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历史人物】【范仲淹】简历与生平

目录

一、范仲淹个人简历

二、个人主要经历

三、个人成就及影响

1、散文

2、诗歌

3、词

4、书法

四、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一、范仲淹个人简历

基本信息‌

姓名:范仲淹,字希文

性别:男

年龄:989年9月17日-1052年6月19日(比王安石大32岁,二人有交往)

家庭住址:出生于徐州,籍贯苏州吴县(今属江苏苏州)

学历:进士及第

官位: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

信仰: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民族: 汉

爱好: ——

特长:庆历新政,戍边御敌,执教兴学

文学主张:——

主要成就: 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其文学成就也较为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成名:生前才学名气很大

主要作品:《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职业规划:一愿为宰相,二愿为良医。范仲淹说:​“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注: 后来通过新政精简官僚机构、处理贪官污吏

人物关系:

父亲:范墉。原为吴越官员,后跟随吴越王钱俶归入北宋。入宋12年,历任成德(今河北正定)军、武信(今四川遂宁)军、武宁(今江苏徐州)军节度掌书记之职。范墉为官清廉,家无积蓄。

母亲:谢夫人。先嫁范墉。在范仲淹两岁时,范墉病逝,谢夫人贫穷无依,改嫁长山朱氏

继父:朱文翰。曾知澧州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终任淄州长山县令,其身份地位与范仲淹生父约略相当。朱文翰对范仲淹既有养育之恩,又有教导之德,以至范仲淹仕途显达后念念不忘朱氏恩德。(注:)

祖父:范赞时。五代吴越诗人。吴越中吴节度判官范梦龄之子。九岁举神童。仕吴越官至秘书监。先祖:唐朝宰相范履冰,世居邠州

注:自称是武则天时宰相范履冰的后裔。见范仲淹自作《续家谱序》。序言写于去世前1年。范仲淹挚友富弼作《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也提到。

夫人:

李氏‌。原配夫人,出身名门,为参知政事李昌龄的侄女。她与范仲淹青梅竹马,婚后感情深厚,但体弱早逝,未留下子嗣。‌‌

张氏。原为范家仆妇,因李氏去世后家事无人打理,被扶正为继室。她性格温良,将家务管理得井井有条,并为范仲淹生下二子。后因病去世。‌‌

甄金莲(郑金莲)。范仲淹50岁时纳为妾室(因宋代律法限制青楼女子为主母,称“如夫人”)。她原为饶州青楼才女,15岁被赎身,虽出身风尘但保持清白之身,婚后与范仲淹恩爱15年,育有一子,并善待张氏所生子女。‌‌

儿子:

注: 范仲淹的儿子也很有政治成就,或为宰相,或出任高官

二、个人主要经历

✅ 2岁,父亲范墉因病卒于任所,母亲谢夫人贫困无依,只得抱着两岁的范仲淹,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

注:青少年时期的范仲淹入长白山澧泉寺苦读。范仲淹在长白山的生活非常艰难,宋人笔记中多处记载了范仲淹“划粥断齑”的故事。

注:(1008)​,20岁的范仲淹来到关中,结识了当地名士王镐,当时还有道士周德宝、屈元应二人一起过往相从。周德宝擅长篆书,屈元应精通《易经》​。 回到长白山后,范仲淹因喜欢音乐而一度追随音乐家崔遵度学琴。

✅ 1011年,23岁,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

        应天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北宋四大书院,人才荟萃,历年科第中举率很高。

        就在这一段时期,范仲淹曾随同众人前去拜见朝廷大臣姜遵。姜遵对其他人都不太在意,惟独留下范仲淹一人,将他请到内堂,特别设酒宴款待,叙谈很久。姜遵对自己夫人说:​“朱学究年虽少,奇士也。他日不唯为显官,当立盛名于世。​”​(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

注: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真宗到应天府朝拜圣祖殿,应天书院的学生也都跟随满城百姓跑去看热闹,希望能见到皇帝一面,只有范仲淹依然留在学舍读书。有人问范仲淹,为什么不跑去看皇帝,范仲淹回到说:​“皇帝总是要见到的,将来见也不晚。​”范仲淹刻苦读书时,对自己的将来充满自信。

