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学习笔记——Linux硬盘、硬盘划分、交换空间、自动挂载篇
《云计算学习日记Day12》—— 从零开始的云计算之旅
今天是系统学习云计算的第十二天,记录了关于我的云计算学习,后续将每日更新我的笔记。欢迎大家一起来学习,如果内容有遗漏和错误,还请大家多多指正和包涵,谢谢大家。
最近的学习进度有点快,每天整理笔记的时间不是特别充足,我在努力赶进度
分区规划及使用
硬盘分区管理
磁盘结构及概念
扇区默认的大小512字节
计算机容量单位:
一般用B、KB、MB、GB、TB、PB、EB、ZB、YB、BB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1KB=1024B
1MB=1024KB
1GB=1024MB……
一块硬盘的“艺术之旅”
(一块硬盘的存储数据思路)
硬盘识别→分区规划→格式化→挂载使用(访问文件系统)
-第一部分:硬盘识别
命令:lsblk
硬盘sdb是我刚刚添加的
-第二部分:分区规划
- 分区模式:
- MBR(msdos)
- GRT
- GPT:关于这个分区模式放后面一点讲
- MBR:
- 分区类型:主分区、扩展分区(占用所有剩余空间)、逻辑分区
- 最多只能有4个分区
- 扩展分区可以没有,最多有一个
- 1~4个主分区,或者3个主分区+1个扩展分区(包含n个逻辑分区)
- 最大支持容量为2.2TB的磁盘
- 扩展分区不能格式化,空间不能直接存放数据
- 可以用于存储数据的分区:主分区和逻辑分区
- 使用fdisk分区工具
-
查看分区表:fdisk -l 设备路径
-
修改硬盘的分区表:fdisk 设备路径
- 常用的交互指令
- m:列出指令帮助
- p:查看现有的分区表
- n:新建分区
- d:删除分区
- q:放弃更改并退出
- w:保存更改并退出
- 常用的交互指令
-
规划好分区后使用fdisk -l命令查看分区:
-
-第三部分:格式化
-
格式化作用:赋予空间文件系统的过程
-
文件系统:空间存储数据的规则
- Linux:ext4、xfs、FAT
- Windows:NTFS、FAT
-
常用的格式化工具
- mkfs工具集
- mkfs.ext3 分区设备路径
- mkfs.ext4 分区设备路径
- mkfs.xfs 分区设备路径
- mkfs.vfat 分区设备路径
- mkfs工具集
-
创建文件系统(按照不同的类型格式化分区)
- /dev/sdb2→ext4类型
- /dev/sdb3→xfs类型
- 如果系统已经格式化了,比如sdb1格式化为ext4文件类型,如何再将它的文件类型格式化为xfsne?这就需要强制格式化文件系统:添加选项-f
-
创建完文件系统后,查看文件系统类型
- 命令:blkid 分区设备路径
- 在结果里面:TYPE后面就是文件系统类型
[root@bogon ~]# blkid /dev/sdb1 /dev/sdb1: UUID="09487f56-afd5-4413-9808-75754ec6a44c" TYPE="xfs" PARTUUID="656c46ee-01" [root@bogon ~]# blkid /dev/sdb2 /dev/sdb2: UUID="91f39006-bcf4-48b6-a518-bb63fe7c4fae" TYPE="ext4" PARTUUID="656c46ee-02" [root@bogon ~]# blkid /dev/sdb3 /dev/sdb3: UUID="04c3db5f-0282-495c-8261-daf14ae071a3" TYPE="xfs" PARTUUID="656c46ee-03"
-第四部分:挂载使用(访问文件系统)
为了一劳永逸,我们可以实现开机自动挂载
- 配置文件/etc/fstab的记录格式
- 设备路径 挂载点 类型 参数 备份标记 检测顺序
#首先创建/test1和/test2两个目录作为挂载点
[root@bogon ~]# mkdir /test1
[root@bogon ~]# mkdir /test2#使用手动挂载,将/dev/sdb1挂载到/test1下
[root@bogon ~]# mount /dev/sdb1 /test1#想要实现开机自动挂载,需要对配置文件/etc/fstab进行修改,再最后一行添加新的内容,如下所示
[root@bogon ~]# vim /etc/fstab
[root@bogon ~]# tail -1 /etc/fstab
/dev/sdb2 /test2 ext4 defaults 0 0#使用命令mount -a检测配置,检测对于配置文件/etc/fstab的编写是否有问题
[root@bogon ~]# mount -a #没有问题,使用df -h价差使用挂载情况
[root@bogon ~]# df -h | grep /test1
/dev/sdb1 20G 175M 20G 1% /test1
[root@bogon ~]# df -h | grep /test2
/dev/sdb2 9.8G 24K 9.3G 1% /test2
小总结
1.硬盘识别:lsblk
2.分区规划:fdisk
3.格式化:mkfs.xfs mkfs.ext3 mkfs.ext4 blkid
4.挂载使用:mount -a 、 /etc/fstab 、 df -h 、 lsblk
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过程步骤和主分区的创建规划相似,这是我划分完后的结果
硬盘分区进阶
GPT分区模式
- GPT,GUID Partition Table
- 全局唯一标识分区表
- 突破固定大小64字节的分区表限制
- 最多可支持128个主分区,最大支持18EB磁盘:1EB=1024PB 1PB=1024TB
GPT分区模式分区使用
[root@bogon ~]# fdisk /dev/sdb
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pDisk /dev/sdb:80 GiB,85899345920 字节,167772160 个扇区
磁盘型号:VMware Virtual S
单元:扇区 / 1 * 512 = 512 字节
扇区大小(逻辑/物理):512 字节 / 512 字节
I/O 大小(最小/最佳):512 字节 / 512 字节
磁盘标签类型:dos
磁盘标识符:0x656c46ee设备 启动 起点 末尾 扇区 大小 Id 类型
/dev/sdb1 2048 41945087 41943040 20G 83 Linux
/dev/sdb2 41945088 62916607 20971520 10G 83 Linux
/dev/sdb3 62916608 83888127 20971520 10G 83 Linux
/dev/sdb4 83888128 167772159 83884032 40G 5 扩展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5
第一个扇区 (83890176-167772159, 默认 83890176):
