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是中国汉服体系中最古老、最根本的服饰形制之一,也是华夏礼仪服饰的源头和核心特征。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社会等级制度和审美观念。
一、基本概念
“上衣下裳”是一个合称,指上身穿的“衣”和下身穿的“裳”。
- 衣 (yī):指上衣,长度一般到腰部或臀部,穿在上半身。形制多为交领右衽(yòu rèn,前襟向左掩),也有对襟等形式。
- 裳 (cháng):指下衣,即裙子,而非现代的裤子。在古代特指一种围合式的、分成前后片的裙子,男女都可穿用。穿着时,将前片和后片在身体两侧和腰部系带固定。
所以,“上衣下裳”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上穿衣,下穿裙” 的服装组合方式。
二、历史起源与发展
“上衣下裳”制起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
- 《易经·系辞下》 记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这是其最早的文字来源。
- 文化象征:古人将“上衣”比作“天”(乾),“下裳”比作“地”(坤)。天未明时为玄(黑色),地黄昏时为黄(黄色),因此最早的礼服是“玄衣黄裳”,用颜色象征天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 历史演变:这种形制在商周时期趋于成熟和完善,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服饰形式。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另一种将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的“深衣”开始流行,但“上衣下裳”作为最高规格的礼服形制一直被保留和延续,例如后世的冕服、玄端等。
三、文化内涵与意义
“上衣下裳”不仅仅是一种穿衣方式,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如上所述,“上衣象天,下裳象地”,将宇宙秩序穿在身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遵从。 -
尊卑有序的礼制思想:
衣裳的款式、颜色、纹样(章纹)、材质都有严格的规定,用以区分身份、等级和场合。例如,只有天子才能用“十二章纹”,不同级别的官员使用不同数量的章纹。这使服饰成为了礼法制度的重要载体。 -
男女有别的社会规范:
在古代观念中,“衣”为阳,象征尊贵、外向;“裳”为阴,象征谦卑、内敛。这种上下之分也隐喻了古代社会“男尊女卑”、“上尊下卑”的伦理观念。 -
华夏文明的标志:
“交领右衽”是汉服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如胡服的“左衽”)的典型特征。因此,“上衣下裳”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和民族的标识。
四、经典代表服饰
最典型的“上衣下裳”制礼服是:
- 冕服 (Miǎn fú):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礼服,用于祭祀等最隆重的场合。皇帝、诸侯、卿大夫均可穿着,但其冕旒(liú,帽子上的玉串)、章纹等有严格区别。其核心结构就是“玄衣纁裳”(黑色上衣,赤黄色下裳)。
- 玄端 (Xuān duān):一种黑色的正式礼服,用途非常广泛,从士大夫的朝服到士人的礼服都可以是玄端。也是标准的“上衣下裳”制。
五、现代影响与传承
今天,“上衣下裳”制并未消失:
- 在现代汉服运动中,“上衣下裳”被作为汉服的一种基本形制进行复原和穿着,常见于一些正式或传统的礼仪场合。
- 对现代服饰的影响:上下分体的穿衣方式(如上衣配半身裙)已成为全球女性的日常着装,其源头便可追溯至此。许多现代设计师也从这种古老的形制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东方美学的时装。
总结来说,“上衣下裳”是中国服饰文化的基石。它超越了简单的遮体保暖功能,是华夏先民宇宙观、伦理观和审美观的集中体现,是穿在身上的礼仪和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