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概念定义
- D动车
- 特征综述
- 和谐号时代(2004年-2017年):基础车型构建
- 复兴号时代(2017年至今):优化与拓展
- G高速列车
- 特征综述
- 早期探索阶段(2000年代-2010年):技术引进+国产化
- 自主创新阶段(2010-2017年):技术突破+性能提升
- 自主标准阶段(2017年至今):复兴号引领
概念定义
- 高铁(车型):运行于高速铁路,设计时速≥250km/h的动车组列车,是“高速铁路列车”的简称,与“高速铁路(线路)”共同构成“高铁(High-speed Railway)”的完整概念。
- 动车组 (Multiple Units, MU): 这是一个技术概念,区别于传统的“机车牵引车厢”模式。动车组是一种自带动力、固定编组、不可随意拆解的列车单元,其动力分散在多个车厢上。所有“G”字头和“D”字头列车都属于动车组技术范畴。
- G高速列车 (High-speed Train):车次以“G”开头,设计时速≥300km/h,主要运行于设计时速300-350km/h高速铁路的动车组列车。
- D动车:车次以“D”开头,设计时速200-250km/h,主要运行于快速铁路,部分可在高速铁路运行的动车组列车。
- 和谐号(CRH系列,China Railway High-speed):2004年起通过技术引进+国产化的动车组品牌,涵盖CRH1/2/3/5/380等系列,包含G、D两类车型,是中国高铁早期主力。
- 复兴号(CR系列,China Railway):2017年投入运营的自主研发动车组品牌,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涵盖CR400/300/200等系列,包含G、D两类车型,技术标准统一。
D动车
特征综述
- 运行线路:线路适应性强,既可在高速铁路运行(部分线路会根据调度需求调整速度),也能在既有提速线路上运营。既有提速线路是在原有普速铁路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如轨道加固、信号系统升级等,使其能满足D动车200-250km/h的运行需求,例如京沪铁路、京广铁路等既有线路经改造后,成为D动车的重要运行通道,有效利用既有铁路资源,扩大动车服务覆盖范围
- 时速表现:设计时速集中在200-250km/h,运营时速多保持在200-220km/h,速度虽低于G高速列车,但能在保证运输效率的同时,更好地适配不同等级线路,平衡速度与线路兼容性
- 其他显著特征:编组灵活,以8节编组为主,部分车型如CRH2B采用16节大编组,可根据客流量调整运力;注重环境适应性,如CRH2G、CRH5G等车型具备耐高寒、抗风沙能力,能在极端气候区域稳定运行;停靠站点更密集,覆盖中小城市及乡镇,满足区域内短途、高频次出行需求,在铁路客运网络中承担“毛细血管”的作用,衔接主要交通枢纽与偏远地区,提升铁路服务的普惠性
和谐号时代(2004年-2017年):基础车型构建
- CRH1系列
- 技术基础:引进加拿大庞巴迪Regina C2008型技术,青岛四方庞巴迪生产
- 代表车型:CRH1A
- 关键参数:8节编组(5动3拖),运营时速250km/h,牵引功率5300kW
- 优化升级:新一代车型采用流线型头型、铝合金车体,改善气密性和稳定性
- 适用场景:广深铁路、广珠城轨、海南东环铁路等
- CRH2系列
- 代表车型1:CRH2A
- 关键参数:8节编组(4动4拖),运营时速250km/h,牵引功率4800kW
- 适用场景:京沪铁路、京哈铁路、京广铁路等干线
- 代表车型2:CRH2B
- 升级亮点:16节大编组,牵引功率9600kW,提升运能
- 适用场景:合宁铁路、合武铁路等
- 代表车型3:CRH2G(原CRH2H)
- 专项设计:耐高寒、抗风沙,适应-40℃至40℃极端环境
- 适用场景:寒冷、高海拔地区线路
- CRH5系列
- 技术基础:引进法国阿尔斯通技术,中车长客生产
- 代表车型1:CRH5A
- 关键参数:8节编组(5动3拖),运营时速250km/h,牵引功率5500kW
- 适用场景:京广高铁、石太客运专线等
- 代表车型2:CRH5G
- 专项设计:高寒防风沙,强化密封和抗寒性能
- 适用场景:东北三省、西北区域线路,被誉为“高寒战士”
- CRH6系列
- 研发定位:针对城际铁路短途、高频次运输需求研发的城际动车组,属于和谐号家族D动车范畴
- 技术特点:采用“小编组、高密度、快启停”设计,车门数量多(每节车厢2-4对车门),上下客效率高,座椅可根据需求调整朝向,适应短途往返运输
- 代表车型:CRH6A
- 关键参数:8节编组(4动4拖),运营时速200-250km/h,牵引功率5500kW,载客量约610人(普通座)
- 适用场景:珠三角城际铁路(如广莞惠城际、佛肇城际)、长三角城际铁路(如宁安城际)等,主要服务于城市间1小时通勤圈,满足旅客短途高频出行需求
复兴号时代(2017年至今):优化与拓展
- CR300AF/CR300BF
