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垂直钻到水平钻:如何用陀螺精准掌控钻井轨迹?
传统观念里,钻井就是垂直向下的。但在开发页岩油、页岩气或薄层油气时,垂直井接触面积太小,采收效率极低。水平钻井正是为解决此瓶颈而发展出的高阶形态。它通过在垂直井段的基础上引入复杂的井眼轨迹控制技术,使井筒在目标储层内长距离穿行,将储层暴露面积最大化,提升单井产能和采收率。
水平钻井技术完全建构于垂直钻井的基础之上。其井眼轨迹的初始段必须是一个精准、稳定的垂直井段,以此为后续的造斜和水平延伸提供可靠的“坐标原点”。垂直钻是“奠基”,水平钻是“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关键,在于对井眼轨迹的实时、高精度测量与控制。
解决磁性干扰环境下的测量难题
随钻测量(MWD)系统普遍采用磁通门与加速度计组合来实时计算井斜和方位。然而,当钻具位于钢质套管内部(例如在老井中进行侧钻开窗)或靠近其他井的磁性干扰区时,地磁场会发生严重畸变,导致磁力计提供的方位数据完全失效。此外,在造斜起始阶段或特定地质要求下,井斜往往极小,此时磁工具面角测量误差会急剧放大,致使多数传统陀螺工具也难以输出有效方位数据,造成轨迹控制的“盲区”。
在此类地磁参考系失效的工况下,使用陀螺定向成为唯一可靠的解决方案,其测量结果完全独立于外部磁场。
针对上述核心挑战,ER-Gyro-15 MEMS陀螺定向短节,其技术优势精准地解决了水平钻井中的关键瓶颈:
方位基准: ER-Gyro-15三轴MEMS陀螺仪感知地球自转角速度,其寻北功能完全独立于外部磁场,方位角精度可达0.5°,30s快速对准能实现1°方位精度。这意味着在套管开窗侧钻这一关键作业中,它能提供不受钢铁套管影响的、绝对真实的初始方位角,为整个水平井项目奠定无可辩驳的精度基石。
攻克小井斜导向难题:ER-Gyro-15的核心突破在于,即使在小井斜角工况下,仍能保持方位角精度在3°以内。这一特性彻底解决了轨迹控制初期因数据缺失或失真导致的导向延迟与偏差,确保了从垂直段向水平段平滑、精确过渡。
为随钻测量而生: 与传统陀螺不同,ER-Gyro-15专为恶劣的钻井环境设计。其全固态+内台体结构具备卓越的抗冲击与抗振动能力,能在随钻剧烈震动的工作条件下,实现方位、井斜、工具面角的动态高精度保持,并支持高达100Hz的更新率,满足了现代随钻测量对实时性的苛刻要求。
微型化与高可靠性: 直径最小至25.4mm的极致紧凑设计,使其能轻松集成于各类先进钻具和探管中,为钻井设备的智能化、小型化发展提供了关键硬件支持。其5°C至125°C的宽温工作范围,则保证了在井下极端环境下的长期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