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1电路基础
1.电路基础
1.1欧姆定律
电路最基础的就是欧姆定律。这个不清楚的就去翻一下其他的教材,这里我就不再交了。
1.2常用元器件-电阻
1.2.1电阻概述
电阻是电路设计中最为常用的元件之后,主要用于电路保护。降压,限流等一些列操作,同时特殊电阻可以实现传感器功能。
电阻的分类有以下这些:
1.2.2电阻串联和并联
串联 : 电阻和其他元器件在电路中采用串联方式,电阻此时主要功能是【分压 + 限流】操作,可以降低后续元器件的电压和电流。一般用于电路中对于供电模块后续元件保护和功能实现。
电阻承担一定电压和电流,会产生热效应,将对应的电功率释放。
并联:电阻和电阻并联处理,他们直接的电压一致,整个并联电阻对外的电阻效应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电阻并联的主要作用:
- 分流计算公式:
多电阻并联
两个电阻并联
降低总电阻
增加电路的可靠性
调节电路参数
1.3电容
1.3.1电容概述
电容(Capacitance)是指在给定电位差下自由电荷的储藏量,记为 C,国际单位是法拉(F)。从物理本质来讲,电容是表征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简单来说,电容就像一个可以储存和释放电荷的“小水库”,能够在电路中起到储存电能、滤波、耦合、旁路、调谐等多种作用。
- 构成:电容器一般由两个彼此绝缘且相互靠近的导体组成,这两个导体被称为极板,中间的绝缘物质则称为电介质。例如常见的平行板电容器,就是由两块平行放置的金属板中间夹一层绝缘介质构成的。
- 原理:当在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上加上电压时,电荷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分别聚集到两个极板上,一个极板带正电荷,另一个极板带等量的负电荷。极板上所带的电荷量 Q 与两极板间的电压 U 成正比,其比值就是电容 C。
常用单位
1F ==> 1000 mF
1mF ==> 1000 uF
1uF ==> 1000 nF
1.3.2电容降压
电容电气元器件特征【阻直流,通交流】。
以下公式是电容的阻抗公式,或者可以认为是等效电阻公式。其中核心数据
F ==> 频率,例如交流电是 50Hz,如果采用直流电,F ==> 0,根据计算公式分母为 0,可以认为当前电容的阻抗【无穷大】,电容无法通过直流电。
C ==> 容量
特定情况下,电容可以充当电阻使用【要求】必须是交流电。
下面有一个电容阻抗替换电阻电路设计:
如果使用电阻,则需要2100Ω,如果使用电容的话,只需要1.51μF就可以了。
电容并联电阻效果:
同时并联的较大电阻100MΩ,对应整个电路中的阻抗影响很小,并不会导致太多的电阻降低,依然保持 2100Ω的电阻特征,可以保证电路正常使用。
1.3.3高通滤波器
当前电路中,电容充当整个电路的限制滤波元件,有且只允许高频电流通过(根据上面的公式,电容固定的话,频率够高,才能够使容抗足够的小,才能够通过),不允许直流电通过,因为直流电对于电容而言是阻抗无穷大!!!
高通滤波器限制直流电:
1.3.4旁路滤波
利用电容【通交流,阻直流】特征,可以在需要稳定直流电输入的元器件之前,利用电容进行滤波操作。
为什么大电容过滤低频信号?
因为根据公式,频率越小,容抗越大,所以这时候需要用大电容,使容抗变小,使一些低频信号导入到地里。
为什么小电容过滤高频信号?
根据公式,评率越大,容抗越小,导致一些特别的高频很容易得就导入地里,
高频信号的特点是频率 f极高(如几百kHz到几十MHz,甚至GHz)。对于这类信号,小电容的容抗 XC会因以下两个因素变得极小,从而为高频信号提供一条“低阻抗到地路径”,使其被快速旁路:
1. 小容量 C放大了高频 f对容抗的削弱作用
从公式可知:
- 当 f很高(如10MHz)且 C很小(如10nF=10⁻⁸F)时,分母 2πfC的数值会被显著放大(f大 × C小,但 f的增大速度远快于 C的减小速度)。
- 分母越大,XC越小 → 电容对高频信号的“阻碍作用”越弱,高频信号能“轻松”通过电容流入地。
2. 对比大电容:小电容在高频下的容抗更小
大电容(如100μF=10⁻⁴F)虽然容量大,但在高频下,其容抗反而可能不如小电容小。例如:
- 高频场景(f=10MHz=107Hz):
- 小电容 C=10nF:
- XC=1.6Ω
- 大电容 C=100μF:
- XC≈0.016Ω
看似大电容容抗更小,但实际中大电容的寄生电感(ESL)会抵消这一优势
寄生电感对高频滤波的影响
电容并非理想元件,实际中存在等效串联电感(ESL)(由电容引脚、封装材料等引起)。ESL对高频信号的影响不可忽视:
- ESL的感抗公式为
(L为ESL值,单位:H)。
- 高频下,XL会随 f升高而显著增大,导致电容的总阻抗 Z=XC+XL可能反而增大(当 XL>XC时)。
小电容为何能避免这一问题?
