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朋:AI硬件产品怎么做?——雷达模块选型实操
目录
简介
阶段一:深度定义核心感知需求
阶段二:明确商业与约束条件
阶段三:技术方案评估与供应商选择
阶段四:原型验证与迭代(降低风险)
作者简介
简介
AI技术、硬件技术、供应链...
所有这一切都可以看做是资源,任何一项资源的强化,都会催生产品的跨越式发展。
比如AI的强化,诞生出了小智AI这类非智障产品。
所以说,资源越强大,产品创意的空间就越大。
今天这篇内容就以雷达模块为例,谈谈怎么看待资源、使用资源做产品。
在选择这项雷达技术之前,你必须反复拷问自己:
我要解决用户的什么核心问题?
这个问题是否值得用雷达来解决?
下面详细解释一下从产品定义到技术选型的完整决策流程。
阶段一:深度定义核心感知需求
这是所有决策的基石,必须极其精确。
1、探测目标与交互逻辑
目标是什么?
-
-
是人、车、还是普通物体?
-
是宏观运动(行走、挥手)?
-
还是微观运动(呼吸、心跳)?
-
静态还是动态?
-
-
只需要检测有物体在动(如自动门)?
-
还是需要检测静止存在的物体(如智能节能灯)?
-
这直接决定选用多普勒雷达还是FMCW雷达。
交互逻辑是什么?
是简单的“有/无”触发,还是需要跟踪轨迹(如手势识别),或是需要分类(如判断车内是成人还是儿童)?
这决定了所需的数据输出层级(开关量、点云数据、分类结果)。
2、性能边界
探测范围(Range):
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是多少?
例如,洗手液 dispensers 需要10cm内灵敏触发,而停车场车位检测可能需要20-30米。
精度(Accuracy)与分辨率(Resolution):
需要多精确?液位测量可能需要毫米级精度,而存在感知只需厘米级。
角度分辨率决定了能否区分两个靠得很近的物体。
视场角(Field of View):
需要覆盖多大的区域?
是狭窄的走廊(狭长FOV)还是整个房间(宽FOV)?
这决定了天线的设计和模块的数量。
响应速度(Latency):
从探测到信号输出,最大可接受的延迟是多少?
对于高速避障(无人机、机器人),要求毫秒级;
对于智能照明,百毫秒级也可接受。
3、用户场景与环境挑战
物理环境:
室内/室外?温度、湿度、粉尘范围?
是否有振动?
安装位置(天花板、墙壁、嵌入家具)?
这些影响防护等级(IP Rating) 和结构设计。
电磁环境:
是否会存在多个同频段雷达同时工作?
是否有其他强电磁干扰?
这关系到抗干扰设计(如调频编码、跳频)。
隐私与伦理:
产品部署在何处(卧室、卫生间、公共场所)?
使用雷达而非摄像头,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卖点(保护隐私),但也需考虑数据安全和合规性。
阶段二:明确商业与约束条件
1、成本结构(Cost Structure)
BOM成本:
硬件产品生命线。
必须明确:
单颗雷达模块的目标成本是多少?
成本是仅包含雷达芯片/模块,还是包含了为其供电、通信的额外MCU/外围电路?
研发成本(R&D Cost):
算法成本: 是使用供应商的成熟算法(可能免授权费或按量收费),还是需要自研算法(涉及算法团队成本、数据采集与标注成本)?
NRE(非重复性工程费用): 供应商是否有一次性的开发支持费用?
生产成本: 模块的封装方式是否适合自动化贴装?测试校准流程是否复杂?
2、上市时间
“更快”还是“更好”?
市场竞争激烈,时间窗口宝贵。
快速上市路径:
选择高度集成的模块(如内置MCU和成熟算法的“黑盒”模块)。
你只需要进行简单的集成和调试。
优势是快,劣势是成本高、差异化小。
构建壁垒路径:
选择芯片方案,自研核心算法。
优势是能形成技术壁垒和成本优势,劣势是研发周期长、风险高。
法规与认证(Certification):
产品需要哪些认证?
消费电子(CE/FCC)、工业(UL)、汽车(AEC-Q100)、医疗(FDA)?
