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逻辑] 决定性公理与勒贝格可测性(I) 基础知识
决定性公理与勒贝格可测性 (I) 基础知识
决定性公理与勒贝格可测性 (II) 一维情况
决定性公理与勒贝格可测性 (III) 有限维情况
文章目录
- 1. 引言 (Intruduction)
- 1.1 勒贝格测度 (Lebesgue measure)
- 1.2 博弈与决定性公理 (Games and the axiom of determinacy)
- 2. 通过决定性证明可测性 (Proving measurability through determinacy)
- 2.1 实数的二进制表示 (Binary representation of real numbers)
- 2.2 博弈设置 (Game setup)
- 附合法博弈的理解(deepseek 生成)
- 设计初衷 (Design Purpose)
- 含义解析 (Meaning Breakdown)
- 总结与直观理解
本文涉及决定性公理并非主流数学承认的,其与选择公理互斥,初学者请谨慎阅读。
Elia von Salis. The axiom of determinacy and Lebesgue measurability[D],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ETH Zurich,01.07.2024.
摘要:
基于 Donald A. Martin 的论文《决定性蕴含勒贝格可测性的一个简单证明》,本论文详细证明了决定性公理 (Axiom of Determinacy, AD) 蕴含所有实数集都是勒贝格可测的。为增强可读性,补充了 Martin 论文中省略的步骤,并系统性地介绍了测度论和博弈论的基本概念。最后,本论文将 Martin 的结果推广到了多维勒贝格测度的情形。
1. 引言 (Intruduction)
1.1 勒贝格测度 (Lebesgue measure)
定义 1.1 (勒贝格外测度). 对于 a,b∈R∪{±∞}a, b \in \mathbb{R} \cup \{\pm\infty\}a,b∈R∪{±∞} 且 a<ba < ba<b,定义区间 III 的测度为:
μ((a,b))=μ([a,b))=μ((a,b])=μ([a,b])=b−a\mu((a,b)) = \mu([a,b)) = \mu((a,b]) = \mu([a,b]) = b - a μ((a,b))=μ([a,b))=μ((a,b])=μ([a,b])=b−a
(使用约定 +∞−a=b−(−∞)=+∞+\infty - a = b - (-\infty) = +\infty+∞−a=b−(−∞)=+∞)。
对于任意集合 A⊆RA \subseteq \mathbb{R}A⊆R,其外测度定义为:
μ∗(A):=inf{∑k=0∞μ(Ik):每个 Ik是一个区间且 A⊆⋃k=0∞Ik}\mu^*(A) := \inf\left\{ \sum_{k=0}^{\infty} \mu(I_k) : \text{每个 } I_k \text{ 是一个区间且 } A \subseteq \bigcup_{k=0}^{\infty} I_k \right\} μ∗(A):=inf{k=0∑∞μ(Ik):每个 Ik 是一个区间且 A⊆k=0⋃∞Ik}
进一步,如果对于所有集合 B⊆RB \subseteq \mathbb{R}B⊆R 都有 μ∗(B)=μ∗(B∩A)+μ∗(B∖A)\mu^*(B) = \mu^*(B \cap A) + \mu^*(B \setminus A)μ∗(B)=μ∗(B∩A)+μ∗(B∖A),则称 AAA 是可测的。对于可测集 A⊆RA \subseteq \mathbb{R}A⊆R,称 μ(A):=μ∗(A)\mu(A) := \mu^*(A)μ(A):=μ∗(A) 为 AAA 的测度。
定义 1.3 (内测度). 如果 A⊆[−n,n]A \subseteq [-n, n]A⊆[−n,n] 对某个 n∈ωn \in \omegan∈ω 成立,则 AAA 的内测度定义为:
μ∗(A):=μ([−n,n])−μ∗([−n,n]∖A)\mu_*(A) := \mu([-n, n]) - \mu^*([-n, n] \setminus A) μ∗(A):=μ([−n,n])−μ∗([−n,n]∖A)
总有 μ∗(A)≤μ∗(A)\mu_*(A) \leq \mu^*(A)μ∗(A)≤μ∗(A),并且 μ∗(A)=μ∗(A)\mu_*(A) = \mu^*(A)μ∗(A)=μ∗(A) 当且仅当 AAA 是可测的。因此内测度可用于检查集合是否可测。
其中 ω\omegaω 是自然数集合,任意 n∈ωn\in \omegan∈ω 表示 n={0,1,2,⋯,n−1}n=\{0,1,2,\cdots,n-1\}n={0,1,2,⋯,n−1}.
