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4.2 寻址方式 (答案见原书 P341)


4.2 寻址方式 (答案见原书 P341)
01. 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寻址方式的目的是( B )。

题目原文

  1. 指令系统中采用不同寻址方式的目的是( )。
    A. 提供扩展操作码的可能并降低指令译码难度
    B. 可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的灵活性
    C. 实现程序控制
    D. 三者都正确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设置多种寻址方式的宏观目的。
  • 正确选项分析 (B. 可缩短指令字长,扩大寻址空间,提高编程的灵活性):
    • 缩短指令字长: 寄存器寻址、隐含寻址等方式,其地址字段很短或没有,可以有效缩短指令长度。
    • 扩大寻址空间: 间接寻址、变址寻址、基址寻址等方式,可以用一个较短的形式地址,通过寄存器或内存中的更长的地址来实现对巨大地址空间的访问。例如,用一个8位的寄存器编号,可以访问到一个32位或64位的地址。
    • 提高编程的灵活性: 变址寻址方便数组访问,基址寻址方便程序重定位,堆栈寻址方便过程调用和参数传递。多种寻址方式为程序员(或编译器)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来高效地实现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
  • 错误选项分析:
    • A: 寻址方式与扩展操作码是指令格式设计的两个方面,寻址方式本身不是为了提供扩展操作码。
    • C: 程序控制主要由转移指令实现,虽然转移指令也用寻址方式(如相对寻址)计算目标地址,但这只是寻址方式的一个应用,不是其全部目的。

02. 采用直接转移指令的转移功能是将指令中的地址码送入( A )。

题目原文
02. 采用直接转移指令的转移功能是将指令中的地址码送入( )。
A. 程序计数器(PC)
B. 累加器(ACC)
C. 指令寄存器(IR)
D. 地址寄存器(MAR)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转移指令的工作原理。
  • 正确选项分析 (A. 程序计数器(PC)):
    • 转移指令的本质功能就是改变程序的执行顺序
    • CPU是通过程序计数器(PC) 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的。
    • 因此,要实现程序跳转,就必须将转移的目标地址直接送入PC。直接转移指令就是将指令中的地址码字段作为目标地址,直接加载到PC中。
  • 错误选项分析:
    • B, C, D: 累加器用于存放操作数,指令寄存器存放当前指令,MAR用于访存时的地址暂存,它们都不是控制程序流程的寄存器。

03. 为了缩短指令中某个地址段的位数,有效的方法是采用( D )。

题目原文
03. 为了缩短指令中某个地址段的位数,有效的方法是采用( )。
A. 立即寻址
B. 变址寻址
C. 间接寻址
D. 寄存器寻址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哪种寻址方式最能有效缩短地址字段。
  • 正确选项分析 (D. 寄存器寻址):
    • 寄存器寻址方式下,指令的地址字段存放的不是内存地址,而是CPU内部寄存器的编号
    • CPU内部的通用寄存器数量是有限的(例如16个、32个)。要表示32个寄存器,只需要 log₂(32) = 5 位。
    • 相比之下,直接寻址等方式需要用很多位来表示一个完整的内存地址(如20位、32位)。
    • 因此,寄存器寻址是缩短地址字段最有效的方法。
  • 错误选项分析:
    • A. 立即寻址:地址字段存放的是操作数本身,其位数取决于操作数的大小,不一定短。
    • B, C. 变址/间接寻址:虽然也能实现寻址空间的扩大,但指令中仍然需要一个形式地址字段,不一定比直接寻址短。

04. 简化地址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尽量采用( B )。

题目原文
04. 简化地址结构的基本方法是尽量采用( )。
A. 寄存器寻址
B. 隐含寻址
C. 直接寻址
D. 间接寻址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哪种寻址方式能最大程度地简化指令中的地址字段。
  • 正确选项分析 (B. 隐含寻址):
    • 隐含寻址是指指令中完全不给出操作数的地址,操作数的来源是约定俗成的。
    • 例如,单地址指令中的累加器,或者零地址指令中的堆栈顶。
    • 由于完全不需要地址字段,这是对地址结构最彻底的简化
  • 错误选项分析:
    • A. 寄存器寻址:虽然地址字段很短,但仍然存在地址字段。
    • C, D: 地址字段通常较长。

05. 在指令的各种寻址方式中,获取操作数最快的方式是( B )。

题目原文
05. 在指令的各种寻址方式中,获取操作数最快的方式是( )。
A. 直接寻址
B. 立即寻址
C. 寄存器寻址
D. 间接寻址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比较不同寻址方式的执行速度。
  • 正确选项分析 (B. 立即寻址):
    • 立即寻址方式下,操作数本身就包含在指令中,紧跟在操作码之后。
    • 当CPU完成取指令操作后,操作数就已经被取到了CPU内部(指令寄存器或指令缓冲器中),无需再次访问内存或寄存器
    • 因此,它的取数速度是最快的,因为它省去了所有额外的寻址步骤。
  • 错误选项分析:
    • A. 直接寻址:需要一次访存。
    • C. 寄存器寻址:需要一次访问寄存器堆。虽然访问寄存器比访问主存快得多,但仍然比已经取到CPU内部的立即数要慢一个步骤。
    • D. 间接寻址:需要多次访存,最慢。

06. 假定指令地址码所给出的值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则该指令采用( A )。

题目原文
06. 假定指令地址码所给出的值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则该指令采用( )。
A. 直接寻址
B. 立即寻址
C. 寄存器寻址
D. 间接寻址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对直接寻址方式定义的理解。
  • 正确选项分析 (A. 直接寻址):
    • “有效地址(Effective Address, EA)”是指操作数在主存中的真实地址。
    • 直接寻址的定义就是:指令的地址码字段中直接给出的就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CPU可以直接使用这个地址去内存中取操作数。
  • 错误选项分析:
    • B. 立即寻址:地址码是操作数本身。
    • C. 寄存器寻址:地址码是寄存器编号。
    • D. 间接寻址:地址码是存放有效地址的地址。

07. 设指令中的地址址为A,变址寄存器为X,程序计数器为PC,则变址间址寻址方式的操作数的有效地址EA是( B )。

题目原文
07. 设指令中的地址址为A,变址寄存器为X,程序计数器为PC,则变址间址寻址方式的操作数的有效地址EA是( )。
A. ((PC)+A)+X
B. ((X)+A)
C. (X)+(A)
D. (X)+A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一种复合寻址方式——变址间址寻址的EA计算公式。
  • 正确选项分析 (B. ((X)+A)):
    • 我们来分解这个复合寻址方式:
      1. 变址寻址在前:首先进行变址操作,计算出一个中间地址。中间地址 = (X) + A。这里的 (X) 表示取变址寄存器X的内容,A是指令中的形式地址。
      2. 间接寻址在后:然后,将这个中间地址作为指针,去访问内存,从该内存单元中取出的内容才是最终的有效地址(EA)
    • 用公式表示就是:EA = M[(X) + A]
    • 选项中的括号表示法通常 (地址) 代表取该地址单元的内容。所以 ((X)+A) 就等价于 M[(X)+A]
  • 错误选项分析:
    • A: 涉及了PC,这是相对寻址,与变址无关。
    • C: (X)+(A) 表示先取X的内容,再取内存A地址的内容,然后相加。这是先间址再变址,不符合“变址间址”的顺序。
    • D: (X)+A 表示变址寻址,没有间址步骤。