这些认证周期长、费用高,必须提前规划。
3、供应链与产能
供应商选择:
国际大厂(TI, NXP, Infineon, ADI): 优势是技术领先、文档齐全、生态成熟;劣势是可能供货周期长、价格波动大、技术支持响应慢。
国内厂商(加特兰、岸达科技等): 优势是供货稳定、技术支持响应快、符合国产化趋势;劣势是技术成熟度和开发生态可能仍在追赶。
第二来源: 关键芯片是否有可替代的第二供应商?这直接关系到量产阶段的供应链风险。
阶段三:技术方案评估与供应商选择
基于前两阶段的输出,现在可以进入具体的技术选型。
1、技术路径筛选
需求特征 | 推荐技术 | 考量 |
---|---|---|
低成本、仅检测运动 | 5.8GHz / 24GHz 多普勒雷达 | 技术极其成熟,供应链稳定,模块价格低,是验证市场需求的低成本切入点。 |
高精度静态存在检测、生命体征 | 60GHz 毫米波雷达 | 当前创新热点,算法门槛高。选择有良好算法基础的模块供应商至关重要,可以弥补创业团队算法能力的不足。 |
车载远距离探测、ADAS | 77GHz / 79GHz 毫米波雷达 | 车规级要求极高,研发投入巨大,创业公司慎入。机会可能在于特定商用车场景或后装市场。 |
极高精度(厘米级)、定位 | UWB(超宽带) | 适用于精准测距和定位场景(如汽车钥匙、室内定位)。与毫米波雷达功能侧重点不同,需根据核心价值选择。 |
2、核心组件决策树
芯片 vs. 模块?
-
-
选芯片: 你的团队有丰富的射频和信号处理经验,追求极致BOM成本和性能优化,产品生命周期长;
-
选模块: 你希望快速原型验证,射频设计能力不足,希望供应商承担天线设计和校准的责任。
-
天线集成方式?
-
-
板载天线(PCB Antenna): 成本最低,但性能受板子布局和外壳影响大;
-
贴片天线(Patch Antenna): 性能较好,方向性更可控,成本适中;
-
波导天线(Waveguide): 性能最佳,但成本高、体积大。多用于高端工业、汽车领域。
-
3、供应商评估清单
-
-
开发生态: 是否提供评估板、详细的硬件设计指南、软件SDK、API文档?
-
算法支持: 是否提供出厂校准算法、基础信号处理库(如距离/速度FFT)、甚至高级应用算法(如人数统计、跌倒检测)?算法是免费提供、一次性授权,还是按量产数量收费(Royalty)?
-
技术支持: 是否有及时的技术支持渠道(论坛、工单、直接联系FAE)?响应速度如何?
-
量产支持: 是否提供生产测试方案指南和工具?模块的一致性如何保证?
-
阶段四:原型验证与迭代(降低风险)
不要直接开始画板!
PoC(概念验证):
购买2-3家头部候选供应商的评估板,在你的真实目标场景中进行测试。
用真实数据对比性能差异,而不是仅凭数据手册做决定。
MVP(最小可行产品):
基于PoC结果,选择最优的1-2家方案,打造小批量的MVP产品,交给种子用户试用。收集反馈,验证产品价值。
工程样机:
基于MVP反馈,设计自己的PCB,进行结构、散热、可靠性、寿命测试,并优化算法。
最后,你可以创建一个简单的评分表,对候选方案进行量化评估:
评估维度 | 权重 | 方案A(TI芯片+自研算法) | 方案B(国产模块+内置算法) |
---|---|---|---|
BOM成本 | 30% | 5(得分低) | 9(得分高) |
研发投入与周期 | 25% | 4(得分低) | 9(得分高) |
性能满足度 | 20% | 9(得分高) | 7(得分中) |
供应链风险 | 15% | 6(得分中) | 8(得分高) |
差异化潜力 | 10% | 9(得分高) | 5(得分低) |
加权总分 | 100% | 6.05 | 8.15 |
通过这个系统性的流程,你可以将看似复杂的技术选型,转化为一个基于数据和商业逻辑的理性决策过程。
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创业风险,确保产品成功。
作者简介
卫朋,《硬件产品经理》作者,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受邀专栏作家,CSDN认证博客专家、嵌入式领域优质创作者,阿里云开发者社区专家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