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质体转染、物理转染(电穿孔)与病毒转染:原理及操作步骤详解
转染技术是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其通过将外源核酸(DNA、RNA 等)导入细胞内,实现基因表达调控、功能研究或细胞模型构建。本文将详细解析三种常用转染技术 —— 化学转染(以脂质体法为例)、物理转染(以电穿孔为例)及病毒转染(以慢病毒载体为例)的核心原理与实操步骤,为实验人员提供参考。
一、化学转染:脂质体法原理与操作步骤
脂质体转染是目前实验室最常用的化学转染方法之一,其核心优势在于操作简便、适用性广,对多数贴壁细胞和部分悬浮细胞均有较好效果。
1. 核心原理
脂质体转染的关键载体为阳离子脂质体,其结构中含带正电的头部基团,可与带负电的外源核酸(如质粒 DNA)通过静电相互作用自发形成核酸 - 脂质体复合物。由于细胞膜表面通常带负电,复合物可通过电荷吸引吸附于细胞膜表面,随后通过细胞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释放核酸实现表达。
2. 实操步骤(以 293T 细胞 - Lip 脂质体转染试剂为例)
(1)细胞培养准备
转染前 1 天(20-24 小时),将对数生长期的 293T 细胞以约 0.4×10⁶个 / 孔的密度接种至六孔板,确保转染时细胞汇合度达到 70%-90%(汇合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转染效率)。
(2)转染前培养基更换
转染操作前,弃去原培养基,更换为 2mL 新鲜无血清 / 低血清培养基(部分试剂支持含血清培养基,需参考试剂说明书)。
(3)核酸与脂质体溶液制备
- DNA 溶液制备:在无菌离心管中,将 4μg 质粒 DNA 加入 250μL DMEM 培养基(或 1640、MEM、F12 等基础培养基,无需添加抗生素、谷氨酰胺),用移液器轻轻吹打混匀。
注:质粒用量可根据细胞类型调整(0.1μg-4μg),需避免剧烈涡旋导致 DNA 降解。 - 脂质体溶液制备:另取一无菌离心管,加入 6μL Lip 脂质体转染试剂至 250μL DMEM 培养基中,轻轻混匀后室温孵育 5 分钟(脂质体用量通常为质粒体积的 1-2 倍,即质粒:脂质体 = 1:1-1:2,需根据细胞类型优化)。
(4)复合物形成
将 DNA 溶液与脂质体溶液缓慢混合,轻轻吹打 3-5 次(勿涡旋或离心),室温孵育 20 分钟,此时溶液中可能出现轻微絮状沉淀,为正常现象,不影响转染效果。
(5)复合物加入与培养
将 500μL 核酸 - 脂质体复合物缓慢滴加至六孔板的细胞孔中,轻轻摇晃培养板呈 “8” 字形混匀。
- 贴壁细胞:直接放回 37℃培养箱继续培养;
- 悬浮 / 半悬浮细胞:加复合物后密封培养板,以 200g 低速平角离心 1.5 小时,再放回培养箱培养 6 小时后更换培养基。
(6)培养基更换与后续观察
转染后 6-12 小时,弃去含复合物的培养基,更换为完全培养基(含血清和抗生素)继续培养。
- 瞬时表达检测:转染后 24-40 小时可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 GFP 等报告基因表达,评估转染效率;
- 稳定细胞株构建:转染 24 小时后加入筛选药物(如 G418、嘌呤霉素),持续筛选 2-4 周获得稳定株。
二、物理转染:电穿孔原理与关键操作
物理转染技术中,电穿孔因适用性广(可用于细菌、酵母、动物细胞等)、无载体限制而被广泛应用,但其对细胞活力影响较大,需严格优化参数。
1. 核心原理
电穿孔通过向细胞悬液施加短时间的高压电脉冲,使细胞膜脂质双层结构发生瞬时重排,形成纳米级小孔。外源核酸可通过这些小孔进入细胞,随后细胞膜自我修复,维持细胞存活。该过程的核心是通过电脉冲 “物理突破” 细胞膜屏障,实现核酸导入。
2. 关键影响因素
