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系统架构师 | 2025年上半年综合真题DAY4
以下传统过程模型包含风险分析的是()。
A. 瀑布模型
B. 原型化模型
C. 螺旋模型
D. V 模型解析:
- 瀑布模型:采用线性、阶段式的开发流程(需求→设计→编码→测试等),强调阶段间的顺序依赖,但缺乏风险分析环节,前期问题易在后期才暴露。
- 原型化模型:通过快速构建原型与用户交互,迭代完善需求,重点是需求验证与用户反馈,未将 “风险分析” 作为核心环节。
- 螺旋模型:核心特点是 “迭代 + 风险分析”。它以循环的方式分阶段开展开发,每个循环都包含 “制定计划、风险分析、实施工程、客户评估” 等步骤,通过持续的风险识别与分析,降低项目风险。
- V 模型:是瀑布模型的变种,强调 “开发阶段与测试阶段的一一对应”(如需求对应验收测试、设计对应系统测试等),核心关注测试与开发的同步验证,无风险分析的核心环节。
Kruchten 提出的 “4+1” 视图模型从 5 个不同视角描述软件架构,各视图关注系统不同侧面。请根据描述选择对应视图:
(1)主要考虑如何把软件映射到硬件上的视图是()。
A. 开发视图
B. 模块视图
C. 场景
D. 物理视图(2)侧重于系统的运行特性的视图是()。
A. 逻辑视图
B. 实现视图
C. 部署视图
D. 进程视图解析:
“4+1” 视图模型的五个核心视图及侧重点如下:
- 逻辑视图:关注系统的功能需求(如提供的服务、业务逻辑),面向用户视角。
- 进程视图:聚焦系统的运行特性,包括进程 / 线程的交互、通信机制、同步逻辑等,体现系统运行时的行为与性能表现,对应第(2)题。
- 物理视图(部署视图):核心关注软件到硬件的映射关系,涵盖硬件节点(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的分布,以及软件在这些硬件上的部署方案,对应第(1)题。
- 开发视图(实现视图):面向开发团队,关注代码组织、模块划分、依赖关系等开发层面的结构。
- 场景(用例视图):通过用户交互场景(用例)串联各视图,验证架构对需求的支撑性。
数据库三级模式中,()描述了记录的类型和记录间的联系、操作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是用户需要使用的部分数据的描述。
A. 存储模式 / 存储模式
B. 概念模式 / 概念模式
C. 概念模式 / 外模式
D. 内模式 / 外模式解析:
数据库三级模式(概念模式、外模式、内模式)的核心定义如下:
-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的 “整体逻辑视图”,描述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包括记录类型、记录间联系),同时定义数据的完整性约束、安全性规则等,对应题干中 “描述了记录的类型和记录间的联系、操作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外模式(子模式 / 用户模式):面向数据库用户,展示用户需要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是用户实际可见、可用的部分,对应题干中 “用户需要使用的部分数据的描述”。
- 内模式(存储模式):聚焦数据的 “物理存储细节”(如磁盘组织方式、索引结构等),与题干描述无关。
AB 测试是为 Web 或 App 界面或流程制作两个或多个版本,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同一时间,不同人群做测试
B. 同一时间,相同人群做测试
C. 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做测试
D. 不同时间,相同人群做测试解析:
AB测试(A/B testing)是一种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版本的Web页面、App界面或流程,以确定哪个版本表现更好的方法。在进行AB测试时,关键是要确保测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需要在同一时间对相同的人群展示不同的版本,以便准确地评估不同版本的效果差异。
选项分析:
- A. 同一时间,不同人群做测试:这不符合AB测试的基本原则,因为我们需要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组用户展示不同的版本,以直接比较效果。
- B. 同一时间,相同人群做测试:这是正确的做法。通过在同一时间对相同的人群展示不同的版本,可以有效地比较不同版本的表现。
- C. 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做测试:这会导致结果受到时间因素和人群差异的影响,无法准确比较不同版本的效果。
- D. 不同时间,相同人群做测试:虽然使用了相同的人群,但不同时间可能会导致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在黑板系统中,哪个负责数据处理?
