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聚焦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全尺寸人形交互陪伴机器人GR-3有哪些亮点值得关注?

2025 年8月6日,即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8日开幕)前两天,傅利叶在北京正式发布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 “可触摸” 特性的全尺寸人形Care-bot —— GR-3。作为 GRx 系列第三代智能人形机器人,GR-3 凭借柔肤软包覆材设计与全感交互系统,推动 “有温度的科技陪伴” 从概念迈向现实。

一、GR-3产品设计理念

1. 外观设计

GR-3 的外形设计以“亲和力”与“安全感”为核心理念,通过多维度设计强化 “有温度的科技陪伴” 体验:

  • 在形象塑造上,以棕色灵动双眼、柔和面部曲线、圆润适中的身高比例搭配温和自然的肢体语言,共同营造出轻松、灵动、可亲近的机器人形象,弱化机械感以减少用户的疏离感与畏惧心理;

  • 在感官体验上,采用莫兰迪暖调配色,并以包覆材料结合安全环保的“固特棉 GFOAM” 软包内里,为使用者带来柔和亲近的视觉与触觉感受。

2. 本体结构设计

在本体结构上,GR-3 身高 165cm、体重71kg,全身多达55个自由度以支持更拟人化的肢体表达;通过优化头部空间与轴心位置,实现了紧凑灵巧的结构设计。

同时,其采用模块化设计,高效集成各类传感与运算模块,在保证美观的同时兼顾实用性与拓展性,为多场景人机交互奠定基础。

电池系统方面,GR-3 采用双电池热插拔架构,结合动态能源调配系统实现无缝切换,单次续航提升至3 小时。这一设计支持机器人不间断供电更换电池,还能降低冲击电流与电弧风险,从硬件底层保障 7×24 小时连续作业能力及能源供应可靠性。

3. “以人为本”的设计初心

傅利叶一直在做康复机器人,其核心理念是用“机器人技术去赋能于人”,去帮助人。傅利叶产品研发总监蔡宇圣在GR-3发布会上谈到,GR-3 是 GR-1、GR-2 及开源机器人 Fourier N1 的集大成之作 —— 既往在算法、运控及硬件核心零部件上的优化成果,均在其性能中得到体现。例如其强调的交互功能,便依托于在 GR-1、GR-2 基础上优化改进的稳定基座系统。

GR-3的每一处设计都在践行傅利叶“以人为本”的初心——致力于成为能够读懂情绪、传递善意的社交陪伴伙伴,在公共服务空间中,用自然的交互方式,构建温暖的人机情感连接及智能协作。

图片

GR3发布会功能演示技术圆桌讨论环节(图片来源:傅利叶)

另外,在GR3发布会的功能演示技术圆桌讨论环节,傅利叶创始人兼CEO顾捷向公司产品研发总监蔡宇圣和产品设计总监钟正杰提问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最初给GR-3项目定下的方向。从你们角度来看,什么才是‘以人为本’?”两位专家从各自的角度给出了生动的阐释。

钟正杰认为:“对我而言,‘以人为本’ 不仅要考量使用场景与功能,更核心的是实现‘人机交互的以人为本’。例如,我们曾耗费大量时间调试‘眨眼’ 节奏,只为让 GR-3 摆脱 ‘机械感’,具备‘眼神交流’ 的能力。我们期望人无需迁就机器;而机器能如伙伴般提供协助,构建真正富有人情味的体验。”

蔡宇圣则从技术开发层面谈到:“我们将这一理念落地为:所交付的产品需兼具完整功能、可拓展性与易开发性,以支持专业与非专业两类使用者。尤其针对非专业使用者,要实现易上手、易用、易学习。同时,所有可靠性机制均由我们定义和设计,使用户在与机器人交互时不会感受到突兀的机械感’。这是研发团队在各模块、子系统开发及全量系统迭代中均需关注的要点,亦是公司信条的落地实践。”

