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底层通信协议和应用层协议的区别
一、协议的分类
了解协议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清楚底层通信协议和应用层协议的概念
底层通信协议:USART、IIC、SPI、CAN、TCP、UDP
应用层协议:MQTT、HTTP、Modbus RTU/TCP
底层通信协议的作用:仅提供数据的传输,不关注数据的含义,只需要保证数据从一头可以传递到另一头即可
应用层协议的作用:赋予数据的含义,主机需要按照协议规定的格式发送数据,从机需要按照协议规定的格式读取数据,如果不知道这个协议,那么也就解析不了数据
二、应用层协议作用
现在有一串数字,25 26 23 25 23 26,如果我不告诉你每一个字节的含义是啥,那么这一串数字的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我告诉你前四个代表温度,后面两个是最小温度和最大温度,这个时候你才明白这一串数字的含义,这就是一个应用层协议,也可以叫做通信协议,这是最简单的,但是仔细思考,在传输过程中,别人接收数据,它怎么能确认接收到的数据是完整的一帧,或者数据有没有错误,这时候出现了帧头和CRC校验,但是这个仅仅都是自己约定的,适用范围小,因为别人不知道。
那这时候就有人问了?有没有许多人都熟知的通信协议,我不需要关注帧头和帧尾的封装,也不需要关注CRC放在哪里,已经有专门的人把这些规划好了,我只需要按照它规定的把数据放进去就行,而且它考虑的肯定比我全面。
下面就来讲解常用的几种应用层协议,以及他们的应用场景。
1、Modbus RTU:基于串口,寄存器读写。
01 MODBUS RTU_modbus 异常码-CSDN博客
2、Modbus TCP:基于以太网,将Modbus帧嵌入TCP协议,用于工业设备联网。
02 ModBus TCP_modbustcp协议数据格式-CSDN博客
3、MQTT:基于网络,物联网设备发布/订阅,任意文本消息
MQTT协议(云平台通信 + 单片机移植)_mqtt上位机-CSDN博客
三、底层通信协议
比如,A设备想要和B设备通信,必须要连接tx,rx和gnd这三根线,然后波特率配置为115200,8位数据位,无奇偶检验,这时候才能接收数据,这一种通信协议,就是底层通信协议,例如usart串口就是底层通信协议,也叫做硬件接口。
下面就来讲解常用的几种底层通信协议,以及他们的应用场景。
1、USART/UART:异步串行通信,2根线(TX、RX),全双工
2、I²C:同步串行通信,2根线(SCL时钟线、SDA数据线),半双工
3、SPI:同步串行通信,4根线(SCK时钟、MOSI主发从收、MISO主收从发、SS片选),全双工
4、CAN:异步串行通信,2根线(CAN_H、CAN_L),半双工
5、TCP:基于IP的可靠传输,主要是在进行网络传输时充当传输层协议
6、UDP:高速,不可靠,主要是在进行网络传输时充当传输层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