求学成果: 范仲淹已博通儒家经典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

注:范仲淹曾外出游历和求学,结交名士,学习音乐,朱家应该是尽量从经济上对范仲淹的早年学习教育提供支持。继父官低俸禄不多,可见继父对范仲淹不错。

注: 范仲淹的立志——《文正公愿为良医》的作者是南宋官员吴曾,文章记述了范文正公即范仲淹入仕前的一段故事,表达了他“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抱负。

        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占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1)。’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 1015年,27岁,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一介“寒儒”成为进士。接母亲供养。

✅ 1017年,29岁,范仲淹因治狱廉平、刚正不阿,升为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后他便归宗复姓,恢复范仲淹之名。 

✅ 1021~1025年,33岁~38岁,范仲淹负责监督淮盐贮运及转销、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面负责修堰工程。期间母亲谢氏病逝,范仲淹辞官守丧

注:范仲淹入仕十年,都是在京城以外任职,官职低微,这就限制了范仲淹的政治视野

✅ 执教兴学

1027年,40岁,范仲淹为母守丧,居应天府宁陵县。知应天府晏殊听闻范仲淹的才名,就邀请他到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每当谈论天下大事,辄奋不顾身、慷慨陈词。

        应天府书院学生朱从道,好学上进,范仲淹特作文《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借阐明“从道”涵义,宣讲自己的教育宗旨,旨在培养具有远大志向、高道德水准、对社会有贡献的有用人才。范仲淹对“道”的理解是:

​“臣则由乎忠,子则由乎孝,行己由乎礼,制事由乎义,保民由乎信,待物由乎仁。​”范仲淹追问说:​“子将从之乎?​”如果能够追随此“道”​,​“然后可以言国,可以言家,可以言民,可以言物,岂不大哉”​?这显然不是仅仅在教育、鼓励朱从道一个人,而是对应天府书院所有学生的勉励。

注:晏殊、范仲淹这次的结交,订立了两人终生的友谊,范仲淹此后一直对晏殊执门生礼。

        丁忧期间,相对闲暇,范仲淹有了比较充裕的时间整理自己的从政经验和政治变革思想。 41岁,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安抚将帅。宰相王曾

注:庆历新政”的大致构思在这里已经形成。范仲淹把官僚队伍的变革放在首位讨论,核心问题得以明确,从而确立了范仲淹变革思想体系,​“庆历新政”就是围绕着这一核心展开。范仲淹这时比较切实具体的变革措施,在后来他主持西北前线军政大局时许多得以贯彻落实。在抵御西夏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注:范仲淹这次上书传播甚广,也获得了相当的政治声誉。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说:​“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   

注:范仲淹在基层工作的政绩声望,两度上书朝廷所显示出来的眼光胸襟,当时的宰相王曾就非常看好范仲淹。  

晏殊都举荐范仲淹,宋仁宗召范仲淹入京,任其为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

注: 由地方——>中央

✅ 被贬

✔️(被贬) 范仲淹42岁,仁宗十九岁,刘太后依然主持朝政。范仲淹上书刘太后,请求还政仁宗。后42岁范仲淹请求离京为官,被任为河中府通判;次年,调任陈州通判。期间不改忧国忧民本色,在此期间,他也多次上疏议政。范仲淹的这些上疏虽未被朝廷采纳,但其一片忠心打动了仁宗

注:范仲淹上书请求还政给仁宗, 仁宗肯定满意范仲淹。

✔️(入京)45岁,刘太后驾崩,仁宗亲政,召范仲淹入京,拜为右司谏。后天下大旱,蝗灾蔓延,江淮和京东一带灾情尤其严重。范仲淹应诏赈灾,开仓济民,并将灾民充饥的野草带回朝廷,以警示六宫贵戚戒除骄奢之风。