08. ( )便于处理数组问题。

题目原文
08. ( )便于处理数组问题。
A. 间接寻址
B. 变址寻址
C. 相对寻址
D. 基址寻址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各种寻址方式的典型应用场景。
  • 正确选项分析 (B. 变址寻址):
    • 变址寻址的公式是 EA = (IX) + A
    • 这种结构非常适合访问数组。通常,将数组的首地址存放在指令的形式地址字段A中,将数组元素的下标(索引) 存放在变址寄存器IX中。
    • 在循环中,只需要不断修改变址寄存器IX的值,就可以方便地、高效地遍历整个数组的所有元素,而无需修改指令本身。
  • 错误选项分析:
    • A. 间接寻址:主要用于传递指针。
    • C. 相对寻址:主要用于实现程序在内存中的位置无关性(用于短转移)。
    • D. 基址寻址:主要用于实现程序的重定位(方便操作系统移动整个程序段)。

09. 堆栈寻址方式中,设A为累加器,SP为堆栈指示器,Msp为SP指示的栈顶单元。若进栈操作的动作是(A)→Msp,(SP)-1→SP,则出栈操作的动作应为( B )。

题目原文
09. 堆栈寻址方式中,设A为累加器,SP为堆栈指示器,Msp为SP指示的栈顶单元。若进栈操作(PUSH)的动作是(A)→Msp,(SP)-1→SP,则出栈操作(POP)的动作应为( )。
A. (SP)+1→SP, (Msp)→A
B. (SP)+1→SP, (Msp)→A
C. (Msp)→A, (SP)+1→SP
D. (Msp)→A, (SP)-1→SP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堆栈操作的实现细节,特别是“先操作还是先修改指针”以及堆栈生长方向。
  • 分析进栈操作:
    • (A)→Msp:先将数据A写入SP所指向的单元。
    • (SP)-1→SP:然后SP减1,指向下一个空闲位置。
    • 这描述了一个满递减堆栈(栈顶有有效数据,向低地址方向生长)。
  • 推导出栈操作:
    • 出栈操作必须是进栈操作的逆过程
    • 对于满递减堆栈,出栈时:
      1. SP当前指向的是下一个空单元的前一个位置,即空栈顶。所以必须先将SP加1,使其指向真正的栈顶(最后一个有效数据)。
      2. 然后,从SP现在指向的单元中取出数据
    • 所以,操作顺序是:(SP)+1→SP,然后 (Msp)→A
  • 结论: 选项B (SP)+1→SP, (Msp)→A 描述了这个正确的逆过程。
  • 【答案校对】 您的答案是B。选项A和B完全一样。这是一个印刷错误。我们选择B。

10. 相对寻址方式中,指令所提供的相对地址实质上是一种( D )。

题目原文
10. 相对寻址方式中,指令所提供的相对地址实质上是一种( )。
A. 立即数
B. 内存地址
C. 以本条指令所在内存中首地址为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D. 以下条指令所在内存中首地址为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相对寻址方式中“基准”的精确定义。
  • 正确选项分析 (D. 以下条指令所在内存中首地址为基准位置的偏移量):
    • 相对寻址的公式是 EA = (PC) + A
    • 这里的 A 是指令中给出的形式地址,也叫位移量(offset)
    • 关键在于 (PC) 的内容是什么。当CPU正在执行这条相对寻址的转移指令时,其PC的内容在取指阶段结束后,已经自动更新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了。
    • 因此,相对寻址的基准点是当前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错误选项分析:
    • A, B: 相对地址是位移量,不是立即数或最终地址。
    • C: 基准是下一条指令的地址,而不是本条指令的地址。这是最常见的易错点。

11. 下列关于堆栈寻址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C )。

题目原文
11. 下列关于堆栈寻址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可以用内存来实现堆栈
B. 堆栈寻址要求计算机中设有堆栈
C. 可以用硬盘来实现堆栈,称为硬堆栈
D. 可以用寄存器组来实现堆栈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堆栈的物理实现方式。
  • 错误选项分析 (C. 可以用硬盘来实现堆栈,称为硬堆栈):
    •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 堆栈是一种需要进行频繁、快速的压入(PUSH)和弹出(POP)操作的数据结构。
    • 硬盘是一种速度极慢的机械式存储设备,其存取时间在毫秒(ms)级别,完全无法满足堆栈操作对速度的要求。用硬盘实现堆栈在性能上是不可行的。
    • “硬堆栈”这个术语通常指的是由硬件寄存器组实现的堆栈,而不是硬盘。
  • 正确选项分析:
    • A. 可以用内存来实现堆栈: 正确。这是最常见的实现方式,称为软堆栈。操作系统会为每个程序在内存中分配一段空间作为堆栈区,由堆栈指针寄存器(SP)来指示栈顶。
    • B. 堆栈寻址要求计算机中设有堆栈: 正确。无论是软堆栈还是硬堆栈,必须有这样一个后进先出(LIFO)的存储区存在。
    • D. 可以用寄存器组来实现堆栈: 正确。这种方式称为硬堆栈,速度非常快,但容量有限,成本高。一些专门的处理器或协处理器中可能会使用。

12. 指令寻址方式有顺序和跳跃两种,采用跳跃寻址方式可以实现( C )。

题目原文
12. 指令寻址方式有顺序和跳跃两种,采用跳跃寻址方式可以实现( )。
A. 程序浮动
B. 程序的无条件转移和条件转移
C. 程序的调用
D. 程序的调用和返回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跳跃寻址方式的具体应用。
  • 正确选项分析 (C. 程序的调用):
    • 跳跃寻址的本质就是通过修改PC的值,使程序执行流跳转到一个新的地址。
    • A. 程序浮动: 通常与基址寻址或重定位有关。
    • B. 程序的无条件转移和条件转移: 这两者都是跳跃寻址的直接体现。
    • C. 程序的调用: 子程序调用(CALL指令)不仅需要跳转到子程序的入口地址(这是跳跃寻址),还需要保存返回地址。
    • D. 程序的调用和返回: 返回(RET指令)是从堆栈中恢复返回地址到PC,也是一种跳跃。
  • 【答案校对与分析】 您提供的答案是C。然而,B、C、D描述的都是跳跃寻址的应用。B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应用。D包含了调用和返回,比C更全面。这道题的选项设计存在包含关系,区分度不高。
    • 如果必须在这些选项中选择一个最能体现“跳跃”复杂应用的,程序调用(CALL)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它不仅是简单的跳转。
    • 如果题目意在寻找一个最典型的应用,B、C、D都有道理。此题选项质量不高,但按答案C来理解,可能是出题者认为“调用”比单纯的“转移”更能代表一种结构化的程序流程改变。

13. 寄存器R1、R2均为16位,指令MOV R1, [R2]的功能是把内存数据传送至寄存器R1,寻址方式为寄存器间接寻址,R2的值为1234H,内存单元1234H存放数据56H,内存单元1235H存放数据78H,采用小端方式存储。则执行指令后R1的值为( B )。

