改造:构建医疗级高效冷热源基础
全链路改造以 “设备升级 + 管网优化 + 末端适配” 为核心,针对冷热源系统的 “能源生产 - 输送 - 末端使用” 三大环节进行精准升级,为 AI 赋能奠定硬件基础:
(一)能源生产端:高效设备替代与能源结构优化
能源生产端是节能改造的核心,通过设备升级与技术创新提升能源转换效率,兼顾节能与低碳目标:
- 核心机组高效化升级:淘汰老旧螺杆式冷水机组,更换为磁悬浮变频冷机或高效离心式冷机,COP 可达 6.0 以上,部分负荷下节能优势更显著 —— 当冷负荷降至 50% 时,变频冷机能耗仅为定频机型的 30%。北方地区可采用空气源热泵替代燃气锅炉供暖,能效比 3-4,实现供暖零碳排放;夏热冬冷地区可部署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特性降低机组能耗。
- 蓄能技术削峰填谷:在电价差显著的区域,配套建设冰蓄冷或水蓄冷系统,夜间低谷电价时段(22:00 - 次日 6:00)储冷,白天高峰时段释冷供能,可降低 30% 峰期电费支出。江苏省某医院通过蓄冰系统与地源热泵结合,实现冷源系统综合能效提升 25%。
- 余热回收资源化利用:在手术室、检验科等排风量大的区域,安装显热 / 全热交叉回收装置,在保障空气隔离的前提下回收排风中的冷量与热量,可降低新风处理能耗 40%。同时利用冷水机组冷凝热制备生活热水,替代传统电加热系统,年节省电量超 50 万 kWh。
(二)输配管网端:智能变流量与减阻降耗改造
输配系统能耗占冷热源总能耗的 30%-40%,通过管网优化与智能调控减少输送损耗:
- 二级泵变流量改造:大型医院采用 “一级泵定流量 + 二级泵变流量” 模式,一级泵保障冷源侧稳定,二级泵根据各区域末端负荷动态调节流量,避免主泵持续满负荷运行。武汉市第九医院通过该改造,水泵能耗从 23.08 万 kWh 降至 18.44 万 kWh,降幅 20%。
- 管网节能优化:对老旧管网进行保温修复,采用红外热成像仪定位保温薄弱点,减少输送过程中的冷量损失;安装板式换热器智能反冲洗装置,自动清除管道污垢,降低水系统阻力,减少 30% 水泵能耗。同时部署高精度电磁流量计与压力变送器,实现管网流量、压力的实时监测,为智能调控提供数据支撑。
- 设备电机变频化升级:将传统水泵、冷却塔风机的异步电机更换为永磁同步电机,效率提升至 96% 以上,搭配变频器实现转速无级调节,根据负荷变化动态匹配输出功率。
(三)末端用能端:精准调控与场景适配改造
末端系统直接影响医疗环境质量,需结合科室需求实现个性化调控:
- 分区精准温控改造:手术室部署智能温控阀,响应时间≤5 秒,流量调节精度 ±2%,保障室温波动≤0.3℃、湿度 ±2% RH 的严苛要求;病房安装静音型变风量末端(VAV Box),噪音≤35dB,支持 30%-100% 负荷调节,患者可自主微调温度,护士站可统一监控。
- 新风系统精细化调节:采用新风供需解耦改造,集中设置多功能新风机组分管道配送,避免独立处理单元的冗余能耗。通过智能调压变风量技术,根据门诊人流量动态调整换气次数 —— 诊室无人时降至 6 次 /h,ICU 则严格保持≥12 次 /h 的新风标准,既满足院感要求又实现节能。
- 无人区域智能关停:在诊室、检查室等间歇使用区域,安装人体存在传感器与智能开关,无人时自动切换至待机模式,关闭非必要末端设备,可降低该区域能耗 35%。
三、AI 深度赋能:从 “设备管控” 到 “智慧决策”
AI 技术打通冷热源系统全链路数据,通过 “预测 - 优化 - 诊断 - 运维” 闭环赋能,实现系统自主运行与持续节能,是改造效果最大化的核心引擎:
(一)AI 负荷预测:精准预判医疗用能需求
基于历史运行数据与医疗业务特征,AI 构建多维度负荷预测模型,提前规避供能失衡:
- 双维度预测体系:短期预测(未来 1-3 小时)基于实时数据(室内外温湿度、设备运行参数),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实现高精度预测;远期预测(未来 24 小时)采用时序数据聚类,结合手术排班、门诊预约、天气预报等信息,识别典型负荷模式。某医院通过专利模型提前 12 小时预测手术室冷负荷,预测准确率 R²≥0.95。
- 负荷联动适配:AI 将预测结果与医疗业务系统深度联动 —— 当 HIS 系统显示次日上午手术室排满 4 台手术时,提前 2 小时启动冷机预冷,确保手术开始时室温精准达标;当门诊挂号系统显示儿科就诊量突增时,自动提升该区域冷负荷分配。
(二)AI 协同优化:全系统能效动态寻优
AI 突破传统人工预设逻辑,通过多目标算法实现设备组合的最优运行:
- 设备群控智能调度:构建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协同优化模型,根据实时负荷与设备性能曲线,自动生成最优运行方案。例如当冷负荷为 60% 时,AI 决策启动 2 台变频冷机(而非 1 台定频冷机),搭配 4 台水泵变频运行,系统综合能耗降低 18%。
- 动态参数自主调节:AI 实时优化关键运行参数 —— 夏季室外温度每升高 1℃,自动将冷冻水供回水温差从 5℃扩大至 6℃,减少循环水量;当管网压差波动超过 5% 时,立即调节二级泵频率,维持系统稳定的同时降低输配能耗。江苏某医院通过该策略,空调水系统节能率达 10%。
- 峰谷能源智能分配:AI 结合实时电价与蓄能系统状态,自动制定充放能策略 —— 电价高峰时段优先释放蓄能,低谷时段全力储能,武汉市第九医院通过该策略年节省电费 27.5 万元,节能率 27.22%。
(三)AI 故障诊断:医疗级运维安全保障
AI 融合多源数据实现设备故障的提前预警与精准定位,保障医疗供能连续性:
- 全维度故障预判:通过振动传感器(监测水泵轴承)、电流传感器(监测压缩机)、温度传感器(监测电机)采集数据,输入故障诊断模型,可提前 72 小时识别轴承磨损、冷凝器脏堵等问题,识别率≥98%。当冷机温度超阈值时,立即推送告警至运维 APP,明确故障类型与处置建议。
- 应急响应自动处置:预设 10 余种故障场景预案,当主冷机突发跳闸时,AI 在 10 秒内启动备用机组,同时调节末端阀门限制非核心区域负荷,确保手术室、ICU 供能不受影响,室温波动≤0.2℃。
- 数字孪生可视化运维:在云端平台集成医院 BIM 模型(精度 LOD300),实时显示各区域温湿度云图与设备运行状态 —— 手术室温湿度正常显示绿色,超标则自动高亮红色,支持单台设备能耗钻取与历史数据追溯。
四、实施路径与落地保障:医疗场景特需适配
医院冷热源改造需严守 “医疗安全优先、改造不扰诊疗” 原则,实施过程需精准把控:
1. 前期诊断:医疗场景专项评估
改造前开展为期 30 天的全链路能耗审计:通过智能仪表追踪冷热源各环节功耗,结合红外热成像与 BIM 建模定位节能潜力;联合院感科审核改造方案,确保新风量、空气隔离等指标符合 GB51039 标准,所有涉及手术室的改造均需提交双重认证。
2. 分阶段施工:诊疗影响最小化
选择初夏、初秋等非高峰季节施工,按 “非核心区域→普通病房→医技科室→手术室” 的顺序阶梯推进。手术室改造需配备应急冷冻机组,施工时段采用临时供能方案,确保手术不受影响;病区改造安排在患者转床间隙,单区域施工时间控制在 48 小时内。
3. 政策与运维保障
- 政策红利申领:对接公共机构节能补助政策,大型医院改造项目可申报最高 30% 的设备费用补偿,降低初期投资压力。
- 全生命周期运维:采用 “云端值守 + 定期巡检” 模式,7×24 小时监控系统运行,每月开展滤网清洗、传感器校准,每季度出具科室能耗分析报告;合同期内提供算法迭代服务,新增传染病区等场景时可快速适配专用控制策略。
五、应用价值:医疗安全与节能效益的双重飞跃
全链路改造与 AI 赋能的结合,为医院创造了 “安全、节能、高效” 的多维价值:
- 医疗环境精度升级:手术室温湿度达标率从 85% 提升至 99%,湿度波动≤±3% RH,为精密医疗设备运行与手术安全提供稳定环境;病房室温可个性化调节,患者满意度提升 82%。
- 能耗成本显著降低:综合节能率可达 27%-37%,800 床综合医院年省电费 300-600 万元,投资回收期最短仅 1.8 年。新加坡中央医院通过类似改造,年节能 37%,投资回收期控制在 5 年内。
- 运维效率质的提升:设备故障响应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运维人员工作量降低 60%,设备使用寿命延长 2-3 年;通过数字孪生平台实现 “一张屏管全院”,管理效率提升 70%。
结语
在 “双碳” 战略与智慧医院建设的双重驱动下,冷热源系统的 “全链路改造 + AI 赋能” 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模式打破了 “节能与医疗安全对立” 的传统认知,通过硬件基础的高效化与 AI 大脑的智能化,让冷热源系统从 “被动供能单元” 升级为 “主动服务的智慧能源中枢”。未来,随着数字孪生、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医院冷热源系统将实现 “自感知、自预测、自优化、自修复” 的全自主运行,为医疗健康事业构筑更安全、更绿色、更高效的能源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