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华为机试】55. 跳跃游戏

文章目录

  • 55. 跳跃游戏
    • 题目描述
    • 示例 1:
    • 示例 2:
    • 提示:
    • 解题思路
      • 一、问题本质与建模
      • 二、方法总览与选择
      • 三、贪心算法的正确性(直观解释 + 循环不变式)
      • 四、反向贪心:等价但有启发的视角
      • 五、与动态规划的对比与误区澄清
      • 六、过程可视化(示例一)
      • 七、边界与坑点汇总
      • 八、复杂度与工程实践
      • 九、相关变体与延伸
      • 十、常见面试追问(简答)
    • 代码实现
    • 测试用例设计
    • 小结
    • 完整题解代码

55. 跳跃游戏

题目描述

给你一个非负整数数组 nums ,你最初位于数组的 第一个下标 。数组中的每个元素代表你在该位置可以跳跃的最大长度。

判断你是否能够到达最后一个下标,如果可以,返回 true ;否则,返回 false 。

示例 1:

输入:nums = [2,3,1,1,4]
输出:true
解释:可以先跳 1 步,从下标 0 到达下标 1, 然后再从下标 1 跳 3 步到达最后一个下标。

示例 2:

输入:nums = [3,2,1,0,4]
输出:false
解释:无论怎样,总会到达下标为 3 的位置。但该下标的最大跳跃长度是 0 , 所以永远不可能到达最后一个下标。

提示:

  • 1 <= nums.length <= 10^4
  • 0 <= nums[i] <= 10^5

解题思路

一、问题本质与建模

将每个位置 i 看作一“跳板”,可直接把你送到区间 [i+1, i+nums[i]] 中的任意位置(含边界)。问题转化为:从起点 0 出发,是否存在一条“跳板链”使得你可以覆盖到 n-1。这天然是一个“可达性”问题。

直觉上,只要我们始终维护“从已访问过的所有位置出发,能到达的最远下标”,就能判断是否触达终点。这便是贪心策略的核心:每前进一步,就尽力扩展我们能到达的“最远边界”。

二、方法总览与选择

graph TDA[跳跃游戏 方法选择] --> B[贪心: 维护最远可达]A --> C[反向贪心: 收缩 lastGood]A --> D[DP: 从后往前可达性]B --> E[O(n)时间 O(1)空间 最优]C --> F[O(n)时间 O(1)空间 等价视角]D --> G[O(n^2)时间 O(n)空间 仅教学]
  • 贪心(正向):迭代 i 并维护 farthest = max(farthest, i + nums[i])
  • 反向贪心:维护“必须到达”的最右位置 lastGood,若 i + nums[i] >= lastGoodlastGood = i
  • DP:dp[i] = OR(dp[j]) for j in (i, i+nums[i]],直观但最坏 O(n²)

三、贪心算法的正确性(直观解释 + 循环不变式)

  1. 直观解释(区间扩展模型)
  • 在第 i 步之前,我们已经保证所有 <= i 的点都“被访问过”(即可达)。
  • 访问 i 时,i 能贡献的新可达区间为 [i+1, i+nums[i]],因此最远可达位置应被更新为 max(farthest, i+nums[i])
  • 一旦 farthest >= n-1,说明终点被区间覆盖,立即返回 true
  1. 循环不变式(关键性质)
  • 不变式:在进入第 i 次循环时,[0, i] 中所有点均可达,且 farthest 是这些点能共同“覆盖”的最远下标。
  • 维持:若 i <= farthest,则 i 可达;更新 farthest = max(farthest, i+nums[i]) 后,不变式对 i+1 继续成立。
  • 违例检测:若出现 i > farthest,说明 i 不可达,不变式被打破,也就不可能再扩展任何区间,直接返回 false
  1. 最优性与“局部最优 -> 全局最优”
  • 我们在每一步都“尽可能把可达区间向右扩展”,这是天然的局部最优。
  • 对于可达性问题,是否能到达终点仅依赖“区间最右端”。局部最优的持续累积,直接决定全局可达性,因此贪心是最优解。

四、反向贪心:等价但有启发的视角

从右向左设定 lastGood = n-1,若 i + nums[i] >= lastGood,则从 i 出发可以到达 lastGood,因此把“必须到达”的点收缩为更靠左的 i。最后若 lastGood == 0,说明起点可达。这与正向贪心等价,但从“目标回溯”的角度更易让人信服。