题目原文
13. 寄存器R1、R2均为16位,指令MOV R1, [R2]的功能是把内存数据传送至寄存器R1,寻址方式为寄存器间接寻址,R2的值为1234H,内存单元1234H存放数据56H,内存单元1235H存放数据78H,采用小端方式存储。则执行指令后R1的值为( )。
A. 5678H
B. 7856H
C. 6587H
D. 5678H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寄存器间接寻址和大小端存储方式(Endianness)
  • 分析过程:
    1. 确定访存地址:
      • 指令是 MOV R1, [R2],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
      • 有效地址 EA 就等于寄存器 R2 的内容。
      • EA = (R2) = 1234H
    2. 确定要读取的数据长度:
      • 目标寄存器 R1 是 16位 的,所以需要从内存中读取一个16位的字(2个字节)。
    3. 确定读取的内存单元:
      • 从起始地址 1234H 开始,连续读取2个字节,即读取内存单元 1234H1235H 的内容。
      • M[1234H] = 56H
      • M[1235H] = 78H
    4. 应用小端方式(Little-Endian)组合数据:
      • 小端方式的规则是:数据的低位字节存放在内存的低地址单元,高位字节存放在内存的高地址单元。
      • 低地址 1234H 存放的是 56H,所以 56H 是这个16位数据的低8位
      • 高地址 1235H 存放的是 78H,所以 78H 是这个16位数据的高8位
    5. 组合成16位数据:
      • 将高位字节和低位字节拼接起来:高位字节 | 低位字节
      • R1 = 78H | 56H = 7856H
  • 结论: 执行后R1的值为7856H。

14. 某计算机的字长为16位,主存字节编址。转移指令由两个字节组成,第一个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二个字节为相对偏移量字段。转移指令执行时,先将PC值与偏移量字段值(带符号)相加,结果送入PC。若某转移指令所在的主存地址为2000H,偏移量字段值为06H,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移后的PC值为( C )。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相对寻址的EA计算,需要精确理解PC作为基准时的值。
  • 分析过程:
    1. 确定PC的基准值:
      • 相对寻址的基准是当前指令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当前转移指令所在地址为 2000H
      • 指令长度为2个字节。
      • 因此,下一条指令的地址为 2000H + 2 = 2002H
      • 这就是PC在计算目标地址时所使用的值。
    2. 获取偏移量:
      • 偏移量字段值为 06H
    3. 计算转移目标地址 (EA):
      • EA = (PC) + 偏移量
      • EA = 2002H + 06H = 2008H
    4. 更新PC:
      • 转移成功后,PC 的值被更新为 2008H
  • 结论: 转移后的PC值为2008H。

15. 某计算机的指令字长为16位…若指令2222H的有效地址是( D )。

题目原文
15. 某计算机的指令字长为16位,指令格式如下所示,其中M为寻址方式,X为寻址模式。若指令2222H的有效地址是( )。
[图示或描述:指令格式 OP(15-12) M(11-10) X(9-8) D(7-0)]
* M=10时为变址寻址;X=11时为相对寻址
* (PC)=1234H, (X1)=0005H, (X2)=1188H
* [这部分描述与题目不符,根据选项和常见模型重新构建]
题目原文(根据常见模型和答案重构):
15. 某计算机的指令字长为16位,指令格式如下:OP | M | D,其中M占2位,D占10位。M=10时为变址寻址,M=11时为相对寻址。设(PC)=1234H, (IX)=0027H。则指令2A22H的有效地址是( )。
(这仍然无法匹配答案,我们直接分析您提供的原题干和答案)
题目原文(您的扫描件):
15. 某计算机的指令字长为16位,指令格式如下,其中高位到低位,第1512位为操作码;第1110位为寻址方式M,第98位为寻址模式X,第70位为形式地址D。

  • 当M=10时使用X2进行变址寻址;
  • 当X=01时使用X1进行变址寻址;
  • 当M=00时为直接寻址;
  • 当X=11时为相对寻址;
  • 设(PC)=1234H, (X1)=0005H, (X2)=1188H。则指令2222H的有效地址是( )。
    A. 1256H B. 0027H C. 2222H D. 11AAH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这是一个复杂的指令译码和寻址方式判断题。
  • 分析过程:
    1. 解码指令 2222H:
      • 十六进制 2222H 转换为二进制是 0010 0010 0010 0010
    2. 按格式字段划分:
      • OP (15-12): 0010 (二进制) = 2 (十六进制)
      • M (11-10): 00 (二进制)
      • X (9-8): 10 (二进制)
      • D (7-0): 0010 0010 (二进制) = 22H (十六进制)
    3. 判断寻址方式:
      • 指令的 M 字段为 00
      • 根据规则 “当M=00时为直接寻址”,我们初步判断是直接寻址。如果是直接寻址,EA = D = 22H。这与所有选项都不符。
      • 指令的 X 字段为 10 (二进制)。
      • 规则中没有单独对 X=10 的定义。
      • 【关键点/陷阱】 题目规则可能存在优先级或组合。我们注意到 M=10X=01X=11 似乎是并列的,这表明M和X可能组合使用,或者有更复杂的规则。
      • 让我们重新审视指令 2222H。如果题目中的 M=10X=11 是指十进制,那么二进制 M=00 (0), X=10 (2) 都不匹配。规则中的数字很可能是二进制
      • M=10(二进制): M字段是00,不匹配。
      • X=01(二进制): X字段是10,不匹配。
      • M=00(二进制): M字段是00,匹配! -> 直接寻址。EA=22H。仍然不符。
      • X=11(二进制): X字段是10,不匹配。
      • 【逻辑推断】 这道题的规则描述非常混乱且可能自相矛盾。我们尝试从答案反推。答案是 11AAH
        • 11AAH 是如何得到的?可能是 (X2) + D = 1188H + 22H = 11AAH
        • 这个计算使用了变址寻址,基准是X2
        • 要使用X2进行变址寻址,规则是 M=10 (二进制)。
        • 但我们的指令中 M=00
        • 唯一的可能性是题目或规则印刷错误。 假设指令应该是 A222H,那么二进制是 1010 0010 0010 0010,此时 M=10,匹配规则,EA = (X2) + D = 1188H + 22H = 11AAH
  • 结论: 在假设指令应为A222H(或规则有误)的情况下,通过变址寻址 EA = (X2) + D 得到11AAH

16. 某指令字长为1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取指令时,每次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当前指令地址为2000H,指令内容为相对寻址的无条件转移指令,指令中的形式地址为40H,则取指令及执行后PC的内容为( C )。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相对寻址EA计算,结合了PC在取指过程中的多次变化。
  • 分析过程:
    1. 取指令阶段:
      • 指令字长16位 = 2字节。
      • 取指令时,每次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
      • 开始: PC = 2000H。
      • 取第一个字节(操作码): 从2000H取,之后 PC = 2000H + 1 = 2001H。
      • 取第二个字节(形式地址40H): 从2001H取,之后 PC = 2001H + 1 = 2002H。
      • 至此,取指令完成,PC的内容为 2002H
    2. 执行指令阶段(计算转移目标地址):
      • 相对寻址的基准是下一条指令的地址,即取完当前指令后PC的值。
      • 基准 PC = 2002H
      • 形式地址(偏移量)= 40H。
      • 转移目标地址 EA = (PC) + 偏移量 = 2002H + 40H = 2042H
    3. 更新PC:
      • 因为是无条件转移指令,所以执行后,PC的值被更新为目标地址。
      • 最终 PC = 2042H
  • 结论: 取指令及执行后PC的内容为 2002H, 2042H。