事实 1.4. 对于任意集合 B⊆[−1,1]B \subseteq [-1, 1]B⊆[−1,1] 和可测集 A,C⊆RA, C \subseteq \mathbb{R}A,C⊆R 满足 A⊆B⊆CA \subseteq B \subseteq CA⊆B⊆C,有:
μ(A)≤μ∗(B)≤μ∗(B)≤μ(C)\mu(A) \leq \mu_*(B) \leq \mu^*(B) \leq \mu(C) μ(A)≤μ∗(B)≤μ∗(B)≤μ(C)
事实 1.5. 对于任何可测集序列 ⟨Ak:k∈ω⟩\langle A_k : k \in \omega \rangle⟨Ak:k∈ω⟩,以下陈述成立:
(i) 并集 ⋃k∈ωAk\bigcup_{k\in\omega} A_k⋃k∈ωAk 和交集 ⋂k∈ωAk\bigcap_{k\in\omega} A_k⋂k∈ωAk 是可测的。
(ii) 如果对所有 k∈ωk \in \omegak∈ω 有 Ak⊆Ak+1A_k \subseteq A_{k+1}Ak⊆Ak+1,则 μ(⋃k∈ωAk)=limk→∞μ(Ak)\mu\left( \bigcup_{k\in\omega} A_k \right) = \lim_{k \to \infty} \mu(A_k)μ(⋃k∈ωAk)=limk→∞μ(Ak)。
(iii) 如果对所有 k∈ωk \in \omegak∈ω 有 Ak⊇Ak+1A_k \supseteq A_{k+1}Ak⊇Ak+1 且 μ(A0)<∞\mu(A_0) < \inftyμ(A0)<∞,则 μ(⋂k∈ωAk)=limk→∞μ(Ak)\mu\left( \bigcap_{k\in\omega} A_k \right) = \lim_{k \to \infty} \mu(A_k)μ(⋂k∈ωAk)=limk→∞μ(Ak)。
1.2 博弈与决定性公理 (Games and the axiom of determinacy)
集合A,BA, BA,B 用 AB^ABAB表示所有从AAA映射到 BBB 的函数,集合ωω^\omega\omegaωω 表示全体自然数的无穷序列 。
定义 1.6 (无限博弈 GAG_AGA). 对于某个固定的 A⊆ωωA \subseteq ^\omega\omegaA⊆ωω,称为 GAG_AGA 的无限双人完美信息博弈是一个回合制游戏,两名玩家轮流选择自然数:
玩家 I : a0a1a2…a_0\quad a_1\quad a_2\quad \ldotsa0a1a2…
玩家 II : b0b1b2…\quad b_0\quad b_1\quad b_2\quad \ldotsb0b1b2…
起始玩家记为 I,另一玩家记为 II,每位玩家都完全知晓所有之前的移动。结果序列 z:=⟨a0,b0,a1,b1,…⟩∈ωωz := \langle a_0, b_0, a_1, b_1, \ldots \rangle \in ^\omega\omegaz:=⟨a0,b0,a1,b1,…⟩∈ωω 称为 GAG_AGA 的一局对弈 (play)。如果 z∈Az \in Az∈A,则玩家 I 获胜;如果 z∉Az \notin Az∈/A,则玩家 II 获胜。没有平局。
定义 1.7 (策略). 玩家 I (先手或者第偶数步博弈者)的一个策略是一个映射:
σ:⋃n∈ω2nω→ω\sigma: \bigcup_{n\in\omega} {}^{2n}\omega \to \omega σ:n∈ω⋃2nω→ω
玩家 II(后手或者第奇数步博弈者) 的一个策略是一个映射:
τ:⋃n∈ω2n+1ω→ω\tau: \bigcup_{n\in\omega} {}^{2n+1}\omega \to \omega τ:n∈ω⋃2n+1ω→ω
策略 σ\sigmaσ 为每个长度为偶数的自然数序列指定另一个自然数,代表玩家 I 的下一步移动。策略 τ\tauτ 则为每个长度为奇数的序列指定玩家 II 的下一步移动。
定义 1.8 (策略一致性). 若玩家 I 遵循策略 σ\sigmaσ,则称 GAG_AGA 的一局对弈 z=⟨a0,b0,a1,b1,…⟩z = \langle a_0, b_0, a_1, b_1, \ldots \ranglez=⟨a0,b0,a1,b1,…⟩ 与 σ\sigmaσ 一致,如果:
∀n∈ω:an=σ(⟨a0,b0,a1,b1,…,an−1,bn−1⟩)\forall n \in \omega: a_n = \sigma(\langle a_0, b_0, a_1, b_1, \ldots, a_{n-1}, b_{n-1} \rangle) ∀n∈ω:an=σ(⟨a0,b0,a1,b1,…,an−1,bn−1⟩)
类似地,若玩家 II 遵循策略 τ\tauτ,则称 zzz 与 τ\tauτ 一致,如果:
∀n∈ω:bn=τ(⟨a0,b0,a1,…,bn−1,an⟩)\forall n \in \omega: b_n = \tau(\langle a_0, b_0, a_1, \ldots, b_{n-1}, a_n \rangle) ∀n∈ω:bn=τ(⟨a0,b0,a1,…,bn−1,an⟩)
定义 1.9 (策略对序列的响应 σ∗b\sigma * bσ∗b). 对于 α∈ω∪{ω}\alpha \in \omega \cup \{\omega\}α∈ω∪{ω} 和玩家 II 移动的一个(有限或无限)序列 b=⟨bn:n∈α⟩∈α2b = \langle b_n : n \in \alpha \rangle \in {}^\alpha 2b=⟨bn:n∈α⟩∈α2,定义:
σ∗b:={⟨a0,b0,a1,b1,…⟩∈ωωif α=ω[无限]⟨a0,b0,a1,b1,…,aα⟩∈2α+1ωif α∈ω[有限]\sigma * b := \begin{cases} \langle a_0, b_0, a_1, b_1, \ldots \rangle \in ^\omega \omega & \text{if } \alpha = \omega [无限]\\ \langle a_0, b_0, a_1, b_1, \ldots, a_\alpha \rangle \in {}^{2\alpha+1}\omega & \text{if } \alpha \in \omega [有限] \end{cases} σ∗b:={⟨a0,b0,a1,b1,…⟩∈ωω⟨a0,b0,a1,b1,…,aα⟩∈2α+1ωif α=ω[无限]if α∈ω[有限]
