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鲁迅传》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
童年与早年教育(1881-1894)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又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他出生于绍兴一个大户人家。他的祖父周介孚是翰林院中书,在京城任职,属于标准的京官。家族拥有四五十亩水田,在当地颇有影响力。
鲁迅约6岁开始启蒙读书,后进入三味书屋,跟随寿镜吾先生学习《论语》、《孟子》、《尔雅》、《史鉴略》,并阅读诗歌如白居易、李白、杜甫的作品,以及《西游记》等。从阅读顺序可见,家人对他教育温和,先从故事和历史入手,以激发兴趣,而非硬性灌输。
童年鲁迅可爱、体面、聪明,受人喜爱,长相俊俏。他曾买过一本不太正经的书《花经》,父亲发现后未加责罚,还归还给他,显示家庭环境宽厚。但他也顽皮:在三味书屋,先生出对联“独角兽”,同学问他,他建议对“四眼狗”(暗讽戴眼镜的先生),导致同学被罚。
他喜欢读杂书,如《山海经》、《封神演义》、《荡寇志》,并描摹绣像。十三四岁时,喜欢编造童话,与弟弟分享。8岁时,小妹妹夭折,他独自在五猖庙哭泣,显示内心柔软、善良、不喜报复。即使家道中落后,他对宗族长辈仍保持有礼有节的态度。
家庭变故与家道中落(1894-1898)
13岁时,家庭遭遇巨变:祖父周介孚卷入科场行贿案,起初躲藏,但清廷抓捕全家男性。周介孚最终自首,入狱杭州。家庭失去俸禄,还需巨额打点费用。父亲周伯宜受打击,突吐血,身体急转直下。
鲁迅回忆童年时,常批评中医:为父亲求医,中医要求奇特药引如“原配蟋蟀一对”。作为长子,他出入当铺和药铺,当掉家产。母亲温和,将陪嫁变卖。父亲性情变差,鲁迅尝尽世态炎凉:昔日受尊崇如王子,今被视作乞丐。绍兴(S城)的冷漠反复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30年后,他对许广平说:“尝尝也好,因为更可以知道所谓亲戚本家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世事可以更加真切了。”在广州,他对青年学生解释憎恶现实社会的原因:童年家变让他看到社会的非人本质。这次变故对他心理冲击巨大。
求学与留学日本(1898-1909)
鲁迅曾参加科举,500人中考第137名,有潜力,但家贫且有弟弟周作人、周建人。绍兴人出路为经商或幕僚,但无本钱和人脉。他选择免费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
学校教师素质低,如将“钊”读作“钩”,称地球分东、西半球。鲁迅嘲笑老师,两次记大过,转学至南京矿路学堂(1899年)。1902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后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医,但未毕业,不辞而别,返回东京。在日本待7年多,感受到中国人屈辱。
他说:“一个人罚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就难保别人不来打你的嘴巴。”清国留学生不争气,让他产生此感。在仙台,上课间放映电影:日本军人砍杀中国人,围观中国人麻木,日本同学议论中国必亡,让他深受刺激,几乎无朋友。但有善意的藤野严九郎(《藤野先生》),提供帮助。离校时,甚至不通知少数好友。
在日本早期(1902-1903),鲁迅积极参与革命:眼界开阔,读林纾小说集(文言译本)、梁启超《时务报》、严复《天演论》、《法意》。推荐弟弟读逻辑书。《天演论》的进化论给他希望:历史非循环倒退,而是进步,从猿到人。他剪辫子,讨论救国,认为大清缺“诚”(敬业)和“爱”(关爱社会)。
他写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立志革命,随身带刀,练柔道、武术。翻译安特列耶夫小说,读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思想矛盾:受中西教育影响,既轻蔑大众,又欲启蒙如普罗米修斯。
加入光复会(核心浙江人,领头陶成章)。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激发仇恨。组织选鲁迅回国刺杀,他同意,但问“老母谁赡养”,被劝退。这事影响大:他无法无条件相信组织,人性复杂。多次对许广平说,他看事太仔细,多疑虑,不能勇往直前。
1906年,母亲安排婚姻,与朱安(传统女性,裹小脚、不愿读书)。鲁迅要求退婚或放脚、进学堂,均拒。母亲称病危骗他回国,婚礼配合(戴假辫),但第三晚分房,第四天返日。朱安与他无性婚姻,一生相伴。
在日本办杂志《新生》,失败。发表文章,译外国小说,与周作人出版《域外小说集》,印1500册,仅卖100册。1909年8月回国谋生,负担重。
回国教书与辛亥革命(1909-1918)
回国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生理学和化学。照片潇洒,西装领带。教化学时,学生恶作剧点燃氢气瓶,让他绝望于国民性。一年后离职,任绍兴府中学堂学监,不久辞职,四处求职。