4. 构建开发者生态

GR-3让开发者体验再次升级:傅利叶高度重视开发者体验,基于前两代用户反馈,GR-3优化开发框架,支持服务器-客户端架构 的算法开发。无论是机器人研究学者、工业自动化工程师还是AI软件开发者,都能快速上手,高效定制多样化的应用,推动机器人技术创新。

未来,傅利叶还将为场景开发者提供交互API,持续降低使用门槛,推动机器人在真实场景中实现个性化落地,让技术真正服务于情感连接。

二、GR-3的三个核心亮点

GR-3追求的是亲和、友好、温暖的产品特质;这也是傅利叶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的“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初衷—— 所有设计都围绕人和场景展开。如果把GR-3的功能具体拆解,有三个核心亮点:全感交互系统、拟人化的动作和表达、整机可靠性。

1. 全感交互系统

GR-3的全感交互系统集成听觉、视觉、触觉三大模块,通过协同反馈实现更自然、拟人的情感互动。另外,该系统还构建了“快思考”与“慢思考”的双路径响应机制。其中 ,“快思考” 对应机器人的 “本能反应”。例如,当它处于语音交互或人脸识别跟踪状态时,若受到突发触碰(如腹部被触摸),会立即切换行为优先级以响应触碰 —— 这一被定义为 “本能层” 的机制,类似人类面对飞虫靠近时的下意识眨眼动作,通过硬编码方式实现。

而当同一指令被多次触发(如连续追问、多次触摸),则启动“慢思考”模式——由大模型推理引擎理解复杂语义、交互历史及触发特征,生成更自然且适配场景的复合应答。

图片

蔡宇圣表示,傅利叶深耕康复康养领域十年,期间逐步提炼出更广义的“交互” 概念。在患者接触实际场景中发现,“交互” 远不止语音沟通,还包括通过观察调整沟通策略、通过接触传递信息,乃至以肢体语言、临床反应主动引导患者 —— 这让我们意识到 “交互” 的内涵极为宽泛。

要让新一代机器人真正融入实际场景,必须将这种广义交互落到实处。GR-3 在此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过程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在现有视觉、声学感知基础上,新增 “触觉” 模态输入。这对团队构成不小挑战:初始产品定义与目标虽详尽,但落地时需兼顾体积限制、功能实现、任务完成及传感器堆叠。因此,项目启动即需明确:硬件层面如何实现传感器的全面堆叠与结合?软件系统如何预留接口?

“第二步,鉴于项目周期紧,团队延续傅利叶在人形及通用机器人赛道的节奏 —— 快速执行、快速迭代。在这样的节奏下我们完成整个系统传感器调试与链路打通,最终解决量产及规模化扩张问题,使机器人技术普惠更多使用者,践行最初的初心。

图片

GR-3全感交互系统(图片来源:傅利叶)

2. 拟人化的动作和表达

1)待机状态设计:让拟人行为更自然

GR-3 设计有 “NPC 模式”:即使处于待机状态,也能持续传递 “正在观察”、“正在思考” 的状态。这一设计并非仅为美观,而是为了构建人机间的信任与自然感。

钟正杰讲到:“早期测试发现,机器人启动时易让周围人感到突兀—— 因人们难以判断其状态。这促使我们通过补充浅层交互传递 ‘状态信息’,进而设计了类似 ‘爱豆待机动画’的模式,使用户能直观识别其待机状态。”

在交互过程中,为使GR-3 能传递情绪价值,需重新考量技术落地方式。我们为此进行了新尝试:依托现有软硬件平台,持续增加 ‘下意识反应’,以进一步丰富交互效果。”蔡宇圣补充说道。

2)多种步态演示:功能之外的表达

人类在不同场景下步态各异,机器人亦应如此。有人追求速度,有人侧重稳定,亦有人倾向柔顺步伐,GR-3 的研发也基于此思路,探索让机器人在不同情境下匹配相应行走姿态。