其中 an:=σ(⟨a0,b0,…,an−1,bn−1⟩)a_n := \sigma(\langle a_0, b_0, \ldots, a_{n-1}, b_{n-1} \rangle)an:=σ(⟨a0,b0,…,an−1,bn−1⟩) 分别对所有 n∈ωn \in \omegan∈ω (若 α=ω\alpha = \omegaα=ω) 或对所有 n≤αn \leq \alphan≤α (若 α∈ω\alpha \in \omegaα∈ω) 成立。
定义 1.10 (必胜策略). 玩家 I(或玩家 II)的一个策略 ρ\rhoρ 称为必胜策略,如果 GAG_AGA 的每一局与 ρ\rhoρ 一致的对弈都是玩家 I(或玩家 II)的胜利。
定义 1.11 (决定性). 如果存在玩家 I 或玩家 II 的必胜策略,则称博弈 GAG_AGA 是决定的 (determined)。
定义 1.12 (决定性公理, AD). 决定性公理 (Axiom of Determinacy, AD) 断言:对于所有 A⊆ωωA \subseteq ^\omega\omegaA⊆ωω,博弈 GAG_AGA 都是决定的。
对于必胜策略的博弈,其实在几何问题上有一个例子可以作为参考,假设一个面积有限的方桌上,两个博弈者轮流摆放相同大小的扑克牌,且任意两个扑克牌不能有交点。直到一人无法再放满足条件的扑克牌则认输。这个博弈是有限步停止的,并且对先手存在必胜策略。即第一张牌放在桌子的中央,后手每放一张牌,先手只需放在与桌子中央中心对称的地方即可,并且只要后手能在桌面找到空位,通过中心对称性先手也能空位。
当桌面面积假设为无限大时,则为无限博弈。难以设计必胜策略。因此对无限博弈对其中一方假设存在必胜策略只能作为公理。难以证明。
2. 通过决定性证明可测性 (Proving measurability through determinacy)
2.1 实数的二进制表示 (Binary representation of real numbers)
定义函数 g:ω2→[0,1]g: {}^\omega 2 \to [0, 1]g:ω2→[0,1] 将无限二进制序列映射到 [0,1] 区间:
g(x):=∑n=0∞x(n)2−(n+1)g(x) := \sum_{n=0}^{\infty} x(n) 2^{-(n+1)} g(x):=n=0∑∞x(n)2−(n+1)
引理 2.1. 对所有 n∈ωn \in \omegan∈ω 和所有 p∈n2p \in {}^n 2p∈n2,有:
g({x∈ω2:x∣n=p})=[∑k=0n−1p(k)2−(k+1),2−n+∑k=0n−1p(k)2−(k+1)]g(\{x \in {}^\omega 2 : x|_n = p\}) = \left[ \sum_{k=0}^{n-1} p(k) 2^{-(k+1)},\quad 2^{-n} + \sum_{k=0}^{n-1} p(k) 2^{-(k+1)} \right] g({x∈ω2:x∣n=p})=[k=0∑n−1p(k)2−(k+1),2−n+k=0∑n−1p(k)2−(k+1)]
证明:
令 n∈ωn \in \omegan∈ω 和 p∈n2p \in {}^n 2p∈n2 是任意的。对所有满足 x∣n=px|_n = px∣n=p 的 x∈ω2x \in {}^\omega 2x∈ω2,有:
0≤∑k=0∞x(k)2−(k+1)−∑k=0n−1p(k)2−(k+1)=∑k=n∞x(k)2−(k+1)≤∑k=n∞2−(k+1)=2−n,0 \le \sum_{k=0}^{\infty} x(k) 2^{-(k+1)} - \sum_{k=0}^{n-1} p(k) 2^{-(k+1)} = \sum_{k=n}^{\infty} x(k) 2^{-(k+1)} \le \sum_{k=n}^{\infty} 2^{-(k+1)} = 2^{-n}, 0≤k=0∑∞x(k)2−(k+1)−k=0∑n−1p(k)2−(k+1)=k=n∑∞x(k)2−(k+1)≤k=n∑∞2−(k+1)=2−n,
或者等价地,g(x)∈[∑k=0n−1p(k)2−(k+1),2−n+∑k=0n−1p(k)2−(k+1)]g(x) \in \left[ \sum_{k=0}^{n-1} p(k) 2^{-(k+1)},\ 2^{-n} + \sum_{k=0}^{n-1} p(k) 2^{-(k+1)} \right]g(x)∈[∑k=0n−1p(k)2−(k+1), 2−n+∑k=0n−1p(k)2−(k+1)]。因此,我们证明了等式 (1) 的一个包含关系。
为了证明另一个包含关系,令 y∈[∑k=0n−1p(k)2−(k+1),2−n+∑k=0n−1p(k)2−(k+1)]y \in \left[ \sum_{k=0}^{n-1} p(k) 2^{-(k+1)},\ 2^{-n} + \sum_{k=0}^{n-1} p(k) 2^{-(k+1)} \right]y∈[∑k=0n−1p(k)2−(k+1), 2−n+∑k=0n−1p(k)2−(k+1)] 是任意的。我们递归地定义:
yk={p(k)如果 k<n,0如果 k≥n且 y−∑j=0k−1yj2−(j+1)<2−(k+1),1其他情况.y_k = \begin{cases} p(k) & \text{如果 } k < n, \\ 0 & \text{如果 } k \ge n \text{ 且 } y - \sum_{j=0}^{k-1} y_j 2^{-(j+1)} < 2^{-(k+1)}, \\ 1 & \text{其他情况}. \end{cases} yk=⎩⎪⎨⎪⎧p(k)01如果 k<n,如果 k≥n 且 y−∑j=0k−1yj2−(j+1)<2−(k+1),其他情况.