电穿孔效率和细胞存活率受多种参数影响,实验中需重点优化:
- 电场强度(kV/cm):过高导致细胞死亡,过低则转染效率低;
- 脉冲时间与次数:通常为毫秒级单次或多次脉冲,需根据细胞类型调整;
- 转染介质:需低离子强度缓冲液(避免电脉冲时产生过多热量);
- 核酸浓度与构象:线性 DNA 与超螺旋 DNA 转染效率存在差异。
3. 基本操作流程
(1)细胞与核酸准备
收集对数生长期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或电穿孔专用缓冲液洗涤 2 次,调整细胞浓度至 1×10⁶-1×10⁷个 /mL;将外源核酸(DNA/RNA)稀释至合适浓度(通常 1-5μg / 反应),与细胞悬液混合。
(2)电穿孔仪设置
根据细胞类型预设参数(可参考仪器说明书或文献的推荐值,如 HEK293 细胞常用 200-300V 电压、500μF 电容),准备电穿孔杯(常用 0.2cm 或 0.4cm 间隙)。
(3)电穿孔操作
将细胞 - 核酸混合液加入电穿孔杯,避免气泡;将电穿孔杯放入仪器槽中,触发电脉冲;脉冲结束后,静置 1-2 分钟,将细胞悬液转移至含完全培养基的培养板中培养。
(4)后续优化
转染后 24-48 小时检测转染效率,根据结果调整电场强度、脉冲时间等参数,平衡效率与细胞存活率。
三、病毒转染:慢病毒载体转染原理与步骤
病毒转染凭借高转染效率、可稳定整合外源基因等优势,在难转染细胞(如干细胞、原代细胞)中应用广泛,其中慢病毒载体因安全性较高、宿主范围广而成为主流选择。
1. 核心原理
慢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科,其基因组为 RNA。转染过程中,慢病毒通过表面包膜蛋白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后释放 RNA,经逆转录形成 cDNA,随后整合至宿主细胞染色体中,实现外源基因的长期稳定表达。慢病毒可感染分裂期和非分裂期细胞,且免疫原性低,对细胞毒性小。
2. 实操步骤(以慢病毒转染贴壁细胞为例)
(1)细胞接种
转染前 18-24 小时,将贴壁细胞以 1×10⁵个 / 孔的密度接种至 24 孔板,确保转染时细胞密度达到 2×10⁵个 / 孔左右(汇合度约 50%-60%)。
(2)病毒悬液添加
转染当天,弃去原培养基,更换为含 6μg/mL polybrene(聚凝胺,可增强病毒与细胞的结合)的新鲜培养基 2mL;按 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感染复数)加入适量慢病毒悬液,轻轻混匀后置于 37℃培养箱孵育。
注:对 polybrene 敏感的细胞,孵育 4 小时后需补加 2mL 新鲜培养基稀释,降低毒性。
(3)培养基更换
孵育 24 小时后,弃去含病毒的培养基,更换为完全培养基继续培养。
(4)后续检测与筛选
- 荧光观察:若病毒携带荧光报告基因(如 GFP),转染后 48 小时可观察到荧光表达,72 小时表达量达到高峰;
- 效率检测:转染 72-96 小时可通过流式细胞术(FACS)定量检测转染效率;
- 稳定株筛选:若病毒携带抗性基因(如 Neoᵣ、Puroᵣ),转染后 3-4 天加入对应筛选药物,持续筛选 1-2 周获得稳定细胞株。
总结
三种转染技术各有优势与适用场景:脂质体转染操作简便,适合常规细胞的瞬时转染;电穿孔无载体限制,适合多种细胞类型但需优化参数;慢病毒转染效率高,适合难转染细胞及稳定株构建。实验中需根据细胞类型、实验目的及成本选择合适方法,并通过优化关键参数(如试剂比例、电脉冲强度、MOI 值)提升转染效果。
实验操作中需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注重细节控制(如细胞状态、试剂孵育时间),以确保实验稳定性与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