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赤酵母(K. phaffii)番茄红素细胞工厂构建:材料方法详解与关键技术细节
在微生物细胞工厂研究中,“材料选择的合理性” 与 “实验方法的严谨性” 是确保结果可靠、可重复的核心前提。针对毕赤酵母(Komagataella phaffii)CRISPR 基因编辑与番茄红素合成路径优化的研究,其材料与方法设计围绕 “高效载体构建、精准基因改造、稳定发酵检测” 三大目标展开 —— 从菌株与试剂的选型,到质粒构建的细节,再到产物提取分析的参数,每一步均为后续基因编辑效率提升与番茄红素高产奠定基础。本文将系统拆解该研究的材料选择逻辑、实验操作流程及关键技术创新点,为同类毕赤酵母代谢工程研究提供可复用的方法参考。
一、基础材料准备:菌株、培养基与核心试剂的选型逻辑
实验材料的选择需兼顾 “通用性、稳定性、适配性”,本研究在菌株、培养基与试剂上的选型,均针对毕赤酵母的生物学特性与实验需求设计:
1. 菌株选择:覆盖 “质粒构建 - 底盘改造 - 功能验证” 全流程
- 大肠杆菌 DH5α:作为质粒构建与扩增的宿主,其优势在于遗传背景清晰、感受态转化效率高(可达 10⁸ cfu/μg DNA),且无限制性内切酶系统,可稳定保存重组质粒。实验中用于构建 gRNA 载体、基因表达载体等,培养于 LB 培养基(10g/L 胰蛋白胨 + 5g/L 酵母提取物 + 10g/L NaCl),37℃振荡培养,通过氨苄青霉素(100mg/L)或卡那霉素(50mg/L)筛选阳性克隆。
- 毕赤酵母 CBS7435:选择该菌株作为底盘细胞,核心原因在于其是工业常用的模式菌株 —— 基因组序列明确、无 Crabtree 效应、甲醇诱导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能力强,且为 GRAS 菌株,适合后续番茄红素(潜在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培养于 YPD 培养基(10g/L 酵母提取物 + 20g/L 蛋白胨 + 20g/L 葡萄糖),30℃振荡培养,通过 G418(300mg/L)筛选基因编辑后的阳性菌株。
2. 核心试剂:确保 “扩增 - 克隆 - 转化 - 提取” 效率
实验中关键试剂的选型均围绕 “提升实验效率与准确性” 展开,核心包括:
- DNA 聚合酶:选用 KodOne DNA 聚合酶(TOYOBO)与 PrimeSTAR Max DNA 聚合酶(Takara)—— 前者高保真、长片段扩增能力强(可扩增长达 20kb 片段),适合启动子、终止子等基因组片段的扩增;后者扩增速度快、特异性高,适合短片段(如基因编码区、gRNA 序列)的扩增,避免非特异性条带干扰。
- 克隆与连接试剂:使用 Hieff Clone™ Plus 一步克隆试剂盒(Yeasen)进行载体构建,无需酶切后纯化,可直接将 PCR 产物与线性化载体连接,连接效率较传统 T4 连接提升 5-10 倍;限制性内切酶与 T4 DNA 连接酶(Thermo Fisher)则用于需精准酶切的载体改造(如 gRNA scaffold 插入)。
- 酵母操作试剂:毕赤酵母感受态制备与电转化参考 Invitrogen 毕赤酵母表达试剂盒,确保感受态转化效率达 10⁴ cfu/μg DNA 以上;酵母质粒提取使用 HiPure 酵母质粒小提试剂盒(Magen),可高效去除酵母细胞壁多糖等杂质,获得高质量质粒用于测序验证。
二、核心实验流程:从质粒构建到菌株改造的关键步骤
本研究的核心是通过 CRISPR/Cas9 技术实现毕赤酵母的多基因编辑与番茄红素合成路径构建,实验流程可分为 “质粒构建”“菌株转化与筛选”“发酵与产物检测” 三大模块,每一步均有明确的技术创新与操作细节:
1. 质粒构建:聚焦 “CRISPR 工具优化” 与 “番茄红素路径基因载体”
质粒构建是基因编辑的基础,本研究设计了两类核心质粒 ——CRISPR 编辑工具质粒(gRNA 载体)与番茄红素合成路径基因表达载体,关键细节如下:
(1)CRISPR gRNA 载体改造:双荧光标记 + 高效 gRNA 加工
为解决传统 gRNA 载体筛选难、标记回收繁琐的问题,研究对 gRNA 载体进行了三项关键改造,构建出核心载体 pGS327:
- 基础骨架与 Cas9 表达:以 pUC19 为基础骨架,整合酿酒酵母 Cas9(SpCas9,GenBank: UFQ04583.1)表达盒,参考已报道载体 pPpT4_pHTX1-PARS1-HsCas9 优化启动子,确保 Cas9 在毕赤酵母中高效表达;
- gRNA 加工元件优化:摒弃传统的锤头核酶(Hammerhead ribozyme),从毕赤酵母基因组克隆 tRNAGly 序列 ——tRNAGly 可通过自身的加工机制高效切割 gRNA 转录本,使 gRNA 正确折叠,提升 CRISPR 编辑效率(参考 Dalvie 等 2020 年研究,tRNA 介导的 gRNA 加工可使敲除效率提升 30% 以上);同时引入 HDV 核酶确保 gRNA 3' 端精准切割;
- 双荧光标记添加:在载体中插入 GFP(绿色荧光蛋白,GenBank: OM858837.1)与 RFP(红色荧光蛋白,PDB: 7ARQ_AA)表达盒 ——GFP 用于阳性转化子筛选(仅含载体的酵母发绿色荧光),RFP 用于标记回收可视化(标记基因切除后 RFP 荧光消失),大幅简化筛选与验证步骤。
此外,载体中还整合了毕赤酵母自主复制序列 PARS1(GenBank: M11199.1),确保 gRNA 质粒在酵母细胞中稳定复制,无需整合到基因组即可发挥作用,降低对底盘菌株基因组的干扰。
(2)番茄红素合成路径基因载体:多基因分载与启动子匹配
番茄红素合成需 11 个关键酶基因协同表达,研究将这些基因分别克隆到不同载体,每个基因搭配适配的组成型启动子,确保表达强度平衡:
- 基因来源:核心基因分为两类 ——①番茄红素合成直接相关基因:crtE(法夫酵母 Phaffia rhodozyma,GenBank: DQ016502.1)、crtI(同法夫酵母,GenBank: AY177424.1)、crtYB(同法夫酵母,GenBank: AY177204.1,通过定点突变获得 crtYBW61R 突变体,提升酶活性);②甲羟戊酸(MVA)途径基因(为番茄红素提供前体 IPP):tHMG1(酿酒酵母 S. cerevisiae,GenBank: NM_001182434.1)、ERG10、ERG8、ERG12、mMVD1、ERG20、mERG13、IDI1(均来自酿酒酵母,GenBank 号详见原文);
- 启动子选择:根据基因功能与表达需求,搭配不同强度的组成型启动子 —— 如 crtI 用 PADH2(中强度)、crtE 用 PGAP(高强度)、crtYB 用 PFBP1(中高强度),MVA 途径基因 tHMG1 用 PFBA1(高强度),确保前体供应与番茄红素合成速率匹配,避免中间产物积累。
2. 毕赤酵母转化与筛选:精准控制 DNA 用量与筛选条件
基因编辑的效率与转化操作细节密切相关,本研究在转化与筛选中严格控制关键参数:
- 感受态与电转:参考 Invitrogen 试剂盒方法制备毕赤酵母感受态,电转条件为 1.5kV、25μF、200Ω,确保 DNA 高效进入细胞;
- DNA 用量控制:CRISPR 介导的基因组整合实验中,gRNA 质粒与各基因表达盒 DNA 用量均为 2μg,上下游同源臂用量为 1μg(同源臂长度约 1000bp,确保同源重组效率);所有 DNA 片段(除同源臂外)长度控制在 1800-3600bp,避免片段过长导致转化效率下降;