通过归纳法,可以证明对所有 ℓ≥n\ell \ge nℓ≥n 有 0≤y−∑k=0ℓyk2−(k+1)≤2−(ℓ+1)0 \le y - \sum_{k=0}^{\ell} y_k 2^{-(k+1)} \le 2^{-(\ell+1)}0≤y−∑k=0ℓyk2−(k+1)≤2−(ℓ+1)。取极限 ℓ→∞\ell \to \inftyℓ→∞,我们得到:
g(⟨yk:k∈ω⟩)=limℓ→∞∑k=0ℓyk2−(k+1)=y.□g(\langle y_k : k \in \omega \rangle) = \lim_{\ell \to \infty} \sum_{k=0}^{\ell} y_k 2^{-(k+1)} = y. \quad \square g(⟨yk:k∈ω⟩)=ℓ→∞limk=0∑ℓyk2−(k+1)=y.□
注意,对于 n=0n = 0n=0,这个引理意味着 g(ω2)=[0,1]g({}^\omega 2) = [0, 1]g(ω2)=[0,1],因此 ggg 是一个定义良好的满射。
引理 2.2. 对每个 t∈[0,1]t \in [0, 1]t∈[0,1],有 ∣g−1({t})∣≤2|g^{-1}(\{t\})| \leq 2∣g−1({t})∣≤2。(即二进制表示几乎唯一,最多两个序列对应同一个实数 例如 g(⟨1,0,0,⋯,⟩)=12=g(⟨0,1,1,⋯⟩)g(\langle 1,0,0,\cdots,\rangle)=\frac{1}{2}=g(\langle 0,1,1,\cdots\rangle)g(⟨1,0,0,⋯,⟩)=21=g(⟨0,1,1,⋯⟩) )其中 ∣A∣|A|∣A∣ 表示集合 AAA 的元素数量。
类似十进制中 0.9˙=10.\dot{9}=10.9˙=1. 即 [0,1][0,1][0,1] 中任何1个值最多不会超过两种表示.
证明:
[反证法] 存在 t∈[0,1]t \in [0, 1]t∈[0,1] 使得 ∣g−1({t})∣>2|g^{-1}(\{t\})| > 2∣g−1({t})∣>2。选择不同的元素 x,x′,x′′∈g−1({t})x, x', x'' \in g^{-1}(\{t\})x,x′,x′′∈g−1({t})。由于 x≠x′x \ne x'x=x′,存在一个最小的 n∈ωn \in \omegan∈ω 使得 x(n)≠x′(n)x(n) \ne x'(n)x(n)=x′(n)。不失一般性,假设 x(n)=1x(n) = 1x(n)=1 且 x′(n)=0x'(n) = 0x′(n)=0。有:
0=g(x′)−g(x)=∑k=0∞x′(k)2−(k+1)−∑k=0∞x(k)2−(k+1)=∑k=n∞(x′(k)−x(k))2−(k+1)=(x′(n)−x(n))2−(n+1)+∑k=1∞(x′(k+n)−x(k+n))2−(k+n+1)=2−(n+1)(−1+∑k=1∞(x′(k+n)−x(k+n))2−k).\begin{aligned} 0=& g(x') - g(x) \\ = &\sum_{k=0}^{\infty} x'(k) 2^{-(k+1)} - \sum_{k=0}^{\infty} x(k) 2^{-(k+1)} \\ =& \sum_{k=n}^{\infty} (x'(k) - x(k)) 2^{-(k+1)} \\ =& (x'(n) - x(n)) 2^{-(n+1)} + \sum_{k=1}^{\infty} (x'(k+n) - x(k+n)) 2^{-(k+n+1)} \\ =& 2^{-(n+1)} \left( -1 + \sum_{k=1}^{\infty} (x'(k+n) - x(k+n)) 2^{-k} \right). \end{aligned} 0=====g(x′)−g(x)k=0∑∞x′(k)2−(k+1)−k=0∑∞x(k)2−(k+1)k=n∑∞(x′(k)−x(k))2−(k+1)(x′(n)−x(n))2−(n+1)+k=1∑∞(x′(k+n)−x(k+n))2−(k+n+1)2−(n+1)(−1+k=1∑∞(x′(k+n)−x(k+n))2−k).
这等价于:
∑k=1∞(x′(k+n)−x(k+n))2−k=1,\sum_{k=1}^{\infty} (x'(k+n) - x(k+n)) 2^{-k} = 1, k=1∑∞(x′(k+n)−x(k+n))2−k=1,
由于 x′(k+n)−x(k+n)≤1x'(k+n) - x(k+n) \leq 1x′(k+n)−x(k+n)≤1,这恰好意味着对所有 k≥1k \ge 1k≥1 有 x′(k+n)−x(k+n)=1x'(k+n) - x(k+n) = 1x′(k+n)−x(k+n)=1。因此,我们有对所有 k>nk > nk>n 有 x(k)=0x(k) = 0x(k)=0 且 x′(k)=1x'(k) = 1x′(k)=1。由于假设 x(n)=1x(n) = 1x(n)=1,所以 n=max{k∈ω:x(k)=1}n = \max \{k \in \omega : x(k) = 1\}n=max{k∈ω:x(k)=1} 。
现在考虑使得 x(m)≠x′′(m)x(m) \ne x''(m)x(m)=x′′(m) 的最小 m∈ωm \in \omegam∈ω。使用与上述相同的论证,并且利用 xxx 不可能在无限多个点上是 1 这一事实,我们得到对所有 k>mk > mk>m 有 x(k)=0x(k) = 0x(k)=0 且 x′′(k)=1x''(k) = 1x′′(k)=1,并且进一步有 m=max{k∈ω:x(k)=1}=nm = \max \{k \in \omega : x(k) = 1\} = nm=max{k∈ω:x(k)=1}=n。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对所有 k∈ωk \in \omegak∈ω 有 x′(k)=x′′(k)x'(k) = x''(k)x′(k)=x′′(k),从而 x′=x′′x' = x''x′=x′′。这与 x′x'x′ 和 x′′x''x′′ 是不同的假设矛盾。□\square□