对此,顾捷谈到:“例如,标准自然步态中,其双臂自然跟随,可同步完成下蹲、弯腰、后仰等姿态调整以适应不同空间;直腿行走的拟人步态,则是为呈现更亲和自然的形象;甚至有类似‘小鸭子’ 的搞怪步态,通过张开双腿的可爱移动,将情绪注入步态。这类设计让机器人的运动摆脱冰冷机械感,具备‘表达力’,使人能从其行走姿态中感知到机器人当下的‘状态’。”

图片

自然步态(图片来源:傅利叶)

图片

直立行走(图片来源:傅利叶)

图片

鸭子步(图片来源:傅利叶)

他进一步补充说道“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不断尝试各种算法、调参、观察模仿人的各种行为模式,这些成果都离不开我们研发团队的辛勤付出。”

另外,蔡宇圣表示,GR-3 运控开发之初,团队便针对这款在外观、交互及功能设计上有重大调整的产品,探讨运控层面需如何适配。经快速全面讨论后,发现整体难度极高,过程中形成了三点核心思路:

其一,自始强调算法、硬件、产品定义团队的深度沟通,通过前期充分规划实现正向设计。为使机器人平台能承载不断涌现的新步态与新表现形式,团队调研了过去30 年人形及通用机器人的设计文档与基础原理,据此选择构型,为未来拓展更多表现张力预留空间。

其二,聚焦运控开发本身,针对每个单独的运控功能,可能会采用模型控制、强化学习控制、模仿学习控制等不同的形式,突破技术项目本身命名的束缚,核心是将动作与任务形态尽可能原子化。

其三,在系统构建上,注重多原子化技能的有机融合,力求机器人的动作与形态展示并非基于刻板的模式或任务切换(如固定时刻展示特定动作),而是能基于与外界的实际交互自主决策表现形式。

3. 整机可靠性

感知交互的自然性、待机状态与行走的拟人化等“以人为本” 的体验,均建立在整机可靠性的基础之上。若机器人不稳定、不可靠,再精妙的设计也会失去意义。

蔡宇圣解释说:“我们团队多出身于工业领域,对我们而言,系统与设计的可靠性是永恒且核心的议题。这一目标虽宏大且需长期践行,但其实现终究要落实到工作的细节之中。”

“第一,硬件团队在GR-3 的开发及团队构建中,着重强调机器人设计中可量化分析的环节。在正向研发中,需于产品落地前明确:下一代技术可优化的环节,安全系数如何预留以及整个设计语言与框架的迭代优化路径。

第二,软件系统层面,我们正逐渐将程序框架与数据链路框架升级为真正的‘机器人操作系统’(而非基于 Linux 的开发机),这需要清晰规划数据链路、预留冗余机制、设计安全策略及紧急信息处理方案。

第三,对于主动可靠控制策略,我们预留了较大开发空间,这对未来真实交互场景至关重要—— 例如紧急情况下,机器人如何可靠回归稳定状态或恢复可执行状态,将是接下来的开发重点。”

三、GR-3商业化落地场景选择

傅利叶在功能优化的基础上,赋予GR-3陪伴属性,在保障核心功能的前提下,进一步追求情感存在感和交互体验升级。傅利叶围绕技术迭代、用户体验和商业化落地等多个产品维度,明确了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方向和应用目标:

  • 社交陪伴:聚焦人与机器人的情感连接,适用于公共空间、教育环境等场景。它通过日常互动、社交交流与情绪陪伴,承担独居老人陪伴、儿童互动玩伴等角色,用温和响应构建情感纽带。

  • 辅助陪护:在情感陪伴基础上延伸服务功能,覆盖行动辅助、健康监测、康复训练等专业场景。

顾捷表示:“傅利叶的核心是打造“赋能于人” 的机器人。我们虽从康复赛道切入,但不仅限于康复养老领域,例如,GR-3 也可应用于制造业工厂等提升效率的场景。”同时,他也坦率的表示,GR-3目前距离落地家庭场景仍有距离,因涉及行业规范标准等多重问题,需长期解决。但这款有趣、有爱且兼具功能性的机器人,已为傅利叶向家庭场景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图片

