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时器的原理
定时器的核心原理是通过固定频率的“时钟信号”作为基准,对脉冲进行“计数”或“累加”,当计数值达到预设阈值时触发特定动作(如输出信号、中断请求),本质是将“时间”转化为“可量化的脉冲数量”来实现精准计时。
一、核心三要素:时钟、计数、触发
所有定时器的工作都围绕三个关键部分展开,三者协同实现从“脉冲”到“时间”的转换:
- 时钟源(Clock Source):提供稳定、固定频率的脉冲信号(如晶振、系统时钟分频信号),是计时的“标尺”。时钟频率越高,计时精度越细(例如1MHz时钟代表每1微秒产生1个脉冲)。
- 计数器(Counter):核心执行单元,本质是一个能累加/递减的寄存器。每接收到1个时钟脉冲,计数器数值就会+1(递增计数)或-1(递减计数),相当于“用脉冲数衡量时间流逝”。
- 预设阈值(Preset Value):用户或系统设定的“目标计数值”,代表需要计时的时间。例如时钟频率为1kHz(1ms/脉冲),若要计时1秒,预设阈值就设为1000(1ms × 1000 = 1秒)。
二、两种核心工作模式:实现不同计时需求
根据计数方向和功能侧重,定时器主要分为“定时模式”和“计数模式”,但本质逻辑一致,仅应用场景不同。
1. 定时模式:按“时间”触发,最常用
当需要精准控制“多久后执行动作”时(如1秒后点亮LED、500ms后发送数据),采用定时模式,工作流程如下:
1. 设定参数:确定时钟源频率(如f=100kHz,即10μs/脉冲),并计算预设阈值(若需计时20ms,阈值=20ms ÷ 10μs = 2000)。
2. 启动计数:计数器从0开始,每接收1个时钟脉冲就+1,同时相当于“时间在累加”。
3. 阈值对比:定时器内部持续将当前计数值与预设阈值比较。
4. 触发动作:当计数值 = 预设阈值时,立即触发预设动作(如输出一个高电平信号、向CPU发送中断请求),同时计数器可选择“清零重启”(循环计时)或“停止计数”(单次计时)。
2. 计数模式:按“外部事件”触发,灵活扩展
当需要统计“外部事件发生次数”(如按键按下次数、电机转动圈数)时,采用计数模式,此时“外部事件脉冲”替代时钟源作为计数基准:
1. 接入外部信号:将外部事件产生的脉冲(如按键按下时的电平跳变、编码器输出脉冲)接入定时器的“计数引脚”。
2. 设定计数目标:预设需要触发动作的“事件次数”(如计数到10次按键后执行功能)。
3. 事件计数与触发:每发生1次外部事件(产生1个脉冲),计数器+1;当计数值达到预设次数时,触发动作(如LED闪烁提醒)。
三、关键组件:决定定时器的精度与功能
不同场景的定时器(如单片机内部定时器、工业计时器),组件复杂度不同,但核心模块一致:
时钟分频器 :对原始时钟源进行分频(如将1MHz时钟分频为1kHz),灵活调整计时“分辨率”(精度)。
计数器寄存器 :存储当前计数值,支持递增/递减,部分高级定时器可实现“自动重装”(计满后自动恢复预设值,实现循环计时)。
比较寄存器 :存储预设阈值,与计数器实时比较,当两者相等时触发“比较匹配信号”,是触发动作的核心判断单元。
控制逻辑单元 :接收启动/停止指令,控制计数器的运行状态,同时将“比较匹配信号”转化为实际动作(如输出引脚电平变化、中断请求)。
四、典型应用:从基础到复杂场景
定时器的核心价值是“精准控制时间或事件次数”,常见应用可覆盖从简单到复杂的需求:
- 基础定时:LED闪烁(固定间隔切换电平)、延时触发(如按键消抖延时20ms)。
- 时序控制:通信协议时序(如UART的波特率生成、SPI的时钟同步)、PWM信号输出(通过定时器控制高低电平占空比,用于电机调速、LED调光)。
- 事件统计:工业计数(如流水线产品数量统计)、转速测量(通过统计单位时间内电机编码器脉冲数计算转速)。
- 系统调度:操作系统(如RTOS)的任务调度,通过定时器产生固定间隔的“时钟节拍”,分配不同任务的运行时间。
五、总结
定时器的本质是“时间-脉冲的量化转换”——以稳定时钟为基准,用计数器将时间转化为可计数的脉冲,再通过预设阈值实现“到点触发”。其核心优势在于精准性和自动化,无论是简单的LED延时,还是复杂的工业时序控制,都依赖“时钟-计数-触发”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