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复杂网络环境实测:主流云VR产品性能对比——平行云LarkXR突破网络限制 引领云VR技术新高度

引言

云VR (Cloud VR) 已经成为VR应用的一个重要方式,其关键特征是内容上云,渲染上云,充分利用强大的云端算力,既提升了VR用户体验,又显著降低了终端设备成本。这种模式使用户能够通过更轻便的VR一体机设备,流畅运行那些通常需要高性能PC才能支持的VR应用,从而加速VR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应用落地。

从教育培训到游戏娱乐,从产品展示到远程协作,云渲染技术正在各行各业展现其变革潜力。在云VR系统中,网络传输质量直接决定了最终用户体验。尽管随着Wi-Fi和5G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当下的无线网络已能提供更高带宽、更低时延和更稳定的连接,但如何通过先进的音视频网络传输优化技术,最大化利用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确保云VR的流畅体验,仍然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本文通过网络挑战环境测试,不仅与VR串流产品性能对比,更展示了LarkXR在云VR应用场景中的技术优势。LarkXR作为一套开箱即用的企业级标准化实时云渲染XR PaaS平台,在渲染性能、算力调度和异构终端支持等方面同样卓越,提供完整的后端管理与前端接入系统和面向多场景的功能组件,为企业提供高性价比的实时云渲染服务。

本文专注于不同云VR产品在网络传输性能方面的对比测试与分析,不涉及其他功能层面的评估。

VR应用对网络的特殊需求

云VR与直播、视频会议等音视频应用场景对网络要求有着本质区别。它需要:

  • 更高的带宽需求

  • 更低的延迟要求

  • 更强的网络抖动容忍能力

许多云渲染平台基于Google的WebRTC框架进行开发,对一般应用场景是足够的,但面对云VR的严苛要求则显得力不从心。WebRTC采用的传统传输控制策略存在局限性:比如基于AIMD(加性增加、乘性减少)的带宽调整方案,基于重传的丢包恢复机制,基于XOR FEC的纠错方案,在云VR场景下会因丢包重传导致严重帧间延迟,不仅影响用户体验,甚至可能引发眩晕等不适症状。

Paraverse平行云的技术实力:持续优化云VR网络传输

平行云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不断追求极致用户体验。我们的研发团队从未停止产品性能优化的步伐,持续迭代升级网络传输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加稳定、流畅的云VR体验。针对云VR领域的网络传输痛点,LarkXR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持续优化,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核心技术: 

  • 自适应的高范围带宽主动探测机制

  • 自适应调速机制

  • 面向高带宽的FEC纠错机制

这一系列不断优化完善的传输技术体系能实时跟踪网络状况的动态变化,从而显著提升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效率,并兼顾了云VR的应用特性,确保用户在任何种复杂网络条件下都能获得清晰流畅、低延迟的沉浸式体验,有效避免了传统方案常见的卡顿、模糊和眩晕问题。

VR应用在不同网络环境实测结果 

LarkXR VS. Virtual Desktop

为验证LarkXR的性能优势,我们设计了多个网络挑战场景,与市场主流的Virtual Desktop (VD) 以及其他眼镜设备自带串流工具进行了全面对比测试。

测试环境:

  • 伺服器配置: CPU: Intel i7 9700K, GPU: Nvidia GeForce RTX 3080

  • 网络测试设备: HoloWan 1200网络损伤仪

  • VR眼镜: Oculus Quest 2

  • 测试应用: Beat Saber

场景一:抗丢包极限测试 

测试目的:观察编码器输出最大码率远小于网络带宽时的网络利用情况

测试参数:

  • 编码器输出最大码率:60Mbps

  • 网络带宽:不受限制(远大于60Mbps)

  • 丢包设置:无丢包,随机丢包率分别为5%、10%、15%

预期结果: 编码器的码率输出应该持续为最大值60Mbps

测试结果:

图片

图例:蓝色实线为网损仪接收的数据码率,绿色实线为网损仪发送的数据码率,红色实线为丢包率。

场景二:带宽压制测试 - 50Mbps瓶颈下的智能适应

测试目的:观察编码器输出最大码率大于网络带宽时的网络利用情况

测试参数:

  • 编码器输出最大码率:60Mbps

  • 网络带宽:限制为50Mbps

  • 丢包设置:无丢包,随机丢包率分别为5%、10%、15%

预期结果: 能有效探测网络带宽为50Mbps左右,并适当预留带宽以吸收编码器不均匀输出所带来的延迟抖动

测试结果:

图片

图例:蓝色实线为网损仪接收的数据码率,绿色实线为网损仪发送的数据码率,红色实线为丢包率。

场景三:动态网络挑战 - 带宽波动环境下的表现

测试目的: 观察网络带宽变化时编码器输出的变化

测试参数:

  • 编码器输出最大码率:60Mbps

  • 网络带宽:变化为30Mbps-50Mbps-40Mbps

  • 丢包设置:无丢包

预期结果: 能快速根据网络带宽的变化调整编码器的输出码率

测试结果:

图片

图例:蓝色实线为网损仪接收的数据码率,绿色实线为网损仪发送的数据码率。

更多测试:眼镜设备自带串流工具的局限性

LarkXR VS. 眼镜设备自带串流工具

除了VD外,我们对市场上其他几款眼镜设备自带的串流工具产品也进行了测试。在这些简单的网络场景下,这些产品几乎都不具备高可用性,测试结果如下:

场景一:带宽不限制,编码器最大输出设置为100Mbps

图片

结论: 即使在带宽充足的情况下,一旦出现2%的轻微丢包,系统就完全不可用。

场景二:带宽限制为50Mbps,编码器最大输出设置为100Mbps

图片

结论: 当带宽小于编码器设置时,系统完全不可用。这表明产品是恒定按照眼镜设置的码率输出,几乎没有网络自适应功能,严重依赖用户主观设置编码器码率。一旦设置的码率高于网络实际带宽,产品就无法使用,极大挑战用户耐心。

场景三:带宽限制为50Mbps,编码器最大输出设置为30Mbps

图片

结论: 当编码器设置小于带宽限制时,无丢包情况下基本可用,但一旦出现5%丢包,系统就会卡住。这进一步证明此类产品既缺乏带宽自适应能力,也没有有效的冗余纠错机制,不适合云VR场景的使用。

这些眼镜设备自带的串流工具的产品定位,是在良好的家庭局域网络环境下,点对点的使用,并不适合在集群和复杂网络环境中使用。

产品综合性能评估

图片

 相比其他产品在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种种局限,通过三组严格对比测试,LarkXR展现出卓越的网络适应能力,能够实时根据网络带宽变化和丢包率变化调整编码器输出,带宽预测更平滑,性能更高效,用户体验更出色。

LarkXR的网络传输控制策略在云VR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明显技术优势:

  • 强大的抗丢包能力:即使在15%高丢包率下仍能保持稳定传输;而其他产品仅2%丢包就连接失败

  • 智能带宽探测与分配:自动为画面变化预留20%缓冲空间,避免其他产品因带宽设置不当导致的连接问题

  • 毫秒级响应网络带宽变化:适应性极强,能迅速应对30-50Mbps的带宽波动

  • 平滑稳定的带宽预测:波动误差小于10%,确保画面质量一致

  • 高效冗余机制:保障高质量传输,显著减少帧间延迟,避免眩晕感 

随着云VR应用日益普及,平行云LarkXR凭借其为复杂网络环境优化的特性,突破了网络限制,引领云VR技术迈向新高度。无论是教育培训、远程协作还是游戏娱乐,LarkXR都能在各种现实网络条件下提供流畅、稳定、沉浸的卓越体验。

本文已首发于官网:实时云渲染/云交互专家,引领XR云化转型 - 平行云

http://www.dtcms.com/a/354044.html

相关文章:

  • 记住密码管理器
  • 在Eclipse中配置Tomcat
  • 终端美化:Windows11 下 安装 WSL 并使用好看的的 zsh 主题
  • 【图论】最短路算法
  • 802.11ax上行OFDMA接入机制:技术原理与实现细节
  • 流水线用到的Dockerfile和构建脚本build.sh
  • Python电影票房预测模型研究——贝叶斯岭回归Ridge、决策树、Adaboost、KNN分析猫眼豆瓣数据
  • MYSQL---存储过程
  • 【轨物方案】“无人值守”光伏电站智能运维解决方案,赋能绿色能源高效运营
  • 正则表达式 —— 贪婪与非贪婪
  • 汽车盲点检测系统的网络安全分析和设计
  • 【Linux学习】正则表达式学习记录
  • 【鸿蒙开发001】上下翻页-翻书效果实现【可复用】
  • 写一个天气查询Mcp Server
  • 2025年9月计算机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选择题打卡Day8
  • urdf文件可以使用的一些工具(urdf检查和可视化)
  • 【leetcode】100.相同的树
  • Elasticsearch核心配置详解与优化
  • SAP 怎么知道物料的自动过账流程
  • DFT、CHORD
  • “上门经济”的胜利:深度解析家政O2O如何用“用户体验”重塑传统行业
  • 【双指针- LeetCode】15.三数之和
  • CPLD和FPGA的区别
  • LeetCode 560. 和为 K 的子数组
  • Linux827 测试
  • Linux MDIO 深入分析
  • 电子电气架构 --- 软件项目复杂性的驾驭思路
  • [Sync_ai_vid] UNet模型 | 音频特征提取器(Whisper)
  • FPGA实现Aurora 64B66B图像视频传输,基于GTY高速收发器,提供2套工程源码和技术支持
  • 第三阶段数据库-10:存储过程,事务,异常,视图,自定义函数,触发器,N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