A. 中央数据结构
B. 黑板
C. 知识源
D. 控制器解析:
黑板系统的核心组成包括黑板(中央共享数据结构,存储待处理和已处理的数据)、知识源(包含各领域知识,负责对黑板上的数据进行分析、推理等数据处理操作)、控制器(调度知识源,决定何时由哪个知识源处理数据)。
- 选项 A:“中央数据结构” 并非黑板系统的标准组件表述,黑板才是中央共享数据载体,排除。
- 选项 B:黑板是数据的 “存储容器”,而非 “处理者”,排除。
- 选项 C:知识源包含专业知识,直接对黑板数据执行处理逻辑,符合 “负责数据处理” 的描述。
- 选项 D:控制器是 “调度者”(决定哪个知识源何时处理),而非直接处理数据,排除。
敏捷编程的 Scrum 中,Product Backlog 排列需求列表的依据是()。
A. 紧急程度
B. 商业价值
C. 技术难度
D. 实现优先级解析:
在 Scrum 框架中,Product Backlog(产品待办事项列表)是产品需求的有序集合,其排列依据是商业价值。Scrum 以 “价值驱动” 为核心,通过将需求按商业价值从高到低排序,确保团队优先交付对产品(或业务)最有价值的功能,最大化每个迭代(Sprint)的产出价值。
- 紧急程度:并非 Scrum 中排列 Product Backlog 的核心依据,紧急性可通过商业价值的优先级间接体现。
- 技术难度:影响 “如何实现” 及工作量估算,不决定需求的 “优先交付顺序”(优先顺序由商业价值主导)。
- 实现优先级:表述模糊,Scrum 中明确以商业价值作为需求优先级排序的核心标准。
模型双生命周期是指哪两个?
A. 领域工程、应用工程
B. 企业工程、管理工程
C. 企业工程、应用工程
D. 领域工程、管理工程解析:
模型双生命周期通常与软件产品线的开发模式相关,其核心由领域工程和应用工程两部分构成:
- 领域工程:聚焦于特定领域内通用的模型、架构、组件等 “领域资产” 的分析、设计与开发,为该领域的多个应用系统提供可复用的基础。
- 应用工程:基于领域工程产出的可复用资产,针对具体场景或用户需求,开发特定的应用系统。
调制解调器用来处理什么信号?
A. 数字信道传输数字数据
B. 数字信道传输模拟数据
C. 模拟信道传输数字数据
D. 模拟信道传输模拟数据解析:
调制解调器(Modem)的核心功能是 “调制” 与 “解调”:
- 调制:将计算机的数字数据转换为模拟信号;
- 解调:将传输过来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数据。
传统传输介质(如电话线路)属于模拟信道,而计算机处理的是数字数据。因此,调制解调器的作用是让数字数据能在模拟信道中传输(通过调制 - 解调过程实现跨介质的信号转换)。
- 选项 A:数字信道可直接传输数字数据,无需调制解调器。
- 选项 B:数字信道的核心是传输数字信号,且调制解调器处理的是 “数字数据→模拟信号” 的转换,并非 “模拟数据在数字信道传输”。
- 选项 C:符合调制解调器的工作逻辑(数字数据→模拟信号,在模拟信道传输)。
- 选项 D:模拟数据可直接在模拟信道传输(如电话语音),无需调制解调器。
下列选项中,不是可测试性的衡量指标的是()。
A. 测试的执行时间
B. 故障修复时间
C. 测试环境准备时间
D. 平均故障率解析:
可测试性是指 “软件易于测试的程度”,其衡量指标聚焦于测试过程的效率与难易度(如测试用例生成、测试执行、测试环境准备等方面)。
- 选项 A:测试的执行时间直接反映测试过程的效率,是可测试性的衡量指标(可测试性好的软件,测试执行通常更高效)。
- 选项 B:故障修复时间属于可维护性的衡量指标(可维护性关注 “故障诊断、修复的难易与时间”),与 “测试是否容易开展” 无关,因此不是可测试性的指标。
- 选项 C:测试环境准备时间直接影响测试开展的难易度,是可测试性的衡量指标(准备时间越短,可测试性越好)。
- 选项 D:平均故障率属于可靠性的衡量指标(反映软件故障发生的频率),与 “测试的难易程度” 无关,不是可测试性的指标。
工业大模型体系结构中,基础设施层和应用层之间按顺序的三层是()。
A. 基座层 -- 数据层 -- 模型层
B. 基座层 -- 模型层 -- 交互层
C. 基座层 -- 交互层 -- 应用层
D. 数据层 -- 交互层 -- 应用层解析:
工业大模型的体系结构通常遵循 “基础设施层→基座层→模型层→交互层→应用层” 的分层逻辑:
- 基座层:基于基础设施(如算力、存储等),提供领域通用的基础能力与资源支撑。
- 模型层:聚焦大模型的训练、微调、推理等核心模型生命周期环节,是大模型能力生成的关键层。
- 交互层:负责大模型与上层应用的交互适配(如提供 API、可视化界面等),为应用层提供调用入口。
监理 “四控三管一协调” 中的 “四控” 指的是什么?
