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社会学必读书目推荐!唐兴通20年数字社会学探索思想之旅再回顾人工智能社会学AI社会学下新秩序
回望过去二十多年,我常常觉得自己既幸运,又固执。幸运的是,我在人生很早的阶段就遇上了互联网,并且选择了把这一份新鲜的体验当作一条终身的探索之路;固执的是,在社会变迁如此剧烈的年代里,我没有顺应一条更为轻松的“职业化道路”,而是用二十年时间,耐心地追问和打磨一件事情:数字社会到底意味着什么?它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尊严,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1999年,那时的互联网还很稚嫩。我还在北大水木清华BBS上熬夜灌水,在天涯、南京大学小百合BBS里追逐讨论。那是一个陌生人可以在屏幕上成为朋友的年代,也是我第一次切身感受到:技术并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它正在悄悄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改变社会的组织方式。
不久,我在搜索引擎里敲下“social media marketing(社会化媒体营销)”,没想到这几个单词,成了伴随我多年研究的主线:社会学+社交媒体+营销。
那时的我完全没有想到,这个小小的搜索词,会伴随我走过多年的研究之旅。一路上,我从社交媒体研究出发,逐渐跨越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再回到商业和创新实践。最初是兴趣使然,后来却逐渐变成了一种责任感:如果社会正在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而我恰好有机会理解并记录它,那我就有义务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当然,理想要落地,常常需要妥协。为了养家糊口,也为了让研究能够更长久地坚持下去,我不得不先去回应社会和企业的现实需要。于是,我在商学院开课,在企业做咨询。表面上,我的课程主题是AI商业创新、社交媒体营销、数字化转型,企业请我去讲的是如何做营销、如何抓住下一波用户。但在内心深处,我一直在追问的并不是“如何多卖几个产品”,而是“数字化正在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变成什么样子”。
这二十年间,我写过一些书:《社会化媒体营销大趋势》《引爆社群》《AI销冠》《穿越周期》《种子用户方法论》……它们有的帮助企业解决了眼前的难题,有的提出了新的框架。但我始终把这些书当成是铺路石。它们让我在现实中积累材料、锤炼方法,但最终的归宿,始终是那本我压了二十年才敢写的《数字社会学》。
有时候我会笑说,自己写书的过程像是走山路。前面看似只是转了一个弯,没想到其实是在绕山;每一本书,都是在试探方向。等到有一天爬到山腰,才发现原来这些看似分散的努力,慢慢汇合成了一条主脉。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微商”最火的几年。企业家们不断问我:朋友圈里那么多人卖东西,这是不是未来的趋势?我没有直接给出商业答案,而是说:“你们打开朋友圈,其实就像走进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有人表演,有人吆喝,有人旁观。每个人都在扮演角色。”那一刻,我意识到,正是人文学科的训练,让我能把商业表象背后的社会逻辑讲清楚。这种跨界的视角,是我最珍惜的。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只做一个商业顾问,而要做一个理解社会的人。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这些看似“无用”的学科,其实让我始终不忘去追问问题的本质。为什么人们会焦虑?为什么组织会迷茫?为什么在数字化的浪潮里,很多人觉得失去了方向?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可能只从一份市场报告里找到,而是需要我们回到“人”本身。
这一路走来,我的身份很不稳定。有人叫我教授,有人叫我顾问,有人说我是自由学者,也有人说我是自媒体人。其实,我最愿意的称呼就是“研究者”。因为无论站在哪个舞台上,我都在做同一件事:提问、思考、写作、分享。过去二十年,我没有走一条传统意义上的“安稳路”,但我得到了另一种安稳——内心的笃定。我很清楚,这件事情值得我把时间和青春都投进去。
更让我感到幸运的是,这二十年的探索,并不是纸上谈兵。它有着无数来自一线的鲜活素材。无论是家电行业的海尔、美的,还是BAT、华为等科技企业,或者是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能源巨头,再到军工、金融、零售企业……我都曾在他们身边,看到他们如何在数字化浪潮里挣扎与试探。表面上,这些行业差别巨大,但他们共同面对的困惑与规律,却为我勾勒出了“数字社会”的共性图景。这些一线经验,成为我写作《数字社会学》不可替代的土壤。
我常常想,轴心文明时期出现了耶稣、佛陀、孔子;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时,我们有了马克思和其他伟大的思想家。那么在AI和数字化转型的今天,谁来为这个时代立言?
今天,我们同样需要框架与理论。我当然不敢奢望自己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孔子”或“耶稣”,但至少,我可以留下几块砖,打一段地基。为后来者的一个参考、一条小径。
很多人评价我,说我的研究不像一些学者那样停留在概念和框架,而是从实践中生长出来的。我很珍惜这样的评价。因为在这条路上,我确实是从泥地里爬过来的:先去看真实的社会,再去建构学理,而不是只在书斋里转圈。这也让我更加坚信:学术必须与社会有呼吸,它才会有生命力。
所以,当我终于把《数字社会学》写出来时,我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满足。这不是个人的炫耀,而是我觉得,自己终于交出了一份迟到二十年的答卷。我希望它能帮助个体理解自我,帮助组织找到方向,也帮助社会更从容地面对未来。
过往,我写书、讲课、咨询,并不是为了某个头衔或称号,而是为了帮助人们能更清晰地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数字社会里,效率和创新固然重要,但人们更渴望的是尊严与完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哪怕只是让一些人减少一点困惑,找到一点力量,也就足够了。
这就是我的研究脉络,也是我的心路历程。二十年的坚持,没有虚度。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