✔️(被贬) 同年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力主废后,范仲淹认为废后不合适也向皇帝进言。范仲淹等与之当庭辩论,吕夷简理屈词穷,无以为对。但最终外放范仲淹知睦州,其他支持范仲淹大臣也无一幸免。

        仁宗处罚范仲淹的方式,非常宽松,贬谪相当于外放。范仲淹前往任职的地方,是风景秀美且富庶的鱼米之乡,而非瘴烟蛮气萦绕的穷山恶水。范仲淹到达睦州后所上的《睦州谢上表》中也感谢仁宗“赎以严诛,授以优寄”的宽仁做法,自己到达贬所后可以“静临水木之华”​,修身养性。

注:范仲淹一生中最优秀的诗文有相当一部分创作于睦州时期,而范仲淹在睦州任职只有数月,其文学创作激情令人拍案称赏。

        此次贬谪依然给范仲淹内心带来较大的冲击。这次京城任职,范仲淹甚得仁宗信任,自以为大有可为,所言之事又完全出于维护皇帝的立场,却意外地被迅速贬谪。范仲淹作《和葛闳寺丞接花歌》,这首七言歌行从形式上成功地模仿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写自己贬官睦州、逢帝苑旧日花吏所引发的贬谪感慨。

范仲淹诗集中压卷之作《江上渔者》当作于这一阶段。诗云: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 46岁,范仲淹调知苏州。赴任苏州,是当地出现严重水灾、朝廷调其应急的结果。期间业绩

  •     苏州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

注:关心国计民生的奏议上书不少。在任何岗位上,范仲淹都勇于做事、敢于负责,且具备相应的才能。

  •   兴建郡学.范仲淹这次在苏州任上的另一功绩是兴建地方学校。范仲淹邀请著名学者胡瑗为苏州府学教授,为当地培养出一批人才。

注:范仲淹在苏州有咏写当地景物的组诗《苏州十咏》​,《君子树》

注:范仲淹这时不仅以能吏干臣闻名,在文坛上也已经相当有名望。诗僧定慧大师特地携数位大臣的推荐信来拜访范仲淹,请求为其交游诗作序,范仲淹有《朝贤送定慧大师诗序》​。

✔️ 47岁,因治水有功,范仲淹被调回京师,判国子监,很快又转升为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开封府“肃然称治”

✅ 党争,上百官图

✔️ 1036年,48岁,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培植党羽,任用亲信,向仁宗进献《百官图》,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批评,劝说仁宗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诬蔑范仲淹“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最终范仲淹遂被罢黜,改知饶州。范仲淹被贬出京,竟无人敢送别,只有龙图阁直学士李紘、集贤校理王质出郊饯行

✔️ 1037年,49岁,吕夷简罢相,士大夫们接连不断地替范仲淹辩白,双方互相辩驳,朋党争论四起。仁宗诏宰相张士逊问计,下诏禁止互结朋党。

注:近岁风俗薄恶,专以朋党污善良。​宋仁宗十分忌讳、或者说真的有朋党。

因范仲淹多次因谏被贬谪,梅尧臣作《灵乌赋》力劝范仲淹少说话、少管闲事、自己逍遥就行。范仲淹回作《灵乌赋》,强调自己“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尽显为民请命的凛然大节。

✅ 戍边西北

✔️ 1038年,50岁,原称臣于宋的西北党项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1039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宋境,于三川口之战大败宋军,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1040年,52岁,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 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一同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

范仲淹业绩:

        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例如,范仲淹遣将军任福破白豹城、派狄青等攻取西界芦子平。

        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逐渐培养出狄青、种世衡、郭逵等有才干的将领,其他如张亢、王信、范恪、周美等,也是范仲淹所拔擢的。

注: 宋朝重文轻武,武将不受待见。

✔️1041年,53岁,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 后仁宗批准夏竦的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后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 后 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李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

注: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注: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

注:范仲淹为将帅,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李元昊向北宋称臣为止。

注: 北宋与西夏和解,签了条约居然北宋要给西夏纳贡。这个条件就是祸根,北宋都苟安如此,况且以后的南宋呢?