最后一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83890176-167772159, 默认 167772159): +2G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5,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6
第一个扇区 (88086528-167772159, 默认 88086528):
最后一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88086528-167772159, 默认 167772159): +2G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6,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7
第一个扇区 (92282880-167772159, 默认 92282880):
最后一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92282880-167772159, 默认 167772159): +2G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7,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8
第一个扇区 (96479232-167772159, 默认 96479232):
最后一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96479232-167772159, 默认 167772159): +2G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8,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9
第一个扇区 (100675584-167772159, 默认 100675584):
最后一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100675584-167772159, 默认 167772159): +2G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9,类型为“Linux”,大小为 2 GiB。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n
所有主分区都在使用中。
添加逻辑分区 10
第一个扇区 (104871936-167772159, 默认 104871936):
最后一个扇区,+/-sectors 或 +size{K,M,G,T,P} (104871936-167772159, 默认 167772159): 创建了一个新分区 10,类型为“Linux”,大小为 30 GiB。命令(输入 m 获取帮助):w
分区表已调整。
正在同步磁盘。
交换空间
分区扩展Swap空间
作用:缓解物理内存压力
创建Swap分区
利用硬盘空闲空间创建新的分区
这里我添加了一块新硬盘/dev/sdb,分区/dev/sdb1作为这次试验的对象
格式化交换分区
- 命令:mkswap
- 格式:mkswap 分区设备
- 命令:swapon
- 格式:swapon:查看交换空间组成的成员信息
- 格式:swapon 设备地址:启用交换分区
- 命令:free
- 格式:free -h:查看交换空间大小
需要对选定的交换分区进行格式化操作
#进行格式化
[root@bogon ~]# mkswap /dev/sdb1
正在设置交换空间版本 1,大小 = 15 GiB (16106123264 个字节)
无标签,UUID=f0694fd4-7515-4717-963c-31edcfcd0364#检查文件类型,查看是否成功格式化
[root@bogon ~]# blkid /dev/sdb1
/dev/sdb1: UUID="f0694fd4-7515-4717-963c-31edcfcd0364" TYPE="swap" PARTUUID="ac3d10f5-01"
扩展交换空间
启用格式化好的交换分区
#首先查看交换空间的组成成员信息
[root@bogon ~]# swapon
NAME TYPE SIZE USED PRIO
/dev/dm-1 partition 3G 0B -2#启用交换分区/dev/sdb1
[root@bogon ~]# swapon /dev/sdb1#再次查看交换空间的组成成员信息
[root@bogon ~]# swapon
NAME TYPE SIZE USED PRIO
/dev/dm-1 partition 3G 0B -2
/dev/sdb1 partition 15G 0B -3查看交换空间大小
[root@bogon ~]# free -h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2.6Gi 1.2Gi 1.1Gi 22Mi 623Mi 1.5Gi
Swap: 17Gi 0B 17Gi#停用交换分区/dev/sdb1
[root@bogon ~]# swapoff /dev/sdb1#再次查看交换空间大小
[root@bogon ~]# free -htotal used free shared buff/cache available
Mem: 2.6Gi 1.2Gi 1.1Gi 22Mi 623Mi 1.5Gi
Swap: 3.0Gi 0B 3.0Gi
实现开机自动启用交换分区
这里其实和开机自动挂载相似,我们实现开机自动挂载的时候,需要再/etc/fstab里面进行编写,这里我们想要实现开机自动启用交换分区也是需要对/etc/fstab进行修改编写
#对/etc/fstab进行编写
[root@bogon ~]# vim /etc/fstab#最后一行是新添加的内容,挂载点none也可以换成swap
[root@bogon ~]# tail -5 /etc/fstab
/dev/mapper/rl_bogon-home /home xfs defaults 0 0
/dev/mapper/rl_bogon-swap none swap defaults 0 0
/dev/cdrom /mydvd iso9660 defaults 0 0
/dev/cdrom /var/ftp/dvd iso9660 defaults 0 0
/dev/sdb1 none swap defaults 0 0#在重新挂载之前,先查看一下交换空间组成成员信息
[root@bogon ~]# swapon
NAME TYPE SIZE USED PRIO
/dev/dm-1 partition 3G 0B -2#使用swapon -a可以用来专门检测交换分区的书写,类似于mount -a
[root@bogon ~]# swapon -a#没有报错代表我们书写正确,再次查看交换空间组成成员信息
[root@bogon ~]# swapon
NAME TYPE SIZE USED PRIO
/dev/dm-1 partition 3G 0B -2
/dev/sdb1 partition 15G 0B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