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栈经验之谈系列:(阶段一)架构思维与全局观
大家好,我是技术老梁,这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欢迎大家讨论,分享经验。如果知识对你有用,关注我,多多支持老梁,鼓励我分享更高质量的内容。
面向读者:已能独立交付 Spring Boot + Vue/React 项目,准备打通“前端→后端→云”任督二脉的全栈工程师。
在我开发生涯中,经历了从单体应用到微服务,从最初的Struts + JSP到如今的Springboot3+Vue3,从传统部署到云原生的完整演进过程。今天,我想抛开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分享一些真正经过实战检验的架构设计经验。
一、为什么从“写代码”转向“架构思维”
在业务快速迭代的早期,我们关注的是功能交付:
- Spring Boot + MyBatis 快速 CRUD
- Vue/React 写页面,Webpack 打包上线
- Docker Compose 一键起环境
AI的出现,让这种交付更快速、简单。
当流量、团队、需求复杂度同时膨胀时,不管前端还是后端痛点从“怎么写”变为:
- 代码臃肿:没人敢动的“祖传代码”
- 性能黑洞:单机撑不住,分布式又不会
- 交付失控:需求一变更,联调半个月
此时,架构设计能力成为区分中级与高级全栈工程师的分水岭。
二、思维三层楼
楼层 | 思考焦点 | 典型误区 | 我的土办法 |
---|---|---|---|
地基 系统思维 | “整个系统如何活?” | 过度设计 | 每季度画一次“系统生存图”:节点+生命线 |
骨架 业务思维 | “业务到底想赢什么?” | 技术自嗨 | 把 OKR 翻译成技术假设,贴在显示器 |
表皮 工程思维 | “今天怎么安全落地?” | 完美主义 | 用“可回滚 checklist”替代评审 PPT |
三、从“战术”到“战略”——架构设计的四维视图
维度 | 关注点 | 可落地工具/方法 |
---|---|---|
业务 | 领域模型、业务流程 | DDD、事件风暴 |
技术 | 组件、框架、中间件选型 | 技术雷达、ADR |
数据 | 数据一致性、容量规划 | CQRS、分库分表 |
组织 | 团队边界、协作节奏 | 康威定律、DevOps |
先让业务赢,再让系统活,最后让自己睡得着。
我们开发的系统最终面向的用户,如果用户体验不好,或者频繁在需求与评审间徘徊,需要考虑地基是否坚固。
四、 全局观四张图
4.1 业务流图(Business Flow Map)
工具:Figma + 事件风暴便利贴
规则:任何箭头必须回答“为什么不是同步?”
示例:
用户下单 → 库存锁定(同步) → 支付成功(异步) → 履约调度(异步)
4.2 技术切面图(Technical Slice Map)
X 轴:前端/网关/服务/数据
Y 轴:安全/性能/可观测
每个格子只写“最薄弱环节 + 负责人 + 截止时间”。
43 风险热力图(Risk Heat Map)
维度:概率 × 影响 × 检测难度
颜色:红 = 今晚可能炸,黄 = 本季度必须治,绿 = 看心情。
4.4 成本收益图(ROI Map)
横轴:开发成本
纵轴:业务收益
所有技术提案必须落在右上象限,否则直接砍。
四、云原生时代的“5+2”技术栈
层级 | 组件 | 选型理由 |
---|---|---|
网关 | Spring Cloud Gateway | 原生响应式,支持WebFlux |
服务 | Spring Boot 3.x + GraalVM | 原生镜像,启动<100ms |
数据 | PostgreSQL + MyBatis-Flex | 复杂查询友好、轻量 |
缓存 | Redis + Redisson | 分布式锁、限流、布隆过滤器 |
消息 | Kafka + Spring Cloud Stream | 高吞吐、幂等生产 |
观测 | Prometheus + Grafana + Loki | 指标、日志、链路三位一体 |
部署 | Kubernetes + Argo CD | GitOps,声明式交付 |
能云不地,能原不虚,能边不中。
五、演进式架构:让变化成为常态
5.1 架构演进三阶段
单体模块化(Modulith)
利用Spring Modulith或ArchUnit做依赖检查
一个Git仓库,多模块,单进程
分布式服务(Microservices)
按BC拆服务,先拆最痛的业务域
引入Saga/Outbox解决最终一致性
Serverless函数(FaaS)
突发流量、异步任务函数化
AWS Lambda + Spring Cloud Function
5.2 演进驱动指标
指标 | 目标值 | 监控手段 |
---|---|---|
平均交付周期 | <3天 | Jira Cycle Time |
部署频率 | >10次/天 | Argo CD Metrics |
MTTR | <15分钟 | Prometheus Alertmanager |
架构腐化率 | <5% | ArchUnit + Sonar |
六. 故障叙事两则
6.1 “一个日志字段引发的 P1”
背景:营销大促,前端打点日志新增
userLevel
字段。经过:Node 日志解析脚本没兼容,导致 Flink 作业 OOM。
复盘:
前端:用 JSON Schema 校验打点格式,CI 强制校验。
后端:Flink 侧加 dirty data sink,不再让整个链路挂。
6.2 “前端版本回滚的 7 分钟”
背景:新版 React 组件内存泄漏,用户浏览器卡死。
处置:
Argo Rollouts 立即把前端镜像 tag 指向上个版本。
Cloudflare Edge Config 变更生效 <30 秒。
教训:
前端 CDN 也要做灰度。
浏览器崩溃无法回滚,只能服务端强制 302 到老版本。
最后,给年轻工程师的建议
- 不要盲目追求新技术: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比新技术更重要
- 深入理解业务:好的架构师首先是业务专家
- 保持简单:最简单的方案往往是最有效的
- 量力而行:选择团队能够驾驭的技术栈
- 持续学习:技术更新很快,但要辨别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
结语& 下集预告
编程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这些年来,我最大的体会是:最好的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演化出来的。面对复杂系统,我们要保持敬畏之心,既要大胆创新。
下一篇《从单体到云原生的演进脉络》会介绍近20年来Java前后端框架的5大演变过程,并给出 实践经验。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