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设计师备考-(五)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
5.01 OSI/RM七层模型
注:就是判断哪一个不是同一局域网。跨过了网络层,跨过了第3层就不是局域网。
答:B
区分局域网与广域网,局域网内部有广播,分析哪些网络是属于同一个局域网,跨网络层就不是一个局域网了。因为B选项计算机P和计算机S之间的路径经过了路由器,而路由器又是属于网络层,即计算机P和计算机S不属于同一个局域网,广播不能通过。
5.02 网络技术标准与协议
1、 ICMP(Internet网络控制协议):用ping命令检测网络是否通畅。
2、 ARP(地址解析协议):将ip地址转为mac地址。
3、 RARP(反向地址解析协议):将mac转ip。
4、 TCP(可靠的协议):通信时建立连接。有验证机制,传输信息时反馈信息。
5、 UDP(不可靠协议):通信时不建立连接。没有反馈的过程。
6、 FTP(文件传输协议)
7、 Telnet(远程登录)
8、 POP3和SMTP(邮件传输)
9、 DHCP:动态的IP地址分配工作。
10、TFTP(小文件传输)
11、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12、 DNS(域名解析)
13、Samba(可以跨平台) 、CIFS、NFS:文件共享写协议。即可以用TCP,也可以用UDP来实现。
(一) TCP(可靠的协议)
三次握手后,所有的信息都会有回复。
(二)DHCP协议(动态分配ip地址)
(三)DNS协议(域名解析)
- 递归查询(我要结果,你帮我查到底):像“甩手掌柜”,发出查询请求后,就等着对方直接返回最终结果,中间过程不需要自己操心。比如你问朋友“XX餐厅在哪”,朋友帮你查清楚具体地址告诉你,这就是递归。
- 迭代查询(我不知道结果,但告诉你下一步找谁查):像“指路向导”,收到查询请求后,不直接给结果,而是告诉你“下一步该找谁问”。比如你问路人“XX餐厅在哪”,路人说“我不清楚,但前面路口的警察知道,你去问他”,这就是迭代。
在题目中的域名查询流程里:
- 根域名服务器的角色是“顶级指路向导”。当本地域名服务器向它查询时,它不会直接返回host2的IP地址,而是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你去问中介域名服务器”,这种只提供下一级查询方向的方式,就是迭代查询。因为根服务器需要处理全球海量的查询请求,如果采用递归查询(自己全程处理直到返回结果),会因负载过大而无法正常工作,所以根服务器必然采用迭代查询。
- 中介域名服务器的角色是“帮人到底的助手”。当它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请求后,会继续向下查询(比如向授权域名服务器),直到获取host2的IP地址,然后将结果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这个过程中它承担了获取最终结果的责任,属于递归查询。
综上,根域名服务器采用迭代查询,中介域名服务器采用递归查询。
答:A
5.03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拓扑结构
拓扑类型 | 优点 | 缺点 |
总线型 | ✅ 结构简单:仅需一条主干电缆,布线成本低 | ❌ 可靠性差:总线断裂或终端电阻失效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 |
星型 | ✅ 集中管理:中心节点(如交换机)统一控制,便于维护 | ❌ 依赖中心节点:中心节点故障会导致全网失效 |
环型 | ✅ 电缆利用率高:闭合环路无需复杂布线 | ❌ 扩展复杂:增减节点需中断网络并重新配置 |
- 总线型(已淘汰):所有节点共享一条 “主干总线”(如同轴电缆),总线两端需接 “终端电阻” 防止信号反射;数据通过总线广播传输。
- 适用于小型低成本场景(如早期以太网),但可靠性较低。
- 星型(主流方案):以 “中心节点”(交换机、集线器)为核心,所有节点通过独立链路连接到中心;数据需经中心节点转发。
- 现代局域网主流方案(如使用交换机的网络),平衡了性能与管理需求。
- 环型(特殊场景):所有节点依次连接成闭合环(单环 / 双环),数据沿固定方向(顺时针 / 逆时针)单向传输;需通过 “令牌” 控制数据发送权(如令牌环网)。
- 曾用于特定场景(如IBM令牌环网),现多被其他拓扑替代,但仍具理论参考价值。
5.04 网络规划与设计
网络规划原则:其中先进性,并不是越先进越好。而是在满足实用性与开放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较为先进的。
(一)逻辑网络设计
(二)物理网络设计
(三)分层设计(自下而上设计)