- 研发定位:针对时速250km/h运营需求的复兴号车型
- 核心优势:低阻力、低能耗、低成本,配件全互换,适应不同线路条件
- 外观:因其蓝色(AF)和浅绿色(BF)涂装,被昵称为“蓝暖男”和“绿巨人”,因其定位也被称为“绿皮动车”
- 适用场景:客流量较小、线路条件复杂的快速铁路,优化铁路客运网络结构
G高速列车
特征综述
- 运行线路:以高速铁路为主,且线路普遍采用无砟轨道技术。无砟轨道具有高稳定性、高平顺性、耐久性强等优势,能减少轨道维护工作量,降低列车运行时的振动与噪声,为G高速列车持续高速运行提供坚实基础,如京沪高铁、京广高铁等均采用无砟轨道。
- 时速表现:设计时速普遍≥300km/h,运营时速多为300-350km/h,部分先进车型如CR450系列试验时速可达450km/h,运营时速能达到400km/h,在速度层面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大幅缩短跨区域出行时间。
- 其他显著特征:从技术配置看,注重动力性能与稳定性,多采用多动车编组(如6动2拖、4动4拖等),保证强劲动力输出;在舒适性上,不断优化车内环境,如智能温控、低噪声设计、宽敞座椅布局等,部分车型还配备智能服务系统,提升旅客乘车体验;同时,安全性设计严苛,配备完善的制动系统、故障预警系统等,保障高速运行下的行车安全。
早期探索阶段(2000年代-2010年):技术引进+国产化
- CRH2C
- 技术基础:引进日本川崎重工新干线E2系技术,中车青岛四方生产
- 关键参数:8节编组(6动2拖),第一阶段运营时速300km/h,第二阶段提升至350km/h
- 历史意义: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主力车型,开启中国350km/h高速运营时代
- CRH3C
- 技术基础:引进德国西门子ICE3(Velaro)技术,中车唐山生产
- 关键参数:8节编组(4动4拖),运营时速350km/h
- 历史意义:武广高铁主力车型,积累高速列车运营维护经验
自主创新阶段(2010-2017年):技术突破+性能提升
- CRH380A/AL
- 研发主体:中车青岛四方自主研发,“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 关键参数:设计时速380km/h,8节编组(6动2拖,AL为其16编组长编组版本),2010年创造486.1km/h试验时速
- 应用场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等繁忙干线,提升旅客出行效率
- CRH380B/BL
- 研发主体:中车唐山、中车长客在CRH3C基础上自主创新
- 关键参数:8节编组(4动4拖,BL为其16编组长编组版本),2011年创造487.3km/h试验时速
- 应用场景:全国多线路运输,丰富高速列车车型选择
- CRH380C/CL
- 研发主体:中车长客在CRH380B基础上联合研发,融合CRH380A部分技术优势
- 关键参数:设计时速380km/h,8节编组(4动4拖,CL为其16编组长编组版本),运营时速350km/h,牵引功率10000kW
- 技术特点:在CRH380B基础上优化了牵引系统和制动系统,提升了列车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如对高温、潮湿环境的耐受性更强
- 应用场景:广泛运营于沪昆高铁、武广高铁等干线,与CRH380A、CRH380B共同构成和谐号时代高速列车主力阵容,有效提升干线运输能力
自主标准阶段(2017年至今):复兴号引领
- CR400AF/CR400BF(复兴号基础型)
- 研发主体:AF(“红神龙”)由中车四方研制,BF(“金凤凰”)由中车长客研制
- 研发时间:2014年方案设计,2015年样车下线,2017年正式命名
- AF/BF区别:;AF车头扁平,侧面有凸尖线,侧重经济性与维护便利;BF车头圆润流畅,侧面平缓,侧重动力与操作智能化
- 核心优势:操作界面统一、配件通用、支持多型号重联,运营时速350km/h
- 技术突破: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性、舒适性、智能化显著提升
- CR400AF-Z/CR400BF-Z(智能型复兴号)
- 升级亮点:增设智能服务(如智能环境控制)、智能运维功能,优化旅客体验
- 适用场景:主流高速铁路干线,满足高品质出行需求
- CR400AF-G/CR400BF-G(高寒型复兴号)
- 专项设计:密封防雪结构、低温防冻、冷凝水防治,适应-40℃极端环境
- 适用场景:东北、西北高寒地区高速铁路
- CR450系列(2024年新车型)
- 性能指标:试验时速450km/h,运营时速400km/h,能耗、噪声、制动距离等指标国际领先
- CR400AF-S/CR400BF-S(技术提升版)
- 升级方向:轻量化、降噪技术,优化设备布局,扩大旅客空间,提升载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