GR-3发布会现场

另外,关于傅利叶在机器人落地场景的选择上,顾捷回答说:“人形机器人天然适配人类社会生活场景,但需明确技术落地的优先级: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需判断哪些场景更适合技术落地。家庭陪伴场景的实现尚需较长时间,而社区康复养老、导览咨询等公共服务场景落地性更强,有望尽快实现—— 这也是傅利叶当前优先聚焦的赛道。”

他进一步提到:“目前,傅利叶的机器人产品矩阵在医疗体系中已具备广阔应用空间。未来,机器人可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从患者入院时的导诊、评估、训练,到出院后的远程康复跟进,全方位提升医疗体系效率。”

顾捷还表示,傅利叶的技术研发既有短期突破,更有长期锚点:短期聚焦公共服务场景的效率提升,帮助人们从繁重工作中解脱;长期则致力于让机器人走进社区、机构乃至家庭,成为人类的陪伴伙伴。

他强调,傅利叶不单纯追求机器人的智能与强大,更希望其成为人类的“延伸”,与人类共同成长,从工具进化为伙伴。这背后是傅利叶的核心价值观:技术是工具,服务人才是目的。所有创新与突破,最终都要回归 “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于人” 的原点 —— 唯有站在人的角度创造,技术才有温度,产品才有生命力,机器人才能真正从 “机器” 变为 “身边的伙伴”。这是傅利叶当下的理念,亦是未来的践行方向。

因此,技术团队在创新突破时,需融入人文视角,让机器人真正帮助人、赋能人。

http://www.dtcms.com/a/320563.html

相关文章:

  • React 原生部落的生存现状:观察“Hooks 猎人“如何用useEffect设陷阱反被依赖项追杀
  • vscode EIDE 无法编译,提示 “文件名、目录名或卷标语法不正确;
  • 论文精读(二)| 开源软件漏洞感知技术综述
  • spring.cache.type=SIMPLE详解
  • 2025年国内iPaaS平台精选
  • Docker搭建Jenkins实现自动部署:快速高效的持续集成之道!
  • 汉明码:从原理到实现的深度解析
  • 【软考中级网络工程师】知识点之路由器配置全解析
  • 微信小程序miniprogram-ci 模块实现微信小程序的自动上传功能
  • 分布式膛压应变测量系统
  • CSS BFC
  • Linux初级阶段性练习
  • Chrome与Firefox浏览器安全运维配置命令大全:从攻防到优化的专业实践
  • 内网穿透原理与部署实战指南:从理论到企业级应用
  • React Hooks 完全指南:从概念到内置 Hooks 全解析
  • C++-->stl: list的使用
  • 为什么输入 URL 后会显示页面?HTTP 协议的 “幕后操作”
  • docker缓存目录转移设置和生效过程
  • 稿定科技:多云架构下的 AI 存储挑战与 JuiceFS 实践
  • 负氧离子监测站:守护清新空气的科技卫士
  • 从零掌握 Java AWT:原理、实战与性能优化
  • 用JOIN替代子查询的查询性能优化
  • 《前端60问:从设备判断到性能优化全解》
  • 高校合作 | 世冠科技联合普华、北邮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工程案例
  • Emacs 折腾日记(二十九)—— 打造C++ IDE
  • 弱电+机房+设备+运维资料合集方案(Word+PPT)
  • 天翼云与飞轮科技达成战略合作,共筑云数融合新生态
  • 深入解析基于Zookeeper分布式锁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优化实践指南
  • SQL聚合函数:SUM与COUNT的区别
  • 解锁Java开发新姿势:飞算JavaAI深度探秘 #飞算JavaAl炫技赛 #Java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