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扩展边界:技术之外的视野(4)
8.4 培养新人:从“导师”到“教练”的角色转变
通过主动的“技术布道”,我和我的团队,在公司里成功地树立起了“长期主义”和“工程质量”这面大旗。这不仅为我们赢得了声誉,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福利”——我们团队,成了公司里最受技术新人欢迎的“第一志愿”。
David也乐见其成,大手一挥,直接给我分配了两名刚刚通过校招的顶级大学毕业生,小A和小B。
看着他们俩那充满着对未来渴望、又略带一丝紧张的青涩脸庞,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那一刻,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涌上了我的心头。我意识到,我即将扮演的,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领导”,更是一个年轻人职业生涯的“引路人”。我的每一个行为,说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深刻地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轨迹。
一开始,我试图去复制当年阿德带我的方式。我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导师(Mentor)”**。
- 我为他们制定了详尽的学习路线图,从Git命令到Go语言基础,再到我们团队的各种规范。
- 我鼓励他们随时向我提问,并将我自己的经验和答案,倾囊相授。
- 我将他们安排给团队里的“老手”——浩子,进行“师徒制(Buddy)”的结对编程,手把手地带他们写代码。
(心理暗线:我此时的带人模式,是一种**“给予式”**的模式。我认为,新人就像一个空杯子,我的职责,就是不断地向这个杯子里,灌满我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这是一种善意的、也是最常见的带人误区。)
在我的“导师”模式下,小A和小B确实成长得很快。他们在几个月内,就掌握了基本的开发技能,能够独立地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卡”。我很满意,觉得自己的“培养”工作,做得非常成功。
直到一次,我将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