推论 2.3. 对于任何满足 ω2⊇X0⊇X1⊇…{}^\omega 2 \supseteq X_0 \supseteq X_1 \supseteq \ldotsω2⊇X0⊇X1⊇… 的序列 ⟨Xn:n∈ω⟩\langle X_n : n \in \omega \rangle⟨Xn:n∈ω⟩,有:
g(⋂n∈ωXn)=⋂n∈ωg(Xn)g\left( \bigcap_{n\in\omega} X_n \right) = \bigcap_{n\in\omega} g(X_n) g(n∈ω⋂Xn)=n∈ω⋂g(Xn)
如果进一步对所有 n∈ωn \in \omegan∈ω 有 g(Xn)g(X_n)g(Xn) 可测,则 g(⋂n∈ωXn)g\left( \bigcap_{n\in\omega} X_n \right)g(⋂n∈ωXn) 可测,且:
μ(g(⋂n∈ωXn))=limn→∞μ(g(Xn))\mu\left( g\left( \bigcap_{n\in\omega} X_n \right) \right) = \lim_{n \to \infty} \mu(g(X_n)) μ(g(n∈ω⋂Xn))=n→∞limμ(g(Xn))
证明:
令 y∈[0,1]y \in [0,1]y∈[0,1] 是任意的。由于 ggg 是满射且根据引理 2.2,存在(不一定不同的)x0,x1∈ω2x_0, x_1 \in {}^\omega 2x0,x1∈ω2 使得 {x0,x1}=g−1({y})\{x_0, x_1\} = g^{-1}(\{y\}){x0,x1}=g−1({y})。我们证明以下等价关系以证明第一部分。这里唯一不能直接推出的蕴含是 (3) ⇒ (4)。
y∈⋂n∈ωg(Xn)⇔∀n∈ω:y∈g(Xn)(2)⇔∀n∈ω:(x0∈Xn∨x1∈Xn)(3)⇔∃i∈{0,1}∀n∈ω:xi∈Xn(4)⇔y∈g(⋂n∈ωXn)(5)\begin{aligned} &y \in \bigcap_{n\in\omega} g(X_n) \Leftrightarrow \forall n \in \omega : y \in g(X_n) &(2) \\ &\Leftrightarrow \forall n \in \omega : (x_0 \in X_n \lor x_1 \in X_n) &(3) \\ &\Leftrightarrow \exists i \in \{0,1\} \forall n \in \omega : x_i \in X_n &(4) \\ &\Leftrightarrow y \in g\left( \bigcap_{n\in\omega} X_n \right) &(5) \end{aligned} y∈n∈ω⋂g(Xn)⇔∀n∈ω:y∈g(Xn)⇔∀n∈ω:(x0∈Xn∨x1∈Xn)⇔∃i∈{0,1}∀n∈ω:xi∈Xn⇔y∈g(n∈ω⋂Xn)(2)(3)(4)(5)
我们通过逆否证明蕴含 (3) ⇒ (4):如果 (4) 不成立,固定 i∈{0,1}i \in \{0,1\}i∈{0,1}。我们可以找到 ni∈ωn_i \in \omegani∈ω 使得 xi∉Xnix_i \notin X_{n_i}xi∈/Xni。但由于 X0⊇X1⊇…X_0 \supseteq X_1 \supseteq \ldotsX0⊇X1⊇…,我们得到对所有 m≥nim \ge n_im≥ni 有 xi∉Xmx_i \notin X_mxi∈/Xm。特别地,对于 n≥max{n0,n1}n \ge \max\{n_0, n_1\}n≥max{n0,n1},我们有 x0∉Xnx_0 \notin X_nx0∈/Xn 且 x1∉Xnx_1 \notin X_nx1∈/Xn,因此 (3) 不成立。
现在假设对所有 n∈ωn \in \omegan∈ω 有 g(Xn)g(X_n)g(Xn) 可测。那么根据事实 1.5 的 (i) 部分,g(⋂n∈ωXn)=⋂n∈ωg(Xn)g\left( \bigcap_{n\in\omega} X_n \right) = \bigcap_{n\in\omega} g(X_n)g(⋂n∈ωXn)=⋂n∈ωg(Xn) 是可测的。最后,注意对所有 k∈ωk \in \omegak∈ω 有 g(Xk)⊇g(Xk+1)g(X_k) \supseteq g(X_{k+1})g(Xk)⊇g(Xk+1) 且 μ(g(X0))≤μ([0,1])=1<∞\mu(g(X_0)) \le \mu([0,1]) = 1 < \inftyμ(g(X0))≤μ([0,1])=1<∞。因此,根据事实 1.5 的 (iii) 部分,我们得到:
μ(g(⋂n∈ωXn))=μ(⋂n∈ωg(Xn))=limn→∞μ(g(Xn)).\mu\left( g\left( \bigcap_{n\in\omega} X_n \right) \right) = \mu\left( \bigcap_{n\in\omega} g(X_n) \right) = \lim_{n \to \infty} \mu(g(X_n)). μ(g(n∈ω⋂Xn))=μ(n∈ω⋂g(Xn))=n→∞limμ(g(Xn)).
