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架构与计算机硬件基础全解析
一、计算机硬件基础
操作系统作用:
向下管理硬件,向上提供接口(API)
(1)、系统分层
- 应用开发
- 即使用系统提供的接口(API),做上层应用程序的开发
- 底层开发
- 即做操作系统本身的开发
- 1、 Linux子系统
- 1.进程管理:管理进程的创建、调度、销毁等
- 2.内存管理:管理内存的申请、释放、映射等
- 3.文件系统:管理和访问磁盘中的文件
- 4.设备管理:硬件设备及驱动的管理
- 5.网络协议:通过网络协议栈(TCP、IP...)进行通信
(2)、计算机基础知识
1、计算机的进制
- 逻辑1和0
- 在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运算、传输都是以高低电平的方式
- 所以数字电路中用高、低电平来表示逻辑1和0
2、计算机的组成
- 输入设备
- 把其他信号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和处理的信号并送入计算机中
- 如键盘、鼠标、摄像头等
- 输出设备
- 把运算结果以人或其他设备所能接受的形式送出计算机外
- 如显示器、音响、打印机等
- 存储器
- 存储器是用来存储程序和数据的部件,是实现"存储程序控制"的基础
- 如内存、硬盘等
- 运算器
- CPU中负责进行算数运算和逻辑运算的部件,其核心是算术逻辑单元ALU
- 控制器
- 控制器是CPU的指挥中心,其控制着整个CPU执行程序的逻辑过程
- 注:运算器和控制器共同组成了CPU
3、总线
- 总线
- 总线是计算机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 在物理上就是一束导线按照其传递信息的类型可以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
- DMA总线
- DMA(Direct Memory Access)即直接存储器访问,使用DMA总线可以不通过CPU直接在存储器之间进行数据传递
(3)、多级存储结构与地址空间
1、三级存储结构
使用三级存储结构是为了兼顾速度、容量、价格
- Cache
- 速度最快、价格最贵、容量最小、断电数据丢失、cpu可直接访问
- 存储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中的活跃部分,以便快速地向CPU提供指令和数据
- 主存储器
- 速度、价格、容量介于Cache与辅存之间、断电数据丢失、cpu可直接访问
- 存储当前正在执行的程序和数据
- 辅助存储器
- 速度最慢、价格最低、容量最大、断电数据不丢失、cpu不可直接访问
- 存储暂时不运行的程序和数据,需要时再传送到主存
2、地址空间
一个处理器能够访问(读写)的存储空间是有限的,我们称这个空间为它的地址空间(寻址空间),一般来说N位地址总线的处理器的地址空间是2的N次方
(4)、CPU工作原理概述
1、CPU工作原理:
每取完一条指令后PC的值会自动增加指向下一条指令
2、指令的执行过程:
- 一条指令的执行分为三个阶段
- 1.取址:
- CPU将PC寄存器中的地址发送给内存,内存将其地址中对应的指令返回
- 到CPU中的指令寄存器(IR)
- 2.译码:
- 译码器对IR中的指令进行识别,将指令(机器码)解析成具体的运算
- 3.执行:
- 控制器控制运算器中对应的运算单元进行运算,运算结果写入寄存器
二、ARM体系结构理论基础
ARM处理器概述
(1)、ARM公司概论
- ARM的含义
- 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有三种含义
- 一个公司的名称、一类处理器的通称、一种技术
- ARM公司
- > 成立于1990年11月,前身为Acorn计算机公司
- > 主要设计ARM系列RISC处理器内核
- > 授权ARM内核给生产和销售半导体的合作伙伴,ARM公司并不生产芯片
- > 提供基于ARM架构的开发设计技术软件工具、评估板、调试工具、应用软件
- 总线架构、外围设备单元等
RISC精简指令集
-
(2)、RISC处理器
- RISC处理器
- 只保留常用的的简单指令,硬件结构简单,复杂操作一般通过简单指令的组合实现,一般指令长度固定,且多为单周期指令
- RISC处理器在功耗、体积、价格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所以在嵌入式移动终端领域应用极为广泛
- CISC处理器
- 不仅包含了常用指令,还包含了很多不常用的特殊指令,硬件结构复杂,指令条数较多,一般指令长度和周期都不固定
- CISC处理器在性能上有很大优势,多用于PC及服务器等领域
(3)、SOC(System on Chip)
即片上系统,将一个系统中所需要的全部部件集成在一个芯片中在体积、功耗、价格上有很大优势
ARM指令集概述
(1)、指令集
- 指令
- 能够指示处理器执行某种运算的命令称为指令(如加、减、乘 ...)
