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指责型人格”别硬碰硬!3个反拿捏技巧,让他从挑刺变闭嘴
文|洪生鹏
刚刷到个帖子,楼主说自己快被老公逼疯了:
早上煎蛋放多了油被骂“败家”,
晚上拖完地没擦桌子被怼“眼里没活儿”,
连给孩子讲故事慢了都要被批“做事磨磨蹭蹭”。
评论区一堆人感同身受:
“我妈就这样,永远能从鸡蛋里挑出骨头”
“同事天天挑我毛病,明明他自己方案漏洞百出”。
遇到这种“指责型人格”,
硬碰硬只会吵到崩溃,
忍气吞声又憋屈到内伤,
到底该怎么办?
先得搞明白:指责型人格的人,本质上是“情绪的乞丐”。
他们不是真觉得你做得不好,而是需要通过挑错来证明“我比你强”,用贬低别人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焦虑。
就像小区里那个总骂保安的大爷,年轻时事业不顺,退休后就靠挑别人毛病找存在感;
我前领导也是,自己压力大就天天开会骂下属,后来才知道他家里老婆常年抱怨他没本事。
这些人心里藏着个“没长大的小孩”,一旦感觉失控,就会用指责当武器,把你的情绪搅乱,好让你跟着他的节奏走。
最忌讳的就是“你骂我我就骂回去”。
之前有个朋友跟老婆吵架,老婆指责他“不顾家”,他立马回怼“你天天网购怎么不说”,结果从“谁做饭”吵到“当初就不该嫁你”,
最后冷战半个月。
指责型人格就像个“情绪旋涡”,你越反抗,他缠得越紧,因为他要的就是“你失控”——只要你生气、委屈、辩解,他就赢了,证明你“被他影响了”。就像你跟疯子吵架,路人只会觉得“这俩人都不正常”,输家永远是你。
真正聪明的做法,是用“反拿捏”技巧跳出他的圈套。
这三招亲测有效,不妨记下来:
第一招:“镜像反问”,把皮球踢回去。
他指责你时,别急着解释,用平静的语气反问一句“你为什么这么说?”
比如同事挑刺“你这报告数据不对”,你就问“具体哪个数据有问题?你觉得怎么改更合适?”。
多数指责型的人都是“只骂不解决”,你一较真,他反而慌了。
我表妹试过这招,她妈骂她“30岁不结婚丢死人”,她笑着问“妈,你是不是担心我老了没人照顾?还是怕亲戚说闲话让你没面子?”
她妈愣了一下,嘟囔着“我是为你好”,从此很少提这事。
反问的关键是“不接招”,让他不得不暴露真实需求,从“挑错”变成“解决问题”。
第二招:“情绪隔离”,不当他的“情绪垃圾桶”。
指责型的人说话像带刺,你得学会“左耳进右耳出”。
比如老公骂你“家务做不好”,你心里默念“他今天被老板骂了,不是针对我”,然后该干嘛干嘛。
一朋友的婆婆总挑她做饭咸,她从不辩解,下次做饭故意多放半勺盐,婆婆说“太咸了”,她就笑着说“哦,下次少放点”,转头该咋做咋做。
几次下来,婆婆发现“挑刺没用”,反而不骂了。
要知道,他的情绪是他的事,你没必要替他消化,就像下雨天别人朝你扔泥巴,你非要捡起来扔回去,只会弄脏自己。
第三招:“非暴力回应”,用“事实”代替“情绪”。
实在躲不过去,就用“陈述事实”代替“辩解对错”。
比如领导骂你“这方案写的什么玩意儿”,别回“我觉得挺好的”,而是说“好的,您看具体哪些部分需要改?我下午3点前给您初稿”。
去年公司新来个实习生,被老员工骂“笨手笨脚”,她从不还嘴,每次都拿个本子记
“王姐说我报表格式不对,下次注意”
“前台说我复印太慢,明天提前10分钟到公司练手”,
三个月后成了部门效率最高的人,老员工反而不好意思再骂她。
用行动证明“我知道问题,但我不被你影响”,
比说一万句“你别骂了”都管用。
说到底,对付指责型人格,核心是“不被他的钩子勾住”。
你越稳,他越慌;
你越不在乎,他的指责就越没杀伤力。
就像你开车遇到碰瓷的,
最好的办法不是下车理论,而是冷静报警。
你的情绪稳定,就是最硬的底气。
对此,怎么看?跟往常一样,谈谈我的个人两点看法:
第一,别试图“改变他”,先学会“保护自己”。
指责型人格的形成往往跟原生家庭、成长经历有关,不是你几句话能改的。
与其浪费时间“让他变好”,不如把精力放在“不让他影响你”上。
就像你不能叫醒装睡的人,但你可以戴上耳塞,让自己睡个好觉。
第二,真正的强大,是“允许别人不喜欢我”。
总有人看你不顺眼,总有人想挑你毛病,这不是你的错。
你不需要讨好所有人,更不需要用别人的指责惩罚自己。
就像树大招风,但大树从不会因为风骂它“长得太高”就停止生长——你只管向上,那些噪音,自然会被你的高度甩在身后。
遇到指责型人格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被他拖进情绪的泥潭。
要知道,你的价值不需要别人定义,你的情绪更不该被别人左右。
下次再有人对你指手画脚,试试这三招,你会发现,
当你不再为他的指责生气时,他的武器,就成了废铁。
周五安好!
感谢你读到最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