□\square□
2.2 博弈设置 (Game setup)
核心博弈 Gv,XG_{v,X}Gv,X 定义如下:
- 固定 X⊆ω2X \subseteq {}^\omega 2X⊆ω2 和 v∈(0,1]v \in (0, 1]v∈(0,1]。
- 玩家 I 选择有理数对 hn∈2(Q∩[0,1])h_n \in {}^2 (\mathbb{Q} \cap [0,1])hn∈2(Q∩[0,1]) (即 hn=⟨hn(0),hn(1)⟩h_n = \langle h_n(0), h_n(1) \ranglehn=⟨hn(0),hn(1)⟩)。
- 玩家 II 选择二进制数字 en∈{0,1}e_n \in \{0, 1\}en∈{0,1}。
对弈序列: z=⟨h0,e0,h1,e1,…⟩z = \langle h_0, e_0, h_1, e_1, \ldots \ranglez=⟨h0,e0,h1,e1,…⟩
规则(双方必须遵守):
(a) 12hn(0)+12hn(1)≥vn\frac{1}{2}h_n(0) + \frac{1}{2}h_n(1) \ge v_n21hn(0)+21hn(1)≥vn
(b) hn(en)≠0h_n(e_n) \neq 0hn(en)=0
其中递归定义 v0:=vv_0 := vv0:=v, vn+1:=hn(en)v_{n+1} := h_n(e_n)vn+1:=hn(en)。
如果最终序列 ⟨en:n∈ω⟩∈X\langle e_n : n \in \omega \rangle \in X⟨en:n∈ω⟩∈X,则玩家 I 获胜;否则玩家 II 获胜。
定义 2.4 (合法对弈). 如果双方玩家都遵守规则 (a) 和 (b),则称 Gv,XG_{v,X}Gv,X 的一局对弈 zzz 是合法的 (legal)。
定义 2.5 (记号 vz∣2n,hz∣2n+1v_{z|_{2n}}, h_{z|_{2n+1}}vz∣2n,hz∣2n+1). 对于对弈 z=⟨h0,e0,h1,e1,…⟩z = \langle h_0, e_0, h_1, e_1, \ldots \ranglez=⟨h0,e0,h1,e1,…⟩ 和上面定义的 vnv_nvn,对于 n∈ωn \in \omegan∈ω,记:
vz∣2n=vz∣2n+1:=vn和hz∣2n+1:=hnv_{z|_{2n}} = v_{z|_{2n+1}} := v_n \quad \text{和} \quad h_{z|_{2n+1}} := h_n vz∣2n=vz∣2n+1:=vn和hz∣2n+1:=hn
备注 2.6. 注意,博弈 Gv,XG_{v,X}Gv,X 并不具有第 1.2 节中为某个 A⊆ωωA \subseteq {}^\omega \omegaA⊆ωω 所引入的 GAG_AGA 的形式。然而,通过一些记号的改变,它与一个 GAG_AGA 博弈是等价的。
首先注意,即使没有选择公理,也存在一个双射 ω→2ω\omega \to {}^2 \omegaω→2ω 和一个双射 ω→Q∩[0,1]\omega \to \mathbb{Q} \cap [0,1]ω→Q∩[0,1]。因此存在一个双射 q:2(Q∩[0,1])→ωq: {}^2 (\mathbb{Q} \cap [0,1]) \to \omegaq:2(Q∩[0,1])→ω。
在第 1.2 节中,玩家只被允许选择自然数,因此在 Gv,XG_{v,X}Gv,X 中,我们将用 q(hn)q(h_n)q(hn) 替换 hnh_nhn。
现在考虑集合 A⊆ωωA \subseteq {}^\omega \omegaA⊆ωω,它由所有满足以下情况之一的 Gv,XG_{v,X}Gv,X 的对弈 zzz 组成:
(i) 玩家 II 选择了某个 en∉{0,1}e_n \notin \{0,1\}en∈/{0,1}。
(ii) 玩家 II 在玩家 I 违反规则之前违反了规则。
(iii) 双方都没有违反规则,并且 zzz 是玩家 I 的胜利。
那么,除了这个记号的改变之外,博弈 Gv,XG_{v,X}Gv,X 与 GAG_AGA 是相同的。这种方法进一步 legitimizes(使合理化/正当化)了在定义 2.4 之前所考虑的包含非法着法的对弈。
现在我们考察 Gv,XG_{v,X}Gv,X 是如何进行的。假设序列 r:=⟨h0,e0,h1,…,en−1⟩r := \langle h_0, e_0, h_1, \ldots, e_{n-1} \rangler:=⟨h0,e0,h1,…,en−1⟩ 已经被行棋。玩家 II 可以选择任何 en∈{0,1}e_n \in \{0,1\}en∈{0,1},除非玩家 I 选择了某个 hnh_nhn 使得对某个 e∈{0,1}e \in \{0,1\}e∈{0,1} 有 hn(e)=0h_n(e) = 0hn(e)=0,这将迫使玩家 II 根据规则 (b) 行棋 en:=1−ee_n := 1 - een:=1−e。在这种情况下,规则 (a) 确保:
12hn(0)+12hn(1)=12hn(en)≥vn,\frac{1}{2} h_n(0) + \frac{1}{2} h_n(1) = \frac{1}{2} h_n(e_n) \ge v_n, 21hn(0)+21hn(1)=21hn(en)≥vn,
导致 vn+1=hn(en)≥2vnv_{n+1} = h_n(e_n) \ge 2v_nvn+1=hn(en)≥2vn。这对玩家 I 来说可能是不利的,因为根据规则 (a),只要 vn+1≤12v_{n+1} \le \frac{1}{2}vn+1≤21,他们只能选择一个包含零的 hn+1h_{n+1}hn+1。这种情况进一步说明,保持 hnh_nhn 的两个值在规则 (a) 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小,对玩家 I 是有利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 Gv,XG_{v,X}Gv,X 的目的,我们讨论一下这个博弈的一种解释:对于 e∈{0,1}e \in \{0,1\}e∈{0,1},考虑区间:
Ine:=g({x∈ω2:x∣n+1=⟨e0,e1,…,en−1,e⟩}).I^e_n := g\left( \left\{ x \in {}^\omega 2 : x|_{n+1} = \langle e_0, e_1, \ldots, e_{n-1}, e \rangle \right\} \right). Ine:=g({x∈ω2:x∣n+1=⟨e0,e1,…,en−1,e⟩}).