17. 某计算机的主存容量为4Mx16位,…则相对寻址的偏移量范围为( A )。

题目原文
17. 某计算机的主存容量为4Mx16位,且存储字长等于指令字长,若该机能完成97种操作,操作码位数固定,且有直接、间接、基址、变址、相对、立即六种寻址方式,则相对寻址的偏移量(用补码表示)范围为( )。
A. (-32, +31)
B. (-64, +63)
C. (-128, +127)
D. (-256, +255)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是指令格式设计反推寻址范围的计算题。
  • 分析过程:
    1. 确定指令字长:
      • 主存容量 4M x 16位,存储字长为16位。
      • 指令字长等于存储字长,所以指令字长 = 16位。
    2. 确定操作码(OP)位数:
      • 有97种操作。
      • 需要 k 位操作码,2^k ≥ 97
      • 2^6 = 64 (不够),2^7 = 128 (足够)。
      • 所以 OP 字段至少需要 7 位。
    3. 确定寻址方式(M)字段位数:
      • 有6种寻址方式。
      • 需要 m 位来表示,2^m ≥ 6
      • 2^2 = 4 (不够),2^3 = 8 (足够)。
      • 所以 M 字段至少需要 3 位。
    4. 计算形式地址(D)字段位数:
      • 指令格式为 OP(7位) | M(3位) | D(x位)
      • 总长 = 16位。
      • x = 16 - 7 - 3 = 6 位。
      • 所以,用于表示偏移量的形式地址字段D有6位。
    5. 确定6位补码的表示范围:
      • 对于一个n位的补码,其表示范围是 -2^(n-1)+2^(n-1) - 1
      • n = 6。
      • 范围是 -2^(6-1)+2^(6-1) - 1,即 -2^5+2^5 - 1
      • 范围是 -32+31
  • 结论: 相对寻址的偏移量范围为 (-32, +31)。

18. 对按字节寻址的机器,程序计数器和指令寄存器的位数各取决于( B )。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决定PC和IR位数的根本因素。
  • 正确选项分析 (B. 存储器的字数,指令字长):
    • 程序计数器(PC):
      • PC的功能是存放指令的地址。
      • 它必须有足够的位数来指向内存中的任何一个寻址单位。
      • 如果是按字节寻址,PC位数取决于存储器的字节数。如果是按字寻址,PC位数取决于存储器的字数。选项B的“存储器的字数”是一个可接受的说法,因为它直接反映了寻址空间的大小。
    • 指令寄存器(IR):
      • IR的功能是存放一条完整的指令。
      • 因此,IR的位数必须等于(或大于等于)指令字长
  • 错误选项分析:
    • A, C, D: 机器字长决定ALU和通用寄存器的宽度,与PC和IR的宽度没有必然的直接关系。

19. 假设寄存器R中的数值为200,主存地址为200和300的单元中存放的内容分别是300和400,则( D )。
[选项应为四种寻址方式的结果]

题目原文(根据选项重构):
19. 假设寄存器R中的数值为200,主存地址为200和300的单元中存放的内容分别是300和400。若指令的形式地址为200,则下列寻址方式得到的操作数正确的是( )。
A. 直接寻址得200
B. 间接寻址得200
C. 寄存器间接寻址®得200
D. 寄存器寻址®得200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通过一个实例来检验对各种寻址方式的理解。
  • 逐项分析:
    • A. 直接寻址:
      • 形式地址 = 200。
      • EA = 200
      • 操作数 = M[EA] = M[200] = 300。所以A错误。
    • B. 间接寻址:
      • 形式地址 = 200。
      • EA = M[形式地址] = M[200] = 300
      • 操作数 = M[EA] = M[300] = 400。所以B错误。
    • C. 寄存器间接寻址®:
      • EA = (R) = 200
      • 操作数 = M[EA] = M[200] = 300。所以C错误。
    • D. 寄存器寻址®:
      • 操作数直接在寄存器R中。
      • 操作数 = (R) = 200。所以D正确

20. 假设某条指令的一个操作数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则该操作数的有效地址为( A )。

题目原文
20. 假设某条指令的一个操作数采用寄存器间接寻址方式,指令中给出寄存器编号为8,8号寄存器的内容为1200H,地址为1200H的单元中内容为12FCH,地址为12FCH的单元中内容为38D8H,地址为38D8H的单元中内容为88F9H,则该操作数的有效地址为( )。
A. 1200H
B. 12FCH
C. 38D8H
D. 88F9H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对“有效地址(EA)”定义的精确理解,特别是区分EA和最终操作数。
  • 正确选项分析 (A. 1200H):
    • 寄存器间接寻址的定义是:指令中给出寄存器编号,该寄存器的内容就是操作数的有效地址(EA)
    • 指令给出寄存器编号 8。
    • 8号寄存器的内容是 1200H
    • 因此,有效地址 EA = 1200H
  • 易错点分析:
    • 题目只问有效地址,而不是最终的操作数。
    • 如果问操作数,那么需要根据有效地址 1200H 去访存,得到的操作数是 12FCH
    • 题目中后续的 12FCH, 38D8H, 88F9H 都是为了迷惑考生,考察是否清楚EA的定义。

21. 设相对寻址的转移指令占3B,第一字节为操作码,第二、三字节为相对位移量(补码表示),而且数据在存储器中采用低字节存于低地址的方式存放。若某转移指令所在内存地址为240(十进制),要求转移到290(十进制),则转移指令的第二、三字节的机器代码是( D );若PC的当前值为240(十进制),要求转移到190(十进制),则转移指令的第二、三字节的机器代码是( C )。

正确答案:D, 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是相对寻址偏移量的核心计算题,包含了正向和反向跳转,以及PC值的精确计算。

  • 第一空分析 (PC=240, 目标=290, 答案D):

    1. 确定PC基准值:
      • 当前指令地址 = 240。
      • 指令长度 = 3 字节。
      • 相对寻址的基准是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PC基准值 = 当前指令地址 + 指令长度 = 240 + 3 = 243
    2. 计算相对位移量:
      • 位移量 = 目标地址 - PC基准值
      • 位移量 = 290 - 243 = 47 (十进制)。
    3. 转换为十六进制补码:
      • 47 (十进制) = 2FH (十六进制)。
      • 这是一个正数,其16位补码表示为 002FH
    4. 按小端方式存放:
      • 低字节存于低地址,高字节存于高地址。
      • 第二字节(低地址)存放 2FH
      • 第三字节(高地址)存放 00H
    • 结论: 机器代码是 2FH, 00H
  • 第二空分析 (PC=240, 目标=190, 答案C):

    1. 确定PC基准值:
      • 同上,PC基准值 = 240 + 3 = 243
    2. 计算相对位移量:
      • 位移量 = 目标地址 - PC基准值
      • 位移量 = 190 - 243 = -53 (十进制)。
    3. 转换为十六进制补码:
      • 先求 +53 的原码:53 (十进制) = 35H (十六进制) = 0000 0000 0011 0101 (二进制)。
      • 求反码:1111 1111 1100 1010
      • 求补码(反码+1):1111 1111 1100 1011 (二进制) = FFCBH (十六进制)。
    4. 按小端方式存放:
      • 第二字节(低地址)存放低8位 CBH
      • 第三字节(高地址)存放高8位 FFH
    • 结论: 机器代码是 CBH, FFH

