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模型揭秘:生成式AI的核心与应用
在近年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中,生成式AI模型成为冉冉升起的新星,特别是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产品如 ChatGPT 的推出。这些模型能够通过人类可以理解的自然语言,处理输入并给出合适的输出。随着 ChatGPT 的问世,其他形式的生成式AI也逐渐走向大众,成为主流。
像 DALL-E 和 Midjourney 等产品之所以走红,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自然语言输入生成图像。这些热门产品并非“凭空造图”,而是依赖一种被称为**扩散模型(Diffusion Model)**的技术。
在本文中,我们将揭开扩散模型的神秘面纱,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我们将讨论扩散模型的基本概念、工作机制以及训练方式。
感兴趣吗?那就开始吧。
扩散模型基础
扩散模型是一类生成式AI算法,能够基于训练数据生成新的数据。具体到图像而言,它可以根据输入生成新的图像。
与传统方式不同,扩散模型的工作原理是在数据中逐步加入噪声,再通过训练模型逐步去除噪声,直到生成目标结果。换句话说,它可以看作是一个“去噪模型”(denoising model)。
扩散模型最早出现在 **Sohl-Dickstein 等人在 2015 年发表的论文《Deep Unsupervised Learning using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中。论文提出通过一个称为“可控正向扩散过程”的机制把数据逐渐转化为噪声,再训练模型学习逆向过程,也就是“去噪过程”。
在这一基础上, Ho 等人于 2020 年发表《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s》,提出了现代扩散框架,能够生成高质量图像,并超越当时流行的生成对抗网络(GANs)。
扩散模型一般包含两个关键阶段:
- 正向(扩散)过程:逐步向数据中添加噪声,直到完全成为随机静态画面
- 反向(去噪)过程:训练神经网络逐步去除噪声,从纯噪声中一步步重建图像
// 正向过程(Forward Process)
正向过程是扩散模型的第一阶段:
- 从训练数据集中取一张图像
- 加入少量噪声
- 多次重复该操作(成百上千次),逐渐腐蚀图像
- 最终,原图被转化为纯噪声
这一过程常被建模为 马尔可夫链(Markov Chain),因为每一步的噪声图像只依赖于前一步,而非整个序列。
之所以要逐步加噪而不是一次性变为噪声,原因在于这样能让模型逐步学习如何逆转这种破坏过程。
噪声注入方式由“噪声调度(Noise Schedule)”控制,例如:
- 线性调度:噪声随时间均匀增加
- 余弦调度:噪声增长较缓,有助于保留更多图像特征
// 反向过程(Reverse Process)
反向过程的核心是让模型具备“生成能力”,即从纯噪声开始,逐步生成图像数据。步骤如下:
- 从纯噪声出发
- 通过训练好的模型迭代去噪,每次利用当前噪声图像及时间步长作为输入,预测如何减少噪声
- 逐步迭代,最终得到清晰图像
常见的网络结构是 U-Net,它是一种编码器-解码器式卷积神经网络。在训练中,模型学习预测每一步添加的噪声,并根据时间步长调整推断。
模型常用的损失函数是 均方误差(MSE),用来衡量预测噪声与实际噪声之间的差距。通过最小化损失,模型逐步学会去噪。
与GAN相比,扩散模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训练可解释性。
// 文本条件控制(Text Conditioning)
在 DALL-E 和 Midjourney 等文本生成图像的系统中,模型通过文本提示(prompt)来引导图像生成过程,这称为 文本条件控制。
具体做法是:
- 使用预训练的文本编码器(如 CLIP)把文本提示转换为向量嵌入
- 将该嵌入输入扩散模型,通过 **交叉注意力机制(Cross-Attention)**使模型专注于提示中的关键信息
- 在每一步去噪过程中,模型使用提示信息来引导生成图像,使其语义与文本对齐
DALL-E 与 Midjourney 的差异
虽然两者都基于扩散模型,但在技术细节上有差别:
- DALL-E:采用基于 CLIP 的嵌入进行文本条件控制,强调严格遵循提示信息,使用**无分类器引导(Classifier-Free Guidance)**平衡文本约束和自由生成
- Midjourney:架构更为专有,包含专门优化的图像解码器,更注重风格化和高写实感,默认的引导强度通常更高
- 提示处理能力:DALL-E 善于处理较长的提示语句,而 Midjourney 对简短提示更有表现力
结论
扩散模型已经成为现代文本生成图像系统的重要基础。借助正向扩散和反向去噪机制,这些模型能够从纯粹的随机噪声中生成高质量图像。再结合自然语言引导(如文本条件控制与交叉注意力机制),便能实现如 DALL-E 与 Midjourney 这样强大的创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