A. 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
B. 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
C. 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控制
D. 信息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变更控制解析:
监理“四控三管一协调”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核心工作内容,其中“四控”指对项目关键目标的控制,具体包括:
投资控制:对项目投资进行监控,确保费用在预算范围内;
进度控制:监督项目进度,确保按计划完成;
质量控制:保障项目成果符合质量要求;
变更控制: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变更,避免无序变更影响目标。
WebService 的核心技术是()。
A. 计算池模型
B. 五层模型
C. 开放式 WEB,SOAP、WSDL、XML/XSD 等
D. 网格计算解析:
WebService(Web 服务)是用于实现不同应用系统间跨平台、跨语言通信的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
-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定义了服务间消息传递的格式与规范,是 WebService 通信的基础。
- WSDL(Web Services Description Language,Web 服务描述语言):用于描述 Web 服务的接口(如提供的方法、参数、返回值等),让其他系统能 “理解” 服务的调用方式。
- XML/XSD(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XML Schema Definition):XML 用于对数据进行编码(实现跨平台数据交换),XSD 用于定义 XML 数据的结构与约束。
- 此外,还依赖开放式的 Web 架构(如 HTTP 等协议)实现服务的发布与访问。
对选项逐一分析:
- 选项 A:“计算池模型” 是资源管理(如连接池、线程池)的概念,与 WebService 核心技术无关。
- 选项 B:“五层模型” 是网络架构(如 OSI 七层、TCP/IP 四层)的分类,并非 WebService 的核心。
- 选项 C:“开放式 WEB,SOAP、WSDL、XML/XSD 等” 准确涵盖了 WebService 的核心技术组件。
- 选项 D:“网格计算” 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聚焦大规模资源协同),与 WebService(聚焦服务间交互)的核心技术不同。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可靠性的是()。
A. 容错性
B. 成熟性
C. 可恢复性
D. 稳定性解析:
软件可靠性是指 “软件在规定条件下、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其核心属性聚焦于应对故障、保障功能持续的能力,主要包括:
- 容错性:系统出现故障时,仍能继续运行(或维持部分功能)的能力。
- 可恢复性:系统从故障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的能力。
- 稳定性:系统在不同环境、负载下,保持功能正常、不崩溃的能力。
而成熟性更多描述 “软件的发展阶段(如是否经过充分迭代、验证)”,是软件 “成熟度” 的侧面特征,并非可靠性(聚焦 “抗故障、保功能”)的直接构成要素。
内聚类型从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A. 逻辑 > 顺序 > 内聚
B. 功能 > 顺序 > 通信
C. 过程 > 时间 > 逻辑
D. 通信 > 功能 > 顺序解析:
内聚是模块内部各元素结合的紧密程度,内聚程度从高到低的经典排序为:
功能内聚 > 顺序内聚 > 通信内聚 > 过程内聚 > 时间内聚 > 逻辑内聚 > 偶然内聚。
- 功能内聚:模块内所有元素为完成单一功能而存在,内聚程度最高。
- 顺序内聚:模块内元素按固定顺序执行(前一操作的输出是后一操作的输入),内聚程度仅次于功能内聚。
- 通信内聚:模块内元素因 共享同一数据(或数据结构)而结合,内聚程度低于顺序内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