22. 某计算机按字节编址,采用大端方式,某指令的一个操作数的机器数为ABCDFF00H,该操作数采用基址寻址方式(用补码表示),指令中的形式地址为FF00H,当前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为C0000000H,该操作数存放的地址是( D )。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基址寻址的有效地址计算,涉及补码运算。
  • 计算过程:
    1. 确定基址寻址公式:
      • EA = (基址寄存器) + 形式地址
    2. 获取操作数:
      • 基址寄存器内容 = C0000000H
      • 形式地址 = FF00H
    3. 进行补码加法:
      • 形式地址 FF00H 是一个16位的数,在进行32位加法时需要进行符号扩展FF00H 的最高位是1(F的第一位是1),所以它是一个负数。符号扩展后为 FFFFFF00H
      • EA = C0000000H + FFFFFF00H
      • 计算:
        11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C0000000H)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FFFFFF00H)
      -------------------------------------------
      (1)10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0 0000
      
      • 由于是32位加法,最高位的进位 (1) 被舍去。
      • 结果是 BFFFFF00H
  • 结论: 该操作数存放的地址(有效地址)是 BFFFFF00H
  • 注意: 题目中的操作数机器码 ABCDFF00H 和大端方式是干扰信息,与计算有效地址无关。

23. 下列关于子程序功能的 功能及分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D )。

题目原文
23. 下列关于子程序功能的 功能及分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算术和逻辑运算指令,通常完成算术或逻辑运算,都需要两个操作数
B. 移位操作指令,通常用于完成数据移左或右移一位
C. 转移指令、子程序调用和返回指令,用于解决数据一次解决用户再次的需求
D. 特权指令,通常仅用于实现系统软件功能,这类指令一般不提供给用户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对各类指令功能的准确描述。
  • 正确选项分析 (D. 特权指令…不提供给用户):
    • 这个描述是完全正确的。特权指令是为操作系统(系统软件)设计的,用于管理关键的系统资源(如内存管理、I/O、中断控制等)。为了保护系统安全,这些指令禁止用户程序直接使用,只能在CPU的核心态下执行。
  • 错误选项分析:
    • A: 算术逻辑指令不一定都需要两个操作数。例如,取反(NOT) 指令就只需要一个操作数。
    • B: 移位指令的功能远不止移一位。可以有逻辑移位、算术移位、循环移位,并且可以指定移动多位
    • C: “解决数据一次解决用户再次的需求” 这句话语义不通,不知所云。转移、调用、返回指令是用于实现程序流程控制

24. 某计算机字长为16位,标志寄存器中存在ZF、SF、CF和OF标志位。采用双字节长指令格式。假定bgt(大于时转移)指令的功能为:(ZF=0) and (SF=OF)时则转移,第一个字节为指令操作码和寻址方式,第二个字节为转移位移量(用补码表示)。若bgt指令的转移位移量是-2,PC+2=0802H,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条件转移指令、相对寻址和标志位判断。
  • 分析指令功能和条件:
    • bgt (Branch if Greater Than) 指令,用于有符号数比较后的跳转。
    • 跳转条件是 ZF=0 (不等于) SF=OF (符号位和溢出位相同,表示没有溢出或者溢出后结果符号正确)。
  • 分析目标地址:
    • PC+2 = 0802H,这意味着当前指令的下一条指令地址是0802H,这就是相对寻址的基准。
    • 位移量 = -2。
    • 目标地址 = 0802H + (-2) = 0800H
  • 逐项分析选项:
    • A. 该计算机指令字长为16位:题目已给出,正确。
    • B. 若bgt指令是有符号整数的比较,则跳转条件可以为ZF=0 and SF=OF:正确,这是有符号数大于的判断条件。
    • C. bgt指令的目标地址是相对于bgt指令的当前127条指令到后128条指令之间错误
      • 转移位移量是指令的第二个字节,即8位。
      • 8位补码的表示范围是 -128 到 +127
      • 因此,目标地址的范围是 (PC_base - 128)(PC_base + 127)
      • 选项C的范围描述不正确。
    • D. 若转移条件成立,则PC=PC+2+位移量=0800H:正确,计算过程如上所述。
  • 结论: 选项C的范围描述是错误的。

25. 【2009统考真题】某计算机字长为16位,主存地址空间大小为128KB…相对偏移量字段为8位…则该转移指令的目标地址范围是( C )。

题目原文
25. 【2009统考真题】某计算机字长为16位,主存地址空间大小为128KB,按字编址。采用单字长指令格式,指令的地址码字段为6位。若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方式,相对偏移量用补码表示,则该转移指令的目标地址范围是( )。
(题目原文与选项不符,根据选项和常见模型重构)
题目原文(根据您的扫描件):
25. 【2009统考真题】某机器字长为16位,主存按字节编址,转移指令采用相对寻址,由两个字节组成,第一个字节为操作码字段,第二个字节为相对偏移量字段。假定取指令时,每取一个字节PC自动加1。若某转移指令所在主存地址为2000H,相对偏移量字段的内容为06H,则该转移指令成功转移后的目标地址是( )。
A. 2006H
B. 2007H
C. 2008H
D. 2009H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与第14题考点完全相同,是相对寻址目标地址的计算。
  • 分析过程:
    1. 确定PC基准值:
      • 转移指令地址 = 2000H
      • 指令长度 = 2 字节。
      • 相对寻址的基准是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 PC基准值 = 当前指令地址 + 指令长度 = 2000H + 2 = 2002H
    2. 获取偏移量:
      • 偏移量 = 06H
    3. 计算转移目标地址 (EA):
      • EA = (PC) + 偏移量
      • EA = 2002H + 06H = 2008H
  • 结论: 转移的目标地址是2008H。

26. 【2011统考真题】某计算机主存地址空间大小为256MB,按字节编址。指令cache和数据cache分离,均有8个cache行,每个cache行大小为64B。在下列寻址方式中,不属于偏移寻址方式的是( A )。
A. 间接寻址
B. 基址寻址
C. 相对寻址
D. 变址寻址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对偏移寻址方式这一大类的理解。
  • 正确选项分析 (A. 间接寻址):
    • 偏移寻址(Displacement Addressing) 是一类寻址方式的总称,其共同特点是有效地址EA由两部分相加而成:EA = (某个寄存器的内容) + 偏移量
    • B. 基址寻址、C. 相对寻址、D. 变址寻址 都符合这个模式:
      • 基址寻址: EA = (BR) + A
      • 相对寻址: EA = (PC) + A
      • 变址寻址: EA = (IX) + A
    • 间接寻址的EA是通过一次或多次访存得到的,EA = M[...],其计算方式与加法偏移无关。
  • 错误选项分析:
    • B, C, D: 都是偏移寻址的具体形式。

27. 【2011统考真题】下列有关寄存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C )。

题目原文
27. 【2011统考真题】下列有关寄存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变址寄存器和基址寄存器都可以用于形成有效地址
B. 状态寄存器中的进位/借位标志CF、零标志ZF和符号标志SF都属于运算结果标志
C. bgt(有符号数大于时转移)指令的转移条件是CF+ZF=0
D. 寄存器组中的寄存器可以存放数据或地址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多种寄存器和标志位的作用。
  • 错误选项分析 (C. bgt…的转移条件是CF+ZF=0):
    • 这是错误的。bgt (Branch if Greater Than) 是有符号数比较指令。
    • 有符号数比较的结果依赖于 符号标志(SF)、溢出标志(OF) 和 零标志(ZF)
    • bgt的跳转条件是 (SF XOR OF) = 0ZF = 0,等价于 SF = OFZF = 0
    • CF (进位/借位标志) 是用于无符号数比较的。CF+ZF=0 意味着 CF=0ZF=0,这是无符号数大于(bhi, branch if higher)的条件。
  • 正确选项分析:
    • A: 正确,变址和基址寄存器都是用于偏移寻址计算EA。
    • B: 正确,CF, ZF, SF都是ALU运算后产生的状态标志。
    • D: 正确,通用寄存器既可以存放数据,也可以存放地址。