✅ 庆历新政

✔️1043年,55岁,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最终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人称“四谏”)。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

✔️ 仁宗多次召见范仲淹、富弼等人,征询天下大事。范仲淹退朝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仁宗“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推恩信、重命令”十件事。 仁宗采纳,诏书统一颁布,以示天下,只有府兵法,因辅臣反对而作罢。

✔️1044年,56岁,范仲淹又上疏仁宗四策:“一曰和,二曰守,三曰战,四曰备。”请朝廷力行七事:“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遣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新政实施后,希图侥幸的人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的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是“朋党”的议论再度兴起。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任命为陕西、河东宣抚使。

✔️1045年,57岁,反对声愈加激烈,范仲淹请求出知邠州,仁宗准奏,遂罢免其参知政事之职。随着范仲淹、富弼等大臣的离京,历时仅一年有余的新政也逐渐被废止,改革以失败告终。

✅ 晚年

✔️1046年,58岁,范仲淹抵达任所邓州,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营造百花洲,并设立花洲书院,闲暇之余到书院讲学,邓州文运大振。

✔️1048年,60岁,仁宗下诏调范仲淹知荆南府,邓州人民殷切挽留,范仲淹也喜欢邓州,就奏请朝廷,得以留任。 范仲淹在邓州共计三年,百姓安居乐业,其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及许多诗文均写于此地。

注:61岁时,子弟以范仲淹有隐退之意,商议购置田产以供其安享晚年,范仲淹严词拒绝。 [126-127]十月,范仲淹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兄范仲温找贤人经营,成立范氏义庄,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并资助婚丧嫁娶等用度。

晚年又设义田、建义学,对族中子弟实行免费教育,激劝“读书之美” ,范氏义学在教化族众、安定社会、优化风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启了中国古代基础教育阶段免费教育的新风尚。

注: 皇祐二年(1050年)秋,范仲淹62岁,在杭州会见了前来拜访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在鄞县为知县,到临川省亲后返回鄞县途中,专门绕道杭州,去拜见范仲淹。这是二人仅有的一次见面(一说二人在此之前就已认识,不止一次见面)。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有《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谢范资政启》三文有相关记载。

✔️1051年,63岁,范仲淹升为户部侍郎,调往知青州。后因冬寒病重,求至颍州

✔️1052年,64岁,仁宗调范仲淹知颍州。范仲淹扶疾上任,于五月二十日在徐州病逝。

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仁宗便经常派人送药慰问。到范仲淹病逝后,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又遣使慰问其家人。仁宗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

三、个人成就及影响

注:文武双全,不但能够下笔千言,而且是知兵善战。类似王阳明

1、散文

散文创作上,范仲淹作品以政疏和书信居多,陈述时政,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例子,苏轼曾评价《上政事书》“天下传诵”。《灵乌赋》一文,“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中国古代哲人争自由的重要文献;名篇《岳阳楼记》,借作记之机,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诗歌

        范仲淹的“与时消息”则继承了刘勰的“为情而文”观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把政治教化和为情造文有机结合起来,范仲淹批判宋初诗坛的盲目模仿之风和无病呻吟之态,主张诗歌创作要忠于生活现实,符合时事。

        范仲淹诗歌存世305首,内容非常广泛,或言志感怀,抒写伟大的政治抱负;或关注民生,成为宋初诗歌由唐音向宋调转变的重要一环。

3、词

范仲淹词作存世共五首。但首首脍炙人口。

《渔家傲·秋思》一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了作者反对入侵、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

范仲淹的艳情之作,如《苏幕遮·怀旧》《御街行·秋日怀旧》,总是写出一种宏大的时空背景,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小园香径”“庭院深深”的狭深环境迥然不同。

4、书法

范仲淹善书。黄庭坚《山谷题跋》中云:“范文正公书落笔痛快沉著,极近晋宋人书。”又云:“范文正公书《伯夷颂》极得前人笔意,盖正书易俗,而小楷难于清劲有精神”。朱长文《续书断》谓范仲淹晚年学王羲之《乐毅论》,亦一代之墨宝也。