- 指令在内存中以机器码(二进制)的方式存在
- 每一条指令都对应一条汇编
- 程序是指令的有序集合
- 指令集
- 处理器能识别的指令的集合称为指令集
- 不同架构的处理器指令集不同
- 指令集是处理器对开发者提供的接口
(2)、ARM指令集
- 大多数ARM处理器都支持两种指令集:
- ARM指令集
- 所有指令(机器码)都占用32bit存储空间
- 代码灵活度高、简化了解码复杂度
- 执行ARM指令集时PC值每次自增4
- Thumb指令集
- 所有指令(机器码)都占用16bit存储空间
- 代码密度高、节省存储空间
- 执行Thumb指令集时PC值每次自增2
-
(3)、编译原理
机器码(二进制)是处理器能直接识别的语言,不同的机器码代表不同的运算指令,处理器能够识别哪些机器码是由处理器的硬件设计所决定的,不同的处理器机器码不同,所以机器码不可移植
汇编语言是机器码的符号化,即汇编就是用一个符号来代替一条机器码,所以不同的处理器汇编也不一样,即汇编语言也不可移植
C语言在编译时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编译器将C源码编译成不同架构处理器的汇编,所以C语言可以移植
ARM存储模型
(1)、ARM数据类型
- ARM采用32位架构,基本数据类型有以下三种
- Byte 8bits
- Halfword 16bits
- Word 32bits
- 数据存储
- Word型数据在内存的起始地址必须是4的整数倍
- Halfword型数据在内存的起始地址必须是2的整数倍
- 注:即数据本身是多少位在内存存储时就应该多少位对齐
(2)、字节序
- 大端对齐
- 低地址存放高位,高地址存放低位
- a = 0x12345678;
- 小端对齐
- 低地址存放低位,高地址存放高位
- a = 0x12345678;
注:ARM一般使用小端对齐
(3)、ARM指令存储
- 处理器处于ARM状态时
- 所有指令在内存的起始地址必须是4的整数倍
- PC值由其[31:2]决定,[1:0]位未定义
- 处理器处于Thumb状态时
- 所有指令在内存的起始地址必须是2的整数倍
- PC值由其[31:1]决定,[0]位未定义
- 注:即指令本身是多少位在内存存储时就应该多少位对齐
ARM状态下,PC的[31:2]存储对齐后的指令地址高位,[1:0]必须为00
(硬件忽略但未定义),确保指令按4字节边界读取。
ARM工作模式
- ARM有8个基本的工作模式
- User 用户模式,非特权模式,一般在执行上层的应用程序时ARM处于该模式
- FIQ 快速中断模式,当一个高优先级中断产生后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 IRQ 普通中断/外部中断模式,当一个低优先级中断产生后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FIQ和IRQ是硬中断
- SVC 超级用户模式,当复位或执行软中断指令后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 Abort 中止模式,当产生存取异常时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 Undef 指令未定义模式,当执行未定义的指令时ARM将进入这种模式
- System 系统模式,使用和User模式相同寄存器集的特权模式
- Monitor 监控模式,为了安全而扩展出的用于执行安全监控代码的模式
(1)、工作模式的理解
- 不同模式拥有不同权限
- 不同模式执行不同代码
- 不同模式完成不同的功能
(2)、工作模式分类
- 按照权限
- User为非特权模式(权限较低),其余模式均为特权模式(权限较高)
- 按照状态
- FIQ、IRQ、SVC、Abort、Undef属于异常模式,即当处理器遇到异常后
- 会进入对应的模式
三、ARM寄存器组织
(1)、寄存器
- 概念
- 寄存器是处理器内部的存储器,没有地址
- 作用
- 一般用于暂时存放参与运算的数据和运算结果
- 分类
- 包括通用寄存器、专用寄存器、控制寄存器
(2)、ARM寄存器
注
- 在某个特定模式下只能使用当前模式下的寄存器,一个模式下特有的寄存器其他模式下不可使用
ARM处理器共有37个32位寄存器,包括31个通用寄存器和6个状态寄存器,再加上监控模式的寄存器,一共有40个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
通用寄存器分为未分组寄存器(R0-R7)和分组寄存器(R8-R12)。未分组寄存器在所有模式下均可访问,而分组寄存器在不同模式下有不同用途。
状态寄存器
CPSR(Current Program Status Register),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
包含CPSR(当前程序状态寄存器)和5个SPSR(异常模式保存的SPSR)。
- CPSR寄存器分为四个域,[31:24]为条件域用F表示、
- [23:16]为状态域用S表示、[15:8]为预留域用X表示、[8:0]为控制域用C表示
- Bit[4:0]
- [10000]User [10001]FIQ [10010]IRQ [10011]SVC
- [10111]Abort [11011]Undef [11111]System [10110]Monitor
- Bit[5]
- [0]ARM状态 [1]Thumb状态
- Bit[6]
- [0]开启FIQ [1]禁止FIQ
- Bit[7]
- [0]开启IRQ [1]禁止IRQ
- Bit[28]
- > 当运算器中进行加法运算且产生符号位进位时该位自动置1,否则为0
- > 当运算器中进行减法运算且产生符号位借位时该位自动置0,否则为1
- Bit[29]
- > 当运算器中进行加法运算且产生进位时该位自动置1,否则为0
- > 当运算器中进行减法运算且产生借位时该位自动置0,否则为1
- Bit[30]
- 当运算器中产生了0的结果该位自动置1,否则为0
- Bit[31]
- 当运算器中产生了负数的结果该位自动置1,否则为0
-
特殊寄存器
- 程序计数器PC(R15):记录当前执行指令地址。
- 堆栈指针SP(R13):管理函数调用时的栈操作。
- 链接寄存器LR(R14):保存函数返回地址。
- R15(PC,Program Counter)
- 程序计数器,用于存储当前取址指令的地址
- R14(LR,Link Register)
- 链接寄存器,一般有以下两种用途:
- > 执行跳转指令(BL/BLX)时,LR会自动保存跳转指令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程序需要返回时将LR的值复制到PC即可实现
- > 产生异常时,对应异常模式下的LR会自动保存被异常打断的指令的下
- 一条指令的地址,异常处理结束后将LR的值复制到PC可实现程序返回
- R13(SP,Stack Pointer)
- 栈指针,用于存储当前模式下的栈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