28. 【2013统考真题】假设变址寄存器R的内容为1000H,指令中形式地址为2000H;地址1000H中的内容为2000H,地址2000H中的内容为3000H,地址3000H中的内容为4000H。采用变址寻址方式,访问到的操作数是( D )。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变址寻址的EA计算和取操作数的过程。
  • 分析过程:
    1. 确定变址寻址公式:
      • EA = (变址寄存器 R) + 形式地址
    2. 计算有效地址 (EA):
      • (R) = 1000H
      • 形式地址 = 2000H
      • EA = 1000H + 2000H = 3000H
    3. 根据EA取操作数:
      • 操作数 = M[EA] = M[3000H]
      • 根据题意,地址3000H中的内容为 4000H
  • 结论: 访问到的操作数是4000H。
  • 注意: 题目中给出的其他内存单元内容 M[1000H]=2000H, M[2000H]=3000H 是为间接寻址等方式设置的干扰项。

29. 【2014统考真题】某计算机有16个通用寄存器,采用32位定长指令字…则STORE指令可访问的存储器最大范围是( A )。

题目原文
29. 【2014统考真题】某计算机有16个通用寄存器,采用32位定长指令字,操作数格式如下所示,其中M为寻址方式,R为通用寄存器编号,D为位移量。STORE指令的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分别采用寄存器寻址和基址寻址方式。若STORE指令可使用任意一个通用寄存器作为基址寄存器,且偏移量用补码表示,则STORE指令可访问的存储器最大范围是( )。
A. -32768 ~ +32767
B. -32767 ~ +32768
C. -65536 ~ +65535
D. -65535 ~ +65536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指令格式分析和寻址范围的计算。
  • 分析过程:
    1. 分析STORE指令的格式:
      • 指令总长 = 32位。
      • STORE R_src, D(R_base)
      • 源操作数:寄存器寻址,需要一个字段 R 来表示16个通用寄存器之一。
        • 表示16个寄存器需要 log₂(16) = 4 位。
      • 目的操作数:基址寻址,需要一个字段 R 来表示基址寄存器(4位),和一个位移量字段 D
      • STORE 指令本身需要操作码 OP
      • 指令格式可能是:OP | R_src(4位) | R_base(4位) | D(x位)
    2. 计算位移量字段D的位数:
      • 我们不知道OP字段的位数,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典型的RISC指令格式会将源、基址、目的寄存器分开。
      • 假设指令格式为 OP | Rs | Rt | DRs是源,Rt是基址。
      • OP(x位) | Rs(4位) | Rt(4位) | D(y位)
      • x + 4 + 4 + y = 32
      • 在MIPS等架构中,这类指令的OP通常是6位。
      • 6 + 4 + 4 + y = 32 => y = 18 位。
      •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操作数格式是固定的,一个指令中只有一个R字段和一个D字段。这种可能性较小。
      • 最可能的RISC格式OP(6位) | R_base(4位) | R_src(4位) | D(18位)
      • 【关键点/假设】 通常考研题会简化,假设格式为 OP | R_src | R_base | D,并给出一个合理的OP位数。如果没有,我们看最常见的情况,如MIPS的I型指令:OP(6位) | Rs(5位) | Rt(5位) | Imm(16位)。题目是16个寄存器,所以寄存器字段是4位。
      • OP(x位) | R_src(4位) | R_base(4位) | D(32-x-4-4位)
      • 如果按MIPS的I型指令类比,D字段将是 16位。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指令格式设计。
    3. 计算16位补码的表示范围:
      • n = 16。
      • 范围是 -2^(16-1)+2^(16-1) - 1,即 -2^15+2^15 - 1
      • -2^15 = -32768
      • +2^15 - 1 = 32768 - 1 = 32767
  • 结论: 可访问的存储器最大范围(相对于基址寄存器的偏移范围)是 -32768 ~ +32767

30. 【2016统考真题】某指令格式如下所示。其中M为寻址方式,I为变址寄存器编号,D为形式地址。若采用先变址后间址的寻址方式,则操作数的有效地址是( C )。
OP | M | I | D

正确答案:C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与第7题考点类似,考察复合寻址方式“先变址后间址”的EA计算公式。
  • 正确选项分析 (C. M((I)+D)):
    • 分解步骤:
      1. 先变址: 计算出中间地址。中间地址 = (I) + D。这里的 (I) 表示取编号为 I 的变址寄存器的内容。
      2. 后间址: 将这个中间地址作为指针,去访问内存,取出的内容才是最终的有效地址。
    • 用公式表示: EA = M[(I) + D]
    • 匹配选项: 选项C M((I)+D) 正是这个公式的表示法,外层的 M() 表示Memory Access(访存)。
  • 错误选项分析:
    • A. I+D: 这是直接将寄存器编号和D相加,错误。
    • B. (I)+D: 这是变址寻址,没有间址。
    • D. (I)+(D): 这是先取变址寄存器内容,再取D地址的内容,然后相加,不符合题目要求。

31. 【2017统考真题】下列寻址方式中,最适合用于访问一维数组元素的是( D )。

题目原文
31. 【2017统考真题】下列寻址方式中,最适合用于访问一维数组元素的是( )。
A. 相对寻址
B. 寄存器寻址
C. 直接寻址
D. 变址寻址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与第8题考点相同,考察各种寻址方式的典型应用场景。
  • 正确选项分析 (D. 变址寻址):
    • 变址寻址的公式是 EA = (IX) + A,其中IX是变址寄存器,A是形式地址。
    • 这个结构与数组元素的地址计算公式 地址 = 数组基地址 + 下标 * 元素大小 非常吻合。
    • 通常,将数组的基地址存放在指令的形式地址字段A中,将元素的下标(索引) 存放在变址寄存器IX中。
    • 在循环中,通过不断地修改变址寄存器IX的值,就可以高效地、不修改指令本身而遍历整个数组。因此,变址寻址是为数组操作量身定做的。
  • 错误选项分析:
    • A. 相对寻址:用于程序跳转,与PC相关。
    • B. 寄存器寻址:用于访问已在寄存器中的数据,不适合访问内存中的数组。
    • C. 直接寻址:只能访问一个固定的内存地址,无法方便地遍历数组。

32. 【2018统考真题】某字节编址的计算机中,某double型数组A的首地址为2000H,使用变址寻址和循环结构访问数组A,保存数组下标的变址寄存器的初值为0,每次循环取一个数组元素,其偏移地址为变址值乘sizeof(double),取完后变址寄存器的内容自动加1。若某次循环所取元素的地址为2100H,则进入该次循环时变址寄存器的内容是( B )。

正确答案:B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变址寻址在数组访问中的具体应用计算。
  • 分析过程:
    1. 确定元素大小:
      • double 型数据通常占8个字节。所以 sizeof(double) = 8
    2. 确定地址计算公式:
      • 元素地址 = 数组首地址 + 变址值 * sizeof(double)
    3. 代入已知数值,求解变址值:
      • 元素地址 = 2100H
      • 数组首地址 = 2000H
      • 2100H = 2000H + 变址值 * 8
    4. 进行十六进制减法:
      • 变址值 * 8 = 2100H - 2000H = 100H
    5. 进行十六进制除法:
      • 变址值 = 100H / 8
      • 100H 转换为十进制:1 * 16^2 = 256
      • 变址值 (十进制) = 256 / 8 = 32
  • 结论: 进入该次循环时,变址寄存器的内容是十进制数32。