五、与动态规划的对比与误区澄清

  • DP 的状态非常自然,但转移需要枚举可跳范围,导致最坏 O(n²)。在 n=10^4 的上限下会超时或性能很差。
  • 有同学会尝试 BFS/最短路,但本题不问“最少步数”,只问“能否到达”,贪心一次扫描即可。
  • 另一些做法会“实际模拟每一次跳跃”,容易漏掉“从更靠后的位置起跳能跳得更远”的可能性;贪心用区间端点统一管理,避免了这种陷阱。

六、过程可视化(示例一)

nums = [2,3,1,1,4] 为例:

inums[i]farthest(更新前)能覆盖的新右端farthest(更新后)结论
0200+2=22可达
1321+3=44可达,已>=4 返回true

i=1 时即可确定答案,早停是工程实现的重要优化点。

七、边界与坑点汇总

  • n=1(单元素):必定 true
  • 出现长串 0:只要 0 左边的某个位置能一次“跨越”它们即可;否则在 i > farthest 时返回 false
  • 大数值:无需担心溢出,i + nums[i]int 范围内,且只与数组长度比较
  • 早停:一旦 farthest >= n-1,即可直接返回 true

八、复杂度与工程实践

  • 时间复杂度:O(n)。每个位置只访问一次,且仅进行 O(1) 更新
  • 空间复杂度:O(1)。只维护少量标量变量
  • 工程建议:
    • 使用早停减少不必要的循环
    • 保持变量语义清晰(如 farthestlastGood),利于代码可读性与维护

九、相关变体与延伸

  • Jump Game II(最少跳跃次数):层次 BFS/贪心分层更新可解,注意与本题“可达性判断”的区别
  • Jump Game III(含负数与图可达性):需要访问标记避免重复,更多是图搜索问题
  • 带代价/概率的跳跃:演化为最短路/期望优化等问题

十、常见面试追问(简答)

  • 为什么贪心正确?因为“能否到达”只与区间最右端相关,持续取最大右端的策略能完整保留一切潜在可达路径的信息(循环不变式保证)。
  • 为什么不用 DP?DP 的最坏时间 O(n²),本题可用 O(n) 解法,工程上应优先选贪心。
  • 有反例吗?对于“只问可达性”的版本,贪心没有反例;但若问“最少步数”,需要不同策略(分层贪心/ BFS)。

代码实现

完整可运行代码见 main.go,包含三种方法(贪心、反向贪心、DP)和测试/小型性能对比。

示例片段(贪心):

func canJumpGreedy(nums []int) bool {farthest := 0for i := 0; i < len(nums); i++ {if i > farthest {return false}if i+nums[i] > farthest {farthest = i + nums[i]}if farthest >= len(nums)-1 {return true}}return true
}

测试用例设计

测试
可达样例
不可达样例
边界情况
2,3,1,1,4
3,2,1,0,4
单元素/被0阻断/大步跳过

建议覆盖:

  • 基础示例(题目给定)
  • 被 0 阻断导致不可达
  • 单元素 0、全 1、首位一次大跳

小结

  • 本质是“区间可达性”问题,维护“最远可达端点”即可一次扫描判定
  • 贪心与反向贪心等价,前者便于实现,后者便于论证
  • DP 直观但性能差,保留为思路对比和单元测试的参照