注意,In0I^0_nIn0 和 In1I^1_nIn1 分别对应于 In−1en−1I^{e_{n-1}}_{n-1}In−1en−1 的左侧和右侧部分。
在一局对弈 z=r⌢⟨hn,en,hn+1,en+1,…⟩z = r^\frown \langle h_n, e_n, h_{n+1}, e_{n+1}, \ldots \ranglez=r⌢⟨hn,en,hn+1,en+1,…⟩ 中,序列 x=⟨e0,e1,…⟩x = \langle e_0, e_1, \ldots \ranglex=⟨e0,e1,…⟩ 决定了获胜者。根据引理 2.1,有 g(x)∈Ineng(x) \in I^{e_n}_ng(x)∈Inen,允许玩家 II 通过选择相应的 en∈{0,1}e_n \in \{0,1\}en∈{0,1} 将 g(x)g(x)g(x) 放置在 In0I^0_nIn0 或 In1I^1_nIn1 中。
暂时假设 g(X)g(X)g(X) 是可测的。直观地说,μ(g(X))=μ(g(X))μ(g(ω2))\mu(g(X)) = \frac{\mu(g(X))}{\mu(g({}^\omega 2))}μ(g(X))=μ(g(ω2))μ(g(X)) 为原本未定义的比率 ∣X∣∣ω2∣\frac{|X|}{|{}^\omega 2|}∣ω2∣∣X∣ 分配了一个值。例如,如果 X={x∈ω2:x(0)=0}X = \{ x \in {}^\omega 2 : x(0) = 0 \}X={x∈ω2:x(0)=0},那么 μ(g(X))=μ([0,12])=12\mu(g(X)) = \mu([0, \frac{1}{2}]) = \frac{1}{2}μ(g(X))=μ([0,21])=21 表明所有无限 {0,1} 序列中有一半以 0 开头。
在这种解释下,μ(g(X)∩Ine)\mu\left( g(X) \cap I^e_n \right)μ(g(X)∩Ine) 度量了比率:
∣{x∈X:x∣n+1=⟨e0,e1,…,en−1,e⟩}∣∣ω2∣,\frac{ \left| \{ x \in X : x|_{n+1} = \langle e_0, e_1, \ldots, e_{n-1}, e \rangle \} \right| }{ \left| {}^\omega 2 \right| }, ∣ω2∣∣{x∈X:x∣n+1=⟨e0,e1,…,en−1,e⟩}∣,
而 2n+1μ(g(X)∩Ine)2^{n+1} \mu\left( g(X) \cap I^e_n \right)2n+1μ(g(X)∩Ine) 度量了:
∣{x∈X:x∣n+1=⟨e0,e1,…,en−1,e⟩}∣∣{x∈ω2:x∣n+1=⟨e0,e1,…,en−1,e⟩}∣.\frac{ \left| \{ x \in X : x|_{n+1} = \langle e_0, e_1, \ldots, e_{n-1}, e \rangle \} \right| }{ \left| \{ x \in {}^\omega 2 : x|_{n+1} = \langle e_0, e_1, \ldots, e_{n-1}, e \rangle \} \right| }. ∣{x∈ω2:x∣n+1=⟨e0,e1,…,en−1,e⟩}∣∣{x∈X:x∣n+1=⟨e0,e1,…,en−1,e⟩}∣.
我们如下解释移动 hnh_nhn 和 ene_nen:玩家 I 声称对每个 e∈{0,1}e \in \{0,1\}e∈{0,1} 有下界:
2n+1μ(g(X)∩Ine)≥hn(e).2^{n+1} \mu\left( g(X) \cap I^e_n \right) \ge h_n(e). 2n+1μ(g(X)∩Ine)≥hn(e).
通过选择 en∈{0,1}e_n \in \{0,1\}en∈{0,1},玩家 II 断言这个下界对 ene_nen 不成立。规则 (b) 防止对零下界提出质疑,而规则 (a) 确保,如果玩家 I 的下界是正确的,那么:
vn≤12∑e∈{0,1}hn(e)≤2n∑e∈{0,1}μ(g(X)∩Ine)=2nμ(g(X)∩In−1en−1).v_n \le \frac{1}{2} \sum_{e \in \{0,1\}} h_n(e) \le 2^n \sum_{e \in \{0,1\}} \mu\left( g(X) \cap I^e_n \right) = 2^n \mu\left( g(X) \cap I^{e_{n-1}}_{n-1} \right). vn≤21e∈{0,1}∑hn(e)≤2ne∈{0,1}∑μ(g(X)∩Ine)=2nμ(g(X)∩In−1en−1).
例如,假设 v≤14v \le \frac{1}{4}v≤41 且 XXX 是所有以 ⟨0,1⟩\langle 0, 1 \rangle⟨0,1⟩ 开头的 {0,1} 序列的集合。玩家 I 总是可以通过选择 h0=⟨12,0⟩h_0 = \langle \frac{1}{2}, 0 \rangleh0=⟨21,0⟩ 和 h1=⟨0,1⟩h_1 = \langle 0, 1 \rangleh1=⟨0,1⟩ 获胜。规则 (b) 迫使玩家 II 选择 e0=0e_0 = 0e0=0 和 e1=1e_1 = 1e1=1,确保玩家 I 获胜。移动 h0h_0h0 可以解释为声称至少一半以 0 开头的 ω2{}^\omega 2ω2 中的序列包含在 XXX 中,而 h1h_1h1 可以解释为声称所有以 ⟨0,1⟩\langle 0, 1 \rangle⟨0,1⟩ 开头的 ω2{}^\omega 2ω2 中的序列都包含在 XXX 中。
我们现在想为接下来两节(g(X)g(X)g(X) 不一定可测的情况)中的引理提供一些直观理解。如果玩家 I 有一个必胜策略,那么他们的下界 hnh_nhn 必须总是准确的。对于 n=0n = 0n=0,这意味着:
v=v0≤20μ∗(g(X)),v = v_0 \le 2^0 \mu_*(g(X)), v=v0≤20μ∗(g(X)),
因为 μ∗(g(X))\mu_*(g(X))μ∗(g(X)) 代表了 g(X)g(X)g(X) 的测度的最大下界。
相反,如果玩家 II 有一个必胜策略,那么玩家 I 甚至无法为 μ∗(g(X))\mu^*(g(X))μ∗(g(X)) 提供准确的下界,所以:
v=v0≥μ∗(g(X)).v = v_0 \ge \mu^*(g(X)). v=v0≥μ∗(g(X)).