1911年辛亥革命,王金发任绍兴都督,任鲁迅为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校长。他拼命工作,印报纸,带学生游行。但学校无钱,王金发收买报纸、砸报社,让他失望。
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北京教育部佥事13年。住绍兴会馆,努力工作,筹办历史博物馆。但袁世凯时代,同僚赌嫖保职,他不从,转抄古碑、读佛经、墓志。养成不修边幅习惯:胡子拉碴,大棉袍。婚姻喻为“慈母设下的毒药”。刻章“俟堂”(等死)。在北京独居7年,颓废。
新文化运动与呐喊(1918-1926)
1915年,陈独秀办《新青年》,钱玄同邀鲁迅投稿。他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惊起几个人,使不幸少数者受临终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钱玄同答:“不能说绝没有毁坏铁屋的希望。”这成《呐喊》来源。
1918年起投稿小说、诗歌、杂文。小说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风波》、《白光》、《阿Q正传》,揭露吃人本质、愚昧、革命脆弱。入选课本,一举成名。称导师、棋手。任北大讲师、教授,创《语丝》、《未名社》、《莽原社》。
但鲁迅无陈独秀信心,思想黑暗,戴面具呐喊。1925年对许广平说:“我所说的话常与我所想的不同……思想太黑暗。”公开写:“人生多苦心,而人们有时却极容易得到安慰,又何必吸一点笔墨,给多长些孤独的悲哀呢。”冷眼热心结合。
4年写10多篇小说:《狂人日记》揭吃人;《孔乙己》显冷酷;《风波》讽革命;《白光》悲文人;《阿Q正传》透国民灵魂。
冲突与笔战(1924-1926)
名声大,笔墨官司多。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弹劾校长杨荫榆,鲁迅支持,与许广平等通信。公开联名反对杨。章士钊撤职鲁迅,他控告胜诉。
318惨案:段祺瑞卫队枪击学生,鲁迅称“民国以来最黑暗一天”。通缉名单有他,躲德国医院仓库。诟病:爱当官(知识分子耻辱)。但经济压力大,《娜拉走后怎样》强调经济独立。
家庭决裂:1919年全家北京住八道湾11号,周作人妻羽太信子当家,鲁迅交薪水。但羽太不知节制,1923年7月冲突,周作人决裂。鲁迅迁砖塔胡同,大病。300多封信中断。
对群众失望:刘和珍鲜血,群众一哄而散。“散作论”:看热闹而已。鬼气(抑郁)缠身。1927年:“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
写小说驱鬼气:《孔乙己》最爱,散文笔调哀伤,受少年影响。《在酒楼上》描述鬼气:吕纬甫似鲁迅,结尾摆脱走向清爽世界。
1926年写《朝花夕拾》,回忆年少:纷扰中寻闲静,生涯无聊。
爱情与南下(1925-1927)
1925年,许广平(比鲁小近20岁,有才华)表白。鲁迅纠结,受封建影响。1926年,林语堂邀厦门大学任教(400元/月)。与许南下,但约定分开两年冷静。
11月信试探三条路,许勇敢回信激励。鲁迅决断:“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妖蛇鬼怪就够了。”1927年1月广州中山大学,与许公开(但称秘书)。逃旧婚姻20年。
但左顾右盼:对外称助手,蜜月遮掩。朋友信劝澄清风闻,他顶压。1929年许怀孕5月,才告知姑母。表现生命意志,但显软弱、对传统认同。
在广州:国民党415大搜捕,鲁迅倡保学生,无响应。见年轻人成刽子手,失望。1927年9月离广州,经香港到上海。
上海生活与晚年(1927-1936)
上海发牢骚:应酬多,不能静书。北新书局欠版税,打官司。邻居噪音、小孩骚扰,搬家。大病。1928年春末回北京,喜欢北京空气。
《华盖集》:华盖运罩住,碰钉子。局外人感,脾气坏。与林语堂、钱玄同吵架绝交。自认神经过敏,总疑藏东西。
政治漩涡:1930年通缉,四面闹。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1年国民党杀柔石等5人,怒斥“灭亡中的黑暗动物”。杂文集被禁。半秘密生活,书架木箱随时逃跑。街上不与许同侧。
同情革命:中国将来工农天下。感兴趣苏区,会见陈赓,计划写红军小说。“革命有血有误会,但有婴儿。”
1933年后不愿冲锋,写杂文、研究。1936年感慨想歇歇。离不开许广平,烦躁。喜欢孩子,但有时生气。
1936年9月:怨敌多,不宽恕任何人。见史沫特莱,瘦至38公斤。美国大夫:欧洲人5年前死。4-9月写《我的第一个师傅》、《这也是生活》、《死》、《女吊》。10月18日气喘发作,19日晨逝世,享年56岁。
遗言(杂文《死》):
- 不得因丧事收任何人一文钱(老朋友除外)。
- 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 不要做任何纪念的事。
- 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否则真是糊涂虫。
-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不可和他接近。
结语:鲁迅的意义
鲁迅一生是绝望的抗战。20世纪中国人用乐观主义麻痹自己,鲁迅显示正视命运的重要性。留下《鲁迅全集》,建议阅读小说、散文、诗,体会面具下呐喊,冷眼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