- 阳性筛选:转化后酵母涂布于含 300mg/L G418 的 YPD 平板,30℃培养 3-5 天 ——G418 抗性基因随编辑片段整合到基因组,仅成功编辑的菌株可存活;同时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GFP/RFP 荧光,进一步确认阳性克隆,减少假阳性。
3. 摇瓶发酵与产物分析:标准化流程确保结果可重复
番茄红素的产量检测需严格控制发酵条件与提取分析步骤,避免操作差异导致结果偏差:
(1)摇瓶发酵:标准化种子培养与发酵参数
- 种子培养:从 YPD 平板挑取单克隆,接种到 5mL YPD 试管,30℃、220rpm 振荡培养过夜;取 500μL 过夜培养物转接至 20mL YPD,继续培养 12h,获得对数生长期种子液(OD600≈2.0);
- 发酵培养:将种子液按初始 OD600=0.2 转接至 250mL 摇瓶(含 50mL YPD),30℃、220rpm 振荡发酵 7 天 —— 摇瓶转速控制确保溶氧量充足(避免厌氧导致副产物积累),发酵周期覆盖酵母生长与产物合成的完整阶段;每天取样一次,监测细胞密度与番茄红素产量变化。
(2)番茄红素提取与 HPLC 分析:高效提取与精准定量
- 细胞破碎与提取:取 500μL 发酵液,离心收集细胞(8000rpm,5min),用去离子水洗涤 2 次;加入 500μL 3M HCl 重悬,沸水浴 4min(裂解酵母细胞壁)后冰浴 3min(防止番茄红素降解);再次离心去除上清,沉淀用去离子水洗涤 2 次,加入 500μL 丙酮涡旋混匀,室温避光提取 30min(番茄红素易溶于丙酮,且避光避免光氧化);
- HPLC 定量分析:参考 Ma 等 2019 年方法,使用 Agilent sb-aq 色谱柱,流动相 A 为 90% 乙腈水溶液(v/v),流动相 B 为甲醇:异丙醇 = 3:2(v/v),梯度洗脱程序为:0-15min(A 从 100% 降至 10%,B 从 0 升至 90%)、15-30min(A 保持 10%,B 保持 90%)、30-35min(A 从 10% 升至 100%,B 从 90% 降至 0%),流速 1mL/min,检测波长 474nm(番茄红素的特征吸收峰)—— 该方法可有效分离番茄红素与其他类胡萝卜素杂质,定量准确率达 95% 以上。
三、方法设计的核心优势:为毕赤酵母代谢工程提供可复用模板
本研究的材料与方法设计,不仅服务于番茄红素合成这一具体目标,更针对毕赤酵母基因编辑的共性痛点(如载体筛选难、编辑效率低、产物检测繁琐)提供解决方案,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
- CRISPR 工具通用化:改造的 gRNA 载体 pGS327 含双荧光标记与 tRNAGly 介导的 gRNA 加工元件,可直接用于其他基因的编辑(如敲除冗余代谢基因、整合其他产物合成路径),无需重复构建载体;
- 多基因表达平衡化:根据基因功能匹配不同强度启动子,为其他复杂代谢路径(如黄酮、萜类合成)的多基因调控提供参考;
- 检测流程标准化:番茄红素的提取与 HPLC 分析方法可推广至其他脂溶性天然产物(如 β- 胡萝卜素、虾青素)的检测,减少方法开发周期。
泰克生物聚焦毕赤酵母代谢工程研究,提供 CRISPR 编辑专用 gRNA 载体(含双荧光标记)、番茄红素合成路径基因表达试剂盒及酵母发酵产物提取辅助试剂,助力科研人员标准化开展菌株改造与产物检测,加速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