完整题解代码

package mainimport ("fmt""strings""time"
)// 解法一:贪心(最优解,时间O(n),空间O(1))
// 维护最远可达下标 farthest,可以在遍历过程中动态扩展可达范围。
// 若某一时刻 i > farthest,说明当前位置不可达,直接返回 false。
// 最终只要 farthest >= n-1 即可到达终点。
func canJumpGreedy(nums []int) bool {farthest := 0for i := 0; i < len(nums); i++ {if i > farthest {return false}if i+nums[i] > farthest {farthest = i + nums[i]}if farthest >= len(nums)-1 {return true}}return true
}// 解法二:动态规划(从后往前,时间O(n^2),空间O(n))
// dp[i] 表示从 i 出发是否能到达终点。枚举 i 能跳到的每个 j,看是否有 dp[j] 为真。
// 仅用于教学对比,实际大数据会超时;可加剪枝或二分优化思路,但贪心更优雅。
func canJumpDP(nums []int) bool {n := len(nums)dp := make([]bool, n)dp[n-1] = truefor i := n - 2; i >= 0; i-- {maxJ := min(i+nums[i], n-1)for j := i + 1; j <= maxJ; j++ {if dp[j] {dp[i] = truebreak}}}return dp[0]
}// 解法三:反向贪心(从右往左收缩目标,时间O(n),空间O(1))
// 维护一个 lastGood 作为“必须到达”的最右位置;如果 i + nums[i] >= lastGood,
// 则把 lastGood 更新为 i。最终判断 lastGood == 0。
func canJumpReverseGreedy(nums []int) bool {lastGood := len(nums) - 1for i := len(nums) - 2; i >= 0; i-- {if i+nums[i] >= lastGood {lastGood = i}}return lastGood == 0
}// 测试与简单性能对比
func runTests() {type testCase struct {nums     []intexpected booldesc     string}tests := []testCase{{[]int{2, 3, 1, 1, 4}, true, "示例1 可达"},{[]int{3, 2, 1, 0, 4}, false, "示例2 不可达"},{[]int{0}, true, "单元素 0"},{[]int{1, 0, 1, 0}, false, "被 0 阻断"},{[]int{2, 0, 0}, true, "边界跳过"},{[]int{1, 1, 1, 1}, true, "全 1"},{[]int{4, 0, 0, 0, 0}, true, "首位大跳"},}fmt.Println("=== 55. 跳跃游戏 - 测试 ===")for i, tc := range tests {g := canJumpGreedy(tc.nums)r := canJumpReverseGreedy(tc.nums)d := canJumpDP(tc.nums)ok := (g == tc.expected) && (r == tc.expected) && (d == tc.expected)status := "✅"if !ok {status = "❌"}fmt.Printf("用例 %d: %s\n", i+1, tc.desc)fmt.Printf("输入: %v\n期望: %v\n贪心: %v, 反向贪心: %v, DP: %v\n", tc.nums, tc.expected, g, r, d)fmt.Printf("结果: %s\n", status)fmt.Println(strings.Repeat("-", 40))}
}func benchmark() {fmt.Println("\n=== 简单性能对比(粗略) ===")// 构造较大用例:长度 100000,前面给出足够跳力n := 100000nums := make([]int, n)for i := 0; i < n-1; i++ {nums[i] = 2}nums[n-1] = 0start := time.Now()_ = canJumpGreedy(nums)d1 := time.Since(start)start = time.Now()_ = canJumpReverseGreedy(nums)d2 := time.Since(start)// 警告:O(n^2) DP 在大输入上会非常慢,这里仅做一次小规模对比small := []int{2, 3, 1, 1, 4, 0, 0, 3, 1, 2, 0}start = time.Now()_ = canJumpDP(small)d3 := time.Since(start)fmt.Printf("贪心: %v\n", d1)fmt.Printf("反向贪心: %v\n", d2)fmt.Printf("DP(小规模): %v\n", d3)
}func min(a, b int) int {if a < b {return a}return b
}func main() {fmt.Println("55. 跳跃游戏")fmt.Println(strings.Repeat("=", 40))runTests()benchmark()
}
http://www.dtcms.com/a/320573.html

相关文章:

  • LeetCode有效三角形的个数
  • 借助Rclone快速从阿里云OSS迁移到AWS S3
  • 基于UDP的代理协议的Tuic怎么样?
  • 破解 Django N+1 查询困境:使用 select_related 与 prefetch_related 实践指南
  • 五十六、【Linux系统nginx服务】nginx虚拟主机实现
  • [linux] Linux:一条指令更新DDNS
  • GPT-OSS重磅开源:当OpenAI重拾“开放”初心
  • 面试题:bable,plugin,loader,还有在打包过程中.vue/.react文件是如何转化为.js文件的
  • linux mysql 8.X主从复制
  • 聚焦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全尺寸人形交互陪伴机器人GR-3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 React 原生部落的生存现状:观察“Hooks 猎人“如何用useEffect设陷阱反被依赖项追杀
  • vscode EIDE 无法编译,提示 “文件名、目录名或卷标语法不正确;
  • 论文精读(二)| 开源软件漏洞感知技术综述
  • spring.cache.type=SIMPLE详解
  • 2025年国内iPaaS平台精选
  • Docker搭建Jenkins实现自动部署:快速高效的持续集成之道!
  • 汉明码:从原理到实现的深度解析
  •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知识点之路由器配置全解析
  • 微信小程序miniprogram-ci 模块实现微信小程序的自动上传功能
  • 分布式膛压应变测量系统
  • CSS BFC
  • Linux初级阶段性练习
  • Chrome与Firefox浏览器安全运维配置命令大全:从攻防到优化的专业实践
  • 内网穿透原理与部署实战指南:从理论到企业级应用
  • React Hooks 完全指南:从概念到内置 Hooks 全解析
  • C++-->stl: list的使用
  • 为什么输入 URL 后会显示页面?HTTP 协议的 “幕后操作”
  • docker缓存目录转移设置和生效过程
  • 稿定科技:多云架构下的 AI 存储挑战与 JuiceFS 实践
  • 负氧离子监测站:守护清新空气的科技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