四、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面临的问题:北宋中期以后,冗官、冗兵问题突出,国家财政困难,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贫困。同时,北宋朝廷无法维护社会安定和抵抗外侵。

目的与手段都不同

  • 范仲淹主持的变法,通常被称为“庆历新政”,发生在北宋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这是一次以精简官僚机构、处理贪官污吏为中心内容的改革,历时一年零四个月,以整顿吏治为基础,提出十大改革措施

注:范仲淹新政时,王安石在干什么? 在庆历新政期间(1043年),王安石可能正在地方任职或者处于仕途的早期阶段,尚未崭露头角。当时的主要问题就是:官太多了,兵太多了,财政支出太多了,在与外敌(辽、西夏)的数次战争中,北宋也是屡战屡败,可谓内忧外患不得不改革了。宋仁宗就把当时正在外面做官的范仲淹召回京中,开始“新政”。 范仲淹和富弼两人随即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第二年(1044年),就有很多人毁谤新政,攻击范仲淹。范仲淹被贬后,朋友滕子京邀请写了《岳阳楼记》。支持范仲淹的欧阳修也被贬,写了《醉翁亭记》。这一年欧阳修也才39岁,但是却自称“醉翁”。

注: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54岁,欧阳修36岁,王安石22岁,苏轼6岁。也就是新政失败 范仲淹被贬5-6年后,王安石30岁正值盛年,写了《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庆历三年,范仲淹提出《十事疏》,启动“庆历新政”。一年后,王安石进士及第。 王安石进士及第时,范仲淹的声望如日中天。 庆历八年,王安石任瑾县县令时,特地跑去杭州,登门拜访范仲淹,并写了《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和《谢范资政启》等文章,表达了对范仲淹的瞻慕之情和赞扬之意。 范仲淹也很欣赏年轻有为的王安石,多次在士人中赞赏他。范仲淹在知青州时,还特向朝廷推荐过王安石。

  • 王安石主持的变法,旨在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社会改革运动,目的与手段更加全面。历时十七年,以开源理财为核心,实施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改革。王安石认为北宋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不会理财,与范仲淹的认识不同。

注:王安石变法时,范仲淹已经去世16年。

http://www.dtcms.com/a/317493.html

相关文章:

  • 应急响应知识总结
  • 主流linux版本分类与说明
  • mysql死锁的常用解决办法
  • 【Linux系统】进程间通信:命名管道
  • Java SPI 机制初探|得物技术
  • linux下的串口通信原理及编程实例
  • 二、Envoy静态配置
  • 时序预测(论文解读)-金融领域的滞后性
  • 客流特征识别准确率提升 29%:陌讯多模态融合算法在零售场景的实战解析
  • 【渲染流水线】[应用阶段]-[遮挡剔除]以UnityURP为例
  • NY112NY117美光固态闪存NY119NY123
  • 【Linux】重生之从零开始学习运维之主从MGR高可用
  • 在docker容器里面使用docker
  • 生成模型实战 | Transformer详解与实现
  • SQL的条件查询
  • 【Mysql】重生之从零开始学习运维之proxysql读写分离
  • docker相关操作记录
  • DSP2837X CLA开发实战教程
  • 解决Node.js v12在Apple Silicon(M1/M2)上的安装问题
  • 微软开发的Unix系统——Xenix测评
  • 运维新纪元:告别Excel手工规划,实现“零误差”决策
  • 无人机航拍数据集|第5期 无人机高压输电线铁塔鸟巢目标检测YOLO数据集601张yolov11/yolov8/yolov5可训练
  • Oracle开窗函数分类与统计应用
  • miniExcel一个对象加一个对象列表导出
  • 《Vue 3与Element Plus构建多语后台的深层架构》
  • 第一章-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 软考信息安全工程师11月备考
  • ZeroNews三步部署,安全远程访问教育内网
  • [激光原理与应用-165]:光机械件 - 影响系统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和敏感因素
  • 如何给小语种视频生成字幕?我的实测方法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