33. 【2019统考真题】某计算机采用大端方式,按字节编址。某指令中操作数的机器数为1234FF00H,该操作数采用基址寻址方式,形式地址(用补码表示)为FF12H,基址寄存器的内容为F0000000H,则该操作数的LSB(最低有效字节)所在的地址是( D )。

正确答案:D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综合考察基址寻址的EA计算、补码运算和大端存储方式
  • 分析过程:
    1. 计算有效地址 (EA),即操作数的首地址:
      • 基址寻址 EA = (基址寄存器) + 形式地址
      • 形式地址 FF12H 是16位负数,符号扩展为32位是 FFFFFF12H
      • EA = F0000000H + FFFFFF12H
      • 计算:
        111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F0000000H)
      +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1 0010  (FFFFFF12H)
      -------------------------------------------
      (1)1110 1111 1111 1111 1111 1111 0001 0010
      
      • 舍去进位,EA = EFFFFF12H。这是操作数 1234FF00H 存放的起始地址
    2. 应用大端方式 (Big-Endian) 确定LSB的地址:
      • 大端方式的规则是:数据的高位字节存放在内存的低地址低位字节存放在内存的高地址
      • 操作数是 1234FF00H,共4个字节。
      • 最高有效字节 (MSB) 是 12H
      • 最低有效字节 (LSB) 是 00H
      • 存放顺序如下:
        • 地址 EFFFFF12H 存放 MSB: 12H
        • 地址 EFFFFF13H 存放: 34H
        • 地址 EFFFFF14H 存放: FFH
        • 地址 EFFFFF15H 存放 LSB: 00H
  • 结论: 最低有效字节LSB所在的地址是 EFFFFF15H【答案校对】 您提供的答案是D (EFFF FF15H)。这与我的计算结果 EFFFFF15H 存在差异。F0000000H + (-EEH) = F0000000H - EEH = EFFFFF12H。计算无误。您的答案中少了一个F,可能是笔误。EFFFFF15H是正确结果。如果答案确定是EFFF FF15H,那么基址寄存器的值可能是F000 0000H - 1000 0000H = E000 0000H,这与题干不符。此处我们以计算结果EFFFFF15H为准,选择最接近的D

34. 【2020统考真题】某计算机采用16位定长指令字格式,操作码位数和寻址方式位数固定,指令系统有48条指令,支持直接、间接、立即、相对4种寻址方式。在单地址指令中,直接寻址方式的可寻址范围是( A )。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是指令格式设计反推寻址范围的计算题。
  • 分析过程:
    1. 确定指令字长:
      • 指令字长 = 16位。
    2. 确定操作码(OP)字段位数:
      • 有48条指令。
      • 2^k ≥ 482^5 = 32 (不够),2^6 = 64 (足够)。
      • OP字段需要 6 位。
    3. 确定寻址方式(M)字段位数:
      • 有4种寻址方式。
      • 2^m ≥ 4m = 2
      • M字段需要 2 位。
    4. 计算单地址指令中形式地址(D)字段的位数:
      • 指令格式为 OP(6位) | M(2位) | D(x位)
      • 总长 = 16位。
      • x = 16 - 6 - 2 = 8 位。
    5. 确定8位形式地址的直接寻址范围:
      • 直接寻址中,形式地址字段D直接表示内存地址。
      • 8位的形式地址可以表示 2^8 = 256 个不同的地址。
      • 如果这些地址被视为无符号数,则可寻址的范围是 0 到 255
  • 结论: 直接寻址方式的可寻址范围是 0 ~ 255。

35. 【2023统考真题】某类运算指令中有一个地址码为通用寄存器编号,对应通用寄存器中存放的是操作数或操作数的地址,CPU区分两者(即区分是寄存器寻址还是寄存器间接寻址)的依据是( A )。

正确答案:A

题目解析

  • 考点分析: 本题考察CPU如何区分功能相似但本质不同的寻址方式。
  • 正确选项分析 (A. 操作数的寻址方式):
    • 在指令的二进制编码中,必然有一个专门的字段——寻址方式字段(Addressing Mode field)——用来指明如何解释地址码字段。
    • CPU的指令译码器会解码这个寻址方式字段。
    • 如果这个字段的值表示“寄存器寻址”,那么CPU就会直接使用该寄存器的内容作为操作数。
    • 如果这个字段的值表示“寄存器间接寻址”,那么CPU就会使用该寄存器的内容作为地址,再去访问内存以获取操作数。
    • 因此,区分的唯一依据就是指令中明确编码的寻址方式
  • 错误选项分析:
    • B. 操作数的编码方式:操作数的编码(如原码、补码)与如何找到它无关。
    • C. 通用寄存器的编号:编号只告诉CPU是哪个寄存器,但没告诉CPU该如何使用这个寄存器的内容。
    • D. 通用寄存器的内容:CPU在译码阶段还不知道寄存器的内容是什么,它必须先根据寻址方式字段确定了操作模式后,才会去读取寄存器的内容。

4.3 寻址方式 知识体系与考法总结

“寻址方式”是指令系统的灵魂,它定义了指令如何找到其操作数。这一小节内容具体、计算性强,是整个指令系统章节中最重要、最常考、分值占比最高的部分。掌握了寻址方式,就等于掌握了CPU执行指令的数据流核心。

知识体系梳理

本节知识点可以归纳为“一个核心”、“两大类别”和“三大考点”。

一个核心:有效地址(EA)的计算

所有数据寻址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计算出操作数在主存中的有效地址(Effective Address, EA),或者是直接找到在寄存器/指令中的操作数。理解每种寻址方式的EA计算公式是解题的根本。

两大类别:指令寻址与数据寻址

  1. 指令寻址: 确定下一条指令的位置。

    • 顺序寻址: EA = (PC) + 指令长度。这是默认方式。
    • 跳跃寻址: EA = 由转移指令指定。用于改变程序流程。
  2. 数据寻址: 确定本条指令的操作数的位置。这是本节的重点。

    • 非访存型:
      • 立即寻址: 操作数就在指令中。操作数 = A速度最快
      • 寄存器寻址: 操作数在CPU寄存器中。EA = R操作数 = (R)。速度快,地址字段最短
    • 访存型:
      • 直接寻址: 指令中直接给出EA。EA = A
      • 间接寻址: 指令给出EA的地址。EA = (A)。可以扩大寻址空间。
      • 寄存器间接寻址: 寄存器中存放EA。EA = (R)。灵活。
      • 偏移寻址(大类): EA = 基准地址 + 偏移量
        • 相对寻址: EA = (PC) + A基准是PC(下一条指令的地址)。用于程序跳转,实现位置无关性。
        • 基址寻址: EA = (BR) + A基准是基址寄存器。用于程序重定位,扩大寻址空间。
        • 变址寻址: EA = (IX) + A基准是变址寄存器。用于数组、字符串等批量数据处理。
    • 隐含寻址: 指令中不出现地址码,操作数来源是约定俗成的(如单地址指令的ACC,零地址指令的堆栈)。最能简化地址结构
    • 堆栈寻址: 操作数由堆栈指针(SP)隐含指示,涉及PUSH和POP操作。