附合法博弈的理解(deepseek 生成)
设计初衷 (Design Purpose)
-
连接“大小”与“策略”:核心目标是证明:如果所有博弈都是决定的(AD 成立),那么所有实数集都是勒贝格可测的。为此,需要为每个可能的实数子集 Y⊆[0,1]Y \subseteq [0,1]Y⊆[0,1](或其原像 X=g−1(Y)⊆ω2X = g^{-1}(Y) \subseteq {}^\omega 2X=g−1(Y)⊆ω2)和一个数值 v∈[0,1]v \in [0,1]v∈[0,1],设计一个博弈。这个博弈的获胜条件必须使得:
- 如果 YYY 的“内部大小”(内测度)大于等于 vvv,那么玩家 I 应该有一个必胜策略。
- 如果 YYY 的“外部大小”(外测度)小于等于 vvv,那么玩家 II 应该有一个必胜策略。
- “合法对弈”的规则就是为了精确地实现这种对应关系而精心设计的。
-
模拟“测度”的迭代计算:博弈被设计成可以模拟在单位区间 [0,1][0,1][0,1] 上不断对半细分的过程(这对应于在 Cantor 空间 ω2{}^\omega 2ω2 中逐步确定一个无限序列的更多位数)。每一步,玩家 I 声称集合 XXX(或等价地 g(X)g(X)g(X))在当前的细分区间中占有一定的“密度”,而玩家 II 则试图质疑这个声称。规则 (a) 和 (b) 确保了这些“密度声称”是合乎逻辑且可操作的。
-
避免琐碎的策略和非建设性的选择:规则防止玩家采取“无赖”行为,从而迫使对弈必须围绕着集合 XXX 的实际“大小”进行。例如,规则 (b) 阻止玩家 II 去质疑一个为 0 的下界(因为 0 总是有效的下界,质疑它没有意义),同时也避免了对选择公理的依赖。玩家 I 的策略函数 hnh_nhn 的值被限制在有理数范围内,这使得策略空间可以被良序化(例如通过编号),从而在证明中不需要使用选择公理来选择“最佳响应”。
含义解析 (Meaning Breakdown)
让我们看看规则的具体含义:
规则 (a):
12hn(0)+12hn(1)≥vn\frac{1}{2}h_n(0) + \frac{1}{2}h_n(1) \ge v_n 21hn(0)+21hn(1)≥vn
- 玩家 I 的“承诺”:玩家 I 通过选择函数 hn:{0,1}→Q∩[0,1]h_n: \{0,1\} \to \mathbb{Q} \cap [0,1]hn:{0,1}→Q∩[0,1] 做出一个声明:“我认为,无论玩家 II 接下来选择 0 还是 1,集合 XXX 在对应的那一半细分空间中的‘密度’至少是 hn(0)h_n(0)hn(0) 和 hn(1)h_n(1)hn(1)”。
- 期望值约束:这个规则要求玩家 I 的这两个“密度下界”的平均值必须至少等于当前的价值 vnv_nvn。这迫使玩家 I 的声明不能过于悲观,必须与博弈至今的历史(体现在 vnv_nvn 中)相一致。如果玩家 I 违反此规则,则立即判负。
规则 (b):
如果 hn(e)=0h_n(e) = 0hn(e)=0 对于某个 e∈{0,1}e \in \{0,1\}e∈{0,1} 成立,那么玩家 II 必须选择 en=1−ee_n = 1-een=1−e。
- 防止无意义质疑:如果玩家 I 声称在某个分支(比如 0)上的密度下界是 0,这是一个永远为真的声明(因为密度最小就是 0)。允许玩家 II 选择 en=0e_n=0en=0 来“质疑”一个总是为真的事实是荒谬的,并且会破坏博弈与测度的联系。规则 (b) 强制玩家 II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选择另一个分支(1),去质疑那个非零的密度下界 hn(1)h_n(1)hn(1)(如果它也为 0,则玩家 I 已经违反了规则 (a),因为平均值达不到 vnv_nvn)。
- 定义后续价值:玩家 II 的选择 ene_nen 决定了博弈的进程,并更新价值函数:vn+1=hn(en)v_{n+1} = h_n(e_n)vn+1=hn(en)。这意味着玩家 II 通过选择 ene_nen,实际上是说:“我质疑你关于这个分支(ene_nen)的密度下界 hn(en)h_n(e_n)hn(en)。我们现在就把这个值 hn(en)h_n(e_n)hn(en) 当作新的基准 vn+1v_{n+1}vn+1,请你在这个更精细的层次上证明你的声称。”
总结与直观理解
可以将 “合法对弈” 理解为一场关于集合 XXX 测度的辩论:
- 玩家 I 是 “声称者”:他不断声称 XXX 是“大”的,并在每一步提供在两个更细小的范围内 XXX 的“密度”下界。
- 玩家 II 是 “质疑者”:他不断挑战玩家 I 的声称,通过选择其中一个范围说:“我不信在这个小范围里有你说的那么密,请你证明给我看!”
- 规则 (a) 确保了玩家 I 的声称不能前后矛盾,必须越来越精确。
- 规则 (b) 确保了玩家 II 的质疑必须针对那些有争议的(非零的)、可被证伪的声称。
最终,如果对弈无限进行下去且从未违反规则,就产生了一个无限序列 x=⟨e0,e1,e2,...⟩x = \langle e_0, e_1, e_2, ... \ranglex=⟨e0,e1,e2,...⟩。胜负条件检查这个序列 xxx 是否属于 XXX:
- 如果 x∈Xx \in Xx∈X,则玩家 I 的层层声称最终被证实,玩家 I 获胜。
- 如果 x∉Xx \notin Xx∈/X,则玩家 II 的质疑成功找到了玩家 I 声称的破绽,玩家 II 获胜。
因此,“合法对弈”的精心设计,使得玩家的策略(预测和应对能力)能否必胜,直接反映了集合 XXX 的内测度(对玩家 I 而言)和外测度(对玩家 II 而言)与给定值 vvv 的关系。这正是证明 AD 蕴含所有实数集可测的关键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