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一家濒临破产的科技公司?
从谷底爬起:Medium 的生死重生之路
2022年的 Medium,正坠入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
每月亏损260万美元,订阅用户持续流失——这不是增长,而是在消耗资本。更致命的是内容质量:平台充斥着“快速致富学”等空洞内容,读者抱怨“被垃圾信息淹没”,连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也直言“充斥着标题党和拼凑的摘要”。彼时,互联网寒冬降临,投资机构不愿再输血,收购方也对这家业务萎缩、成本高昂的公司望而却步。
我们的处境,正如库尔特·冯内古特所说的“坠入洞穴”:曾经的成功(由埃文奠定,从 Blogger 到 Twitter,再到 Medium 的订阅模式革新),突然变成了需要爬出的“坑”。
一、跌入“质量陷阱”
Medium 的核心优势,在于“让思考者发声”。2012-2017年,平台曾是纯粹思想者的聚集地;但2017年后,公司试图通过高薪聘请专业编辑团队来提升内容质量,短期内将付费会员推高至76万,却也埋下隐患:专业内容挤压了普通用户的创作空间,而对“爆款”的追逐又催生了大量投机取巧的“快钱文”。
2022年中,我接手 CEO 时,明确了两个目标:修复内容质量和实现财务盈利。
-
质量重建:我们推出“Boost”机制,用人工审核优化推荐算法;调整创作者分成规则,奖励深度思考而非流量噱头;允许优质社区自主推荐内容,让读者决定“谁值得信任”。这些措施虽不完美,却让平台内容从“快餐文”转向“有价值的思考”——这不是口号,而是用户用脚投票的结果:当读者发现能读到真正有深度的文章时,留存率和续订率开始回升。
-
财务止血:2022年7月,公司账上的钱已不足以支撑3个月。我做了一个残酷但必要的决定:要么盈利,要么关门。团队砍掉了冗余业务,优化了云服务成本(从每月150万美元降至90万美元),甚至将旧金山120人规模的办公室转租——尽管当时远程办公已成趋势,而市场上几乎无人接手这个“烂摊子”。
二、爬出洞穴的关键:“破局”与“重建”
真正的转折点,是债务重组与股权调整。当时,公司欠投资者3700万美元贷款,另有2.25亿美元的“优先清算权”——这意味着若公司倒闭,投资者会优先收回成本,员工权益几乎为零。这种结构让团队士气崩溃,优秀人才流失。
没有外部资本愿意接手,我们只能自救。
-
说服投资者:我找到贷款方和老股东,坦诚说明:若不调整条款,公司将在6个月内破产;而通过债务转股权、取消优先清算权,他们虽会稀释股权,但至少能保留价值。过程异常艰难,我甚至威胁过“若不接受,团队将集体离职”——这是创业中最无奈却有效的“谈判筹码”。
-
精简团队与信任重建:从250人裁至77人,这是痛苦的,却也是必要的。留下的人,都是相信“Medium 能重生”的核心成员。我们用“透明沟通”替代“沉默”,告诉所有人:“过去的错误已付出代价,现在的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要么让平台盈利,要么证明这是值得的。”
三、重生:从“活下去”到“活得好”
2024年8月,Medium 首次实现月度盈利——7000美元。此后,持续的盈利让我们有底气重新投入:优化推荐算法、扶持优质创作者、拓展付费阅读场景。
如今,Medium 的订阅用户虽未回到巅峰,但留存率和付费意愿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我们找回了“让普通人发声”的初心:有人在这儿分享科研成果,有人记录职场感悟,有人用文字对抗孤独——这才是平台的本质价值。
写在最后
创业不是“一路向上”的童话,而是“跌入谷底后选择爬起”的勇气。Medium 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产品市场契合”,不是永远盈利,而是在危机中守住初心,用理性与韧性重建信任。
现在的我们,没有华丽的估值,没有资本的追捧,却有一群相信文字力量的人。这或许就是“更好的互联网”该有的样子——不追流量,不逐名利,只愿让每一个认真思考的声音,都能被听见。
阅后请思考
- 如何平衡内容质量与用户增长?
- 远程文化对公司运营效率影响如何?
- 债务重组如何助力盈利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