5.05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一) IP地址
注:IP地址 = 网络号+主机号。
分为A、B、C三类及特殊地址D、E。
全0和全1的都保留不用。
1、 A类地址:前8位为网络号,存储网络地址,后面24位为主机号。故A类地址可以存储2^24-2个主机。(其中减2,减掉的是全为0和全为1的地址。)
(1) 主机号全为0是网络地址,而不是主机地址。
(2) 主机号全为1则是这个网络的广播地址。
2、172.18.129.0/24 :这个地址为B类地址(范围是128~191)(16个网络号,16个主机号),但由于24,表示有24个网络地址,那么只有8个主机地址。即打破了固有的分类概念(即是所谓子网划分)。
(二)子网划分
1, 例题1:
- 公式:2^k-2>=n
- n是主机数量,那么k就代表有k个主机号【下面例题2,N就是主机数量】
- n是子网,那么k就代表子网掩码的数量,有k位子网掩码。【下面例题1,N就是子网数量】
(1) 公式:2^k-2>=N;其中2^k可以大于N但不能小于N(可以容纳下N)。K代表子网掩码的位数,N代表划分为27个子网。
(2) 那么K=5,因为2^5-2=30>27,即子网掩码有5位。
(3) 前16位为网络号,网络号全部为1。
(4) 后16位为主机号,子网掩码的位数占据主机号的位数。即占前5位主机号为子网号,都为1。
(5) 得到结果
2、 例题2:
- (1)2^k-2>=N;即2^k-2>=700;
- (2)k=10;这里表示主机号占10位,那么子网号占6位(16-10=6)
- 【因为将一个网络划分成多个子网(那么就要,取部分主机号当子网号)
- 而168.195.0.0属于B类地址,默认16个网络号,16个主机号,所以用16-10,表示还有6位可以取】。
- (3)即得出结果:255.255.252.0
(三)无分类编址(无类域间路由)
一、关键背景知识回顾
CIDR 用 /n 表示网络前缀长度(n 是网络前缀的位数),剩余 32-n 位是主机号。
- 对于128.14.32.0/20:
- 网络前缀长度 n=20,因此主机号长度为 32-20=12 位。
- 地址块的最小地址是主机号全 0(即起始地址 128.14.32.0),最大地址是主机号全 1(需计算此值)。
二、最大地址的计算步骤
要计算最大地址,需将主机号部分全部置为 1,保留网络前缀部分不变。以下是详细推导:
1. 分解起始地址的二进制
先将 128.14.32.0 转换为32位二进制(每段8位):
- 128 → 10000000
- 14 → 00001110
- 32 → 00100000
- 0 → 00000000
因此,起始地址的二进制为:
10000000 00001110 00100000 00000000
2. 确定“网络前缀”与“主机号”的分界
/20 表示前20位是网络前缀,剩余 32-20=12 位是主机号。
- 前20位的组成:
- 第1-16位:前两个字节 128.14 的二进制(10000000 00001110);
- 第17-20位:第三个字节 32 的前4位(0010)。
- 剩余12位主机号:
- 第21-24位:第三个字节 32 的后4位(0000);
- 第25-32位:第四个字节 0 的8位(00000000)。
3. 主机号全 1 的二进制
将主机号部分的 12 位全部置为 1:
- 第三个字节的后4位:0000 → 1111;
- 第四个字节的8位:00000000 → 11111111。
4. 转换回十进制
将修改后的二进制还原为十进制:
- 第三个字节:0010(前4位,网络前缀) + 1111(后4位,主机号全 1)→ 00101111 → 十进制 47;
- 第四个字节:11111111 → 十进制 255;
- 前两个字节 128.14 保持不变(属于网络前缀,不可修改)。
因此,最大地址为 128.14.47.255。
三、为什么前两位 128.14 不用改变?
前两个字节 128.14 对应二进制的第1-16位,而这16位属于 /20 网络前缀的前半部分(/20 需要20位前缀,前16位来自前两个字节,后4位来自第三个字节的前4位)。
由于网络前缀是地址块的“标识”,必须保持固定,因此前两个字节 128.14 无法改变,只能修改主机号部分(后12位)。
总结
- 最大地址的计算逻辑:网络前缀不变,主机号全 1;
- 最小地址是主机号全 0
- 前两位 128.14 不变的原因:它们属于网络前缀的前16位,是地址块的固定标识。
(1)/20由题可知,表示有20个网络号,还剩12个主机号。
(2)C类地址,有24个网络号,8个主机号。
(3)即还可划分4个子网号,故2^4=16。
(4)答案选C
5.06 特殊含义的IP地址
5.07 HTML
5.08无线网
无限个人网:蓝牙技术
5.09网络接入技术
5.10 IPv6
文档说明:希赛教育王勇老师软件设计师教学课程,这里学习整理后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