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计算机网络【第一章-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一、计算机网络概述

1、概念

        将分散的、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连接,由软件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的系统

2、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

3、组成

        1)组成部分:硬件、软件、协议

        2)工作方式

                ①边缘部分:用户直接使用,C/S方式、P2P方式

                ②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服务

        3)功能组成

                ①通信子网:实现数据通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

                ②资源子网:实现资源共享,会话层,表达层,应用层

4、分类

        1)按分布范围:广域网(交换技术)、城域网、局域网(广播技术)、个人区域网

        2)按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3)按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4)按拓扑结构:总线型、星型、环型、网状型

        5)按传输技术:

                ①广播式网络:共享公共通信信道

                ②点对点网络:使用分组存储转发和路由选择机制

5、标准化工作及相关组织

        1)标准的分类:

                ①法定标准:由权威机构制定的正式的、合法的标准(OSI)

                ②事实标准:某些产品占据主流,这些产品的协议和技术成为标准(TCP/IP)

        2)RFC(RequestForComments)上升为因特网正式标准的三个阶段:

                ①因特网草案(InternetDraft)这个阶段还不是RFC文档

                ②建议标准(ProposedStandard)从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文档

                ③因特网标准(InternetStandard)

        3)相关组织:

                ①国际标准化组织ISO:OSI参考模型、HDLC协议

                ②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通信规则

                ③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EEE:学术机构、IEEE802系列标准、5G

                ④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负责因特网相关标准的制定RFCXXXX

6、性能指标

        1)速率(bit/s)

                数据传输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

        2)带宽(bit/s)

                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3)吞吐量(bit/s)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受带宽和速率限制

        4)时延(s)

                ①发送时延=数据长度/带宽:数据整体发送完毕所需时间,高速链路指发送时延小

                ②传播时延=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取决于电磁波传播速度和链路长度

                ③排队时延:等待输入(出)链路可用的时间

                ④处理时延:检错、找出口的时间

        5)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信道上可以有多少数据

        6)往返时间RTT=往返传播时延+末端处理时延

                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

        7)利用率

                ①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全部时间

                ②网络利用率:信道利用率加权平均值

        ps:

                网络参数:用十进制(K,M,G对应10^3,10^6,10^9)

                存储参数:用二进制(K,M,G对应2^10,2^20,2^30)

二、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1、分层结构

        1.各层间独立,每层只实现一种独立的功能

        2.各层间界面自然清晰,易于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保持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2、协议、接口、服务

        1.实体:第n层中的活动元素称为n层实体,同一层的实体叫对等实体

        2.协议:为进行对等实体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协议有三大要素:

                ①语法:规定传输数据的格式

                ②语义:规定所要完成的功能

                ③同步:规定各种操作的顺序

        3.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服务的入口

        4.服务:下层为相邻上层提供的功能

3、ISO/OSI模型

4、TCP/IP模型

http://www.dtcms.com/a/418445.html

相关文章:

  • mac 安装npm之后,其他终端无法访问
  • 购物网站哪个最好记账公司如何拉客户
  • 汽车网络安全 CyberSecurity ISO/SAE 21434 测试之四
  • ARM芯片架构之APB,ATB总线
  • 死信队列(Dead-Letter Queue,DLQ)
  • Python 2025:网络安全与智能防御新范式
  • 2025软考甄选范文“论分布式事务及其解决方案”,软考高级,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
  • 学习前端开发的网站占酷设计网站官网入口
  • 【R语言验证统计量的渐进分布】
  • starrocks查询伪代码
  • R语言中的S3 泛型与方法
  • 安全运维实战指南:常见病毒防护操作手册
  • 爬虫逆向——RPC技术
  • tldr的安装与使用
  • Imatest-Star模块(西门子星图)
  • Unity 3D笔记——《B站阿发你好》
  • R语言从入门到精通Day3之【包的使用】
  • rocr专栏介绍
  • 济南网站建设 推搜点搜索优化的培训免费咨询
  • pc网站建设哪个好重庆seo网站运营
  • 沙箱1111111
  • 2、order-service 企业级代码目录结构规范
  • C# MVVM模式和Qt中MVC模式的比较
  • html mip 网站阿里云装wordpress慢
  • 权限校验是否应该在 Spring Cloud Gateway 中进行?
  • MariaDB数据库管理
  • 21.mariadb 数据库
  • GFM100 地线连续性检测监控器:破解工业接地痛点,筑牢电力系统安全防线
  • 2、Nginx 与 Spring Cloud Gateway 详细对比:定位、场景与分工
  • 玳瑁的嵌入式日记---0928(ARM--I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