三大考点:概念辨析、应用计算、综合设计

考点一:概念辨析与应用场景匹配
  • 考法:
    1. 直接考察某种寻址方式的定义或特点。
    2. 给出一种应用场景(如访问数组、程序重定位),选择最合适的寻址方式。
    3. 比较不同寻址方式的优劣(如速度快慢、地址字段长短)。
  • 例题梳理:
    • 例题01: 宏观考察采用多种寻址方式的目的(缩短指令、扩大寻址、提高灵活性)。
    • 例题05 & 03 & 04: 比较题的典范。“取数最快” -> 立即寻址;“地址字段最短” -> 寄存器寻址;“最简化地址结构” -> 隐含寻址
    • 例题08 & 31: 反复考察了变址寻址最适合处理数组问题这一经典应用场景。
考点二:有效地址(EA)与操作数的计算
  • 考法: 这是本节的计算核心。给出指令、寄存器和内存的初始状态,要求计算:
    1. 有效地址 (EA)
    2. 最终的操作数
    3. 转移指令的目标地址
  • 关键附加考点:
    • 相对寻址中PC的值: 必须牢记 PC基准 = 当前指令地址 + 指令长度
    • 大小端模式 (Endianness): 在读取多字节数据时,必须根据大端(高位存低址)或小端(低位存低址)规则来正确组合字节。
    • 补码运算: 在计算带符号偏移量的地址时,需要进行补码加法和符号扩展。
  • 例题梳理:
    • 例题07 & 30: 考察复合寻址方式(变址间址)的EA计算公式。
    • 例题13 (重点): 完美结合了寄存器间接寻址小端模式,是必会题型。
    • 例题14 & 21 & 25: 反复、深入地考察了相对寻址的目标地址计算,包括PC基准值的确定、正负偏移量的补码表示和小端存储。
    • 例题20 & 28: 清晰地辨析了“有效地址”和“最终操作数”的区别,避免被干扰信息迷惑。
    • 例题22 & 33: 考察了基址寻址的EA计算,结合了补码的符号扩展和大端模式的应用。
考点三:指令格式的综合设计与分析
  • 考法: 将寻址方式与指令格式设计(第四章第一、二小节内容)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计算。
    1. 根据指令系统要求(指令数、寻址方式数),反推出形式地址字段的位数
    2. 根据形式地址字段的位数,计算出某种寻址方式的可寻址范围
  • 例题梳理:
    • 例题17 (重点):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逆向设计题。通过指令数(97种)和寻址方式数(6种)确定操作码和寻址方式字段的位数,从而挤压出形式地址字段的位数(6位),最后根据这6位计算出补码表示的偏移量范围(-32 ~ +31)。
    • 例题29 (2014真题): 类似的逆向设计题,根据寄存器数量确定寄存器字段位数,推导出位移量字段为16位,从而计算出范围(-32768 ~ +32767)。
    • 例题34 (2020真题): 同样是根据指令数(48条)和寻址方式数(4种)推导出形式地址字段位数(8位),从而得出直接寻址范围(0~255)。
刻意练习建议
  1. 制作“寻址方式速查表”:

    • 创建一个表格,行是所有的数据寻址方式(立即、直接、间接、寄存器、寄存器间接、相对、基址、变址、隐含、堆栈)。
    • 列包括:EA计算公式取操作数过程访存次数优点缺点典型应用场景
    • 这张表是你的“武器库”,必须做到烂熟于心,任何一种寻址方式都能立刻反应出其全部特性。
  2. EA计算专项训练:

    • 找10-15道纯计算题,覆盖所有寻址方式,特别是相对、基址、变址和它们的复合形式。
    • 建立解题模板: ① 写出EA计算公式 -> ② 代入数值 -> ③ 进行运算(注意补码/大小端) -> ④ 根据问题回答EA还是操作数。
    • 对于相对寻址,每次都先在草稿纸上明确写下 PC_base = ...,养成好习惯。
  3. 指令格式逆向设计专项训练:

    • 找5-8道类似例题17、29、34的题目。
    • 建立解题模板: ① 确定指令总长 -> ② 计算OP字段位数 (2^k ≥ N_op) -> ③ 计算M字段位数 (2^m ≥ N_mode) -> ④ 计算D字段位数 (D_bits = Total - k - m - ...) -> ⑤ 根据D字段位数计算寻址范围(无符号:0 ~ 2^n-1;有符号补码:-2^(n-1) ~ 2^(n-1)-1)。
  4. 画图模拟法:

    • 对于复杂的题目(如例题13、22、33),不要只心算。在草稿纸上画出CPU(含寄存器)、内存(画出地址和内容),然后用箭头一步步地画出地址和数据的流向。这能极大地帮助你理清思路,避免在大小端、间接寻址等问题上出错。

通过以上系统性的梳理和有针对性的刻意练习,你将能够攻克寻址方式这一难点,并为后续章节(如存储系统、CPU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http://www.dtcms.com/a/332684.html

相关文章:

  • Nginx蜘蛛请求智能分流:精准识别爬虫并转发SEO渲染服务
  • 嵌入式学习日记(29)进程、线程
  • Java 中 Map 接口详解:知识点与注意事项
  • HarmonyOS 实战:用 List 与 AlphabetIndexer 打造高效城市选择功能
  • Java-99 深入浅出 MySQL 并发事务控制详解:更新丢失、锁机制与MVCC全解析
  • 中小体量游戏项目主干开发的流程说明
  • 模板方法模式C++
  • 基于 Spring AI + Ollama + MCP Client 打造纯本地化大模型应用
  • Java研学-SpringCloud(三)
  • 如何安装 Homestead ?
  • 【学习笔记】JVM内存模型
  • 告别碎片化管理!飞算JavaAI实现端到端业务全流程智能监控
  • Ubuntu DNS 综合配置与排查指南
  • IP生意的天花板更高了吗?
  • 【数据分享】2022 年黑龙江省小麦、玉米和水稻幼苗影像数据集
  • Logstash 实战指南:从入门到生产级日志处理
  • GitHub 热榜项目 - 日榜(2025-08-15)
  • 硬核实用!R+贝叶斯解决真实问题:参数估计(含可靠性分析) + 回归建模(含贝叶斯因子比较) + 生产级计算实践 赠「常见报错解决方案」秘籍!
  • ubuntu 24.04 通过部署ollama提供大模型api接口
  • 线程P5 | 单例模式[线程安全版]~懒汉 + 饿汉
  • CANDB++中的CAN_DBC快速编辑方法,使用文本编辑器(如notepad++和VScode)
  • Redis 知识点与应用场景
  • 六十六、【Linux数据库】MySQL数据导入导出 、 管理表记录 、 匹配条件
  • 日本服务器哪些服务商是可以免费试用的?
  • 拒绝“效果图”返工:我用Substance 3D Stager构建产品可视化工作流
  • 计算机视觉(opencv)实战五——图像平滑处理(均值滤波、方框滤波、高斯滤波、中值滤波)附加:视频逐帧平滑处理
  • vue2生命周期详解
  • Claude Opus 4.1深度解析:抢先GPT5发布,AI编程之王主动出击?
  • 【线上问题】1分钟学会如何定位 Java 应用 CPU 飙升问题
  • Spring中存在两个相同的Bean是否会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