小电容(如陶瓷电容)的结构紧凑,引脚短,ESL极小(通常仅几nH)。因此,在高频段(如10MHz~1GHz),小电容的 XC仍远小于 XL,总阻抗 Z主要由 XC主导,保持低阻抗状态。
而大电容(如电解电容)的ESL较大(可能达几十nH~μH),在高频下 XL会超过 XC,导致总阻抗上升,无法有效滤除高频噪声。
实验案例
假设电路中存在一个10MHz的高频噪声信号(幅值1V),需滤除该噪声:
无滤波电容时:噪声直接耦合到后级电路,可能干扰MCU等敏感器件工作。
并联10nF小电容时:电容对10MHz信号的容抗 XC≈1.6Ω(极小);噪声电流 I=V/XC=1V/1.6Ω≈0.625A,大部分噪声电流通过电容流入地,后级电路仅残留极小的噪声电压(V残留=I×R地,R地为地线电阻,通常很小)。
1.3.5MCU之间信号耦合
芯片和芯片直接进行通信操作,一般情况下都是通过信号方式传递,信号一般都是带有特定频率的电流。但是一般情况下会带有直流电或者低频信号干扰。利用电容高频导通特征,就满足仅通过高频信号,低频或者直流信号被电容阻拦,保证芯片之间通信的稳定性。
1.3.6RC延迟电路
利用 R 电阻 + C 电容电气元件特征,实现电路设计。
可以满足电气元件电流/电压稳步上升操作,保护元件。
1.4二极管【重点】
1.4.1二极管概述
P型半导体
定义:也称为空穴型半导体,是指在本征半导体(如硅、锗等纯净的半导体)中掺入少量三价杂质元素(如硼、铟等)后形成的半导体。
形成过程:以硅为例,硅原子最外层有四个价电子,当掺入三价的硼原子时,硼原子与周围的硅原子形成共价键,由于硼原子只有三个价电子,所以在一个共价键上会缺少一个电子,从而形成一个空穴。这些空穴就成为了P型半导体中的主要载流子。
N型半导体
定义:又称电子型半导体,是在本征半导体中掺入少量五价杂质元素(如磷、砷等)后形成的半导体。
形成过程:同样以硅为例,当掺入五价的磷原子时,磷原子的五个价电子中有四个与周围的硅原子形成共价键,剩下的一个价电子很容易挣脱磷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就成为了N型半导体中的主要载流子。
1.4.2二极管反接
利用二极管单向导通性对电流进行保护,但是有限度。
1.4.3二极管钳位效应【重点】
一般情况下,二极管导通会存在 0.7V 的压降效应,简单理解,例如电压为 3.3V,如果在电路中连接一个二极管并且导通,此时可以认为后续电路的电压是 2.6V
二极管钳位电压效应。因为二极管 0.7V 压降行为,如果引脚输入电压高于 5.7 V,二极管导通形成的压降效应,使用时我们应当限制当前二极管和输入模块的连接位置最高电压为5.7V ,多余部分会被二极管释放,保护输入模块安全。
1.4.4二极管交流电限幅
可以利用二极管电压钳位效应对电路交流电范围进行限制操作,通过二极管限制之后,当前载荷收到的电压范围最高是 1.4 or - 1.4 v
1.4.5收音机原理【重点】
整个电路的组成是由
LC 电感 + 电容 LC 谐振器/滤波器作为天线接收控制模块
同时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 + 滤波特性进行信号过滤
使用电容的高频滤波,将特定信号过滤,保留真实信号给予耳机/播放器
LC 电路固有频率公式
如果当前 LC 对应频率为固有频率,此时 LC 电路阻抗无穷大,可以认为 LC 电路【断开】
【调制】
原始信号和载波信号
【检波】
天线收到的相关频率,因为 LC 电路的阻抗无穷大,所有信号全部被导向二极管,交流信号通过二极管之后,仅保留一半。
原始信号存在于载波高频信号中,高频信号可以利用电容过滤
通过电容进行高频信号过滤,仅保留低频信号进入到耳机中,耳机可以得到原始信号数据。此过程会导致一定的情况下信号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