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数据结构总纲以及单向链表详解:

以下是基于笔记更详细的知识梳理,从概念到细节逐层拆解,帮你吃透数据结构核心要点:

数据结构部分的重点内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数据结构基础框架

(一)逻辑结构(关注元素间“逻辑关系”)

笔记里提到“集合、线性、树形、图形结构”,具体含义:

  • 集合结构:元素间仅“同属一个集合”的关系,无明确关联规则(如存一批用户 ID,相互独立 )。

  • 线性结构:元素像排队,一对一顺序关联(如数组、链表,每个元素(除首尾)有唯一前驱和后继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树形结构:元素是“一对多”层级关系(如公司组织架构,总经理→部门经理→员工 ),典型如二叉树(每个节点最多俩子节点 )。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图形结构:元素“多对多”关联(如社交网络好友关系,A 可连 B、C,B 也能连 C、D ),强调复杂网状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物理结构(关注“内存怎么存” )

笔记里的顺序、链式、索引、散列,是数据在内存的存储方式,直接影响增删查改效率

  • 顺序结构(如数组)

    • 存储特点:占一整块连续内存,像火车车厢连成片。比如 int arr[5],5 个 int 依次存在内存,地址连续。
    • 访问效率:因内存连续,用下标访问(如 arr[2] ),CPU 直接算偏移量,时间复杂度 O(1)O(1)O(1)(秒查 )。
    • 增删痛点:插入/删除元素,后续元素得“搬家”。比如数组 [1,2,3,4] 要在第 2 位插 5,就得把 2、3、4 后移,数据量大时超耗时,复杂度 O(n)O(n)O(n)
    • 内存碎片隐患:若提前分配大内存(比如预开 100 长度数组,实际只用 20 ),剩下 80 可能因“不连续”被浪费(内部碎片 )。
  • 链式结构(如链表)

    • 存储特点:元素(节点)分散在内存,靠指针“牵线”。每个节点存数据 + 指向下一节点的指针(单向链表 ),双向链表还多一个指向前驱的指针。
    • 增删优势:插入/删除只需改指针。比如单向链表删节点 B,只要让 A 的指针跳过 BC;插入同理,改前后指针就行,复杂度 O(1)O(1)O(1)(定位到位置后秒改 )。
    • 查找劣势:因内存不连续,找元素得从头遍历。比如找第 10 个节点,必须从表头开始,一个个指针跳,复杂度 O(n)O(n)O(n)(数据多了超慢 )。
    • 内存利用灵活:不用预分配连续大内存,元素按需“零散”分配,能减少内部碎片,但动态分配多了可能产生外部碎片(小内存块难利用 )。
  • 索引结构(笔记里“索引表”相关)

    • 核心逻辑:额外建“索引表”,存数据关键字 + 对应存储位置(地址 )。比如查字典,索引表像“目录”,找 “数据结构” 词条,先查目录找页码,再翻对应页。
    • 适用场景:数据量大、查询频繁时,用索引加速。比如数据库查用户,用 “手机号” 做索引,不用遍历全表,直接定位存储位置,查得快。
    • 代价:维护索引表占额外内存,且增删数据时,索引表也得跟着更新,耗性能。
  • 散列结构(哈希表)

    • 核心逻辑:用 哈希函数,把数据关键字(如用户 ID )映射成内存地址。比如哈希函数 f(key)=key%10key=123 就存在地址 123%10=3 位置。
    • 查询优势:理想情况,直接算地址访问,复杂度 O(1)O(1)O(1)(和数组下标访问一样快 )。
    • 哈希冲突问题:不同关键字可能算出相同地址(比如 1222%10=2 ),得用链表法、开放寻址法解决,处理冲突会增加复杂度。

二、链表(笔记重点,掰开揉碎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链表的“家族成员”

笔记里提到单向、双向、内核链表、循环链表,逐个说:

  • 单向链表

    • 结构:节点 = 数据域(存值,如 int data ) + 指针域(存下一节点地址,如 struct node *pnext )。表头是 *phead,表尾节点 pnext=NULL(标志结束 )。
    • 操作限制:只能从表头往后遍历,想找前一个节点?没指针,得从头再来,所以反向操作超麻烦(比如删节点,得先找它前驱,单向链表只能遍历 )。
  • 双向链表

    • 结构升级:节点多一个指针域(struct node *pprev ),指向前一节点。这样,往前、往后遍历都能实现。
    • 实用场景:频繁需要“前后跳转”的场景。比如浏览器历史记录,回退(往前找 )、前进(往后找 ),双向链表更顺手。
  • 循环链表

    • 变种玩法:表尾节点的 pnext 不指向 NULL,而是指向表头,形成环。比如单向循环链表,从任意节点出发,能遍历全表;双向循环链表同理,前后指针都能绕环。
    • 典型应用:操作系统“时间片轮转”调度,多个进程用循环链表管理,轮流执行,到表尾自动回到表头。
  • 内核链表(进阶,理解设计思想)

    • 设计巧妙:不把数据直接放节点,而是让节点“嵌入”数据结构里。比如 Linux 内核链表,用 struct list_head 做通用节点,其他结构体(如进程控制块 task_struct )包含这个节点,实现“用一套链表代码管理所有数据”,高度解耦、复用性强。
(二)链表的“对象封装”(笔记里 struct link 相关 )
  • 为啥封装:直接操作节点太零散,封装成“链表对象”,方便管理。
  • struct link 里的“小心思”
    • struct node *phead:表头指针,找链表入口。
    • int clen:存节点个数,想知道链表多长,直接读 clen,不用遍历统计。
    • 操作函数配套:创建链表(init_link() )、插入节点(insert_node() )、删除节点(delete_node() )、销毁链表(destroy_link() )等,把链表当“对象”用,逻辑更清晰。

三、内存碎片(笔记里“内/外碎片” )

(一)内部碎片
  • 咋产生的:用顺序结构(如数组)或某些“规则数据类型”时,预分配的内存没被完全利用。比如 C 语言 struct 按内存对齐分配,可能多占几个字节;数组开 100 长度,只用 50,剩下 50 因“属于数组”不能被其他数据用,成了内部碎片。
(二)外部碎片
  • 核心问题:动态分配内存(如链表频繁 malloc ),释放后,小内存块“零散分布”,无法合并成大内存块。比如多次 malloc 小节点,释放后内存里有很多小空闲块,新数据要大内存时,这些小块没法用,成了外部碎片。

四、数据结构“常用操作基石”

(一)指针
  • 关键作用:链式结构的“命脉”,链表靠指针串节点;动态内存分配(malloc )返回的也是指针,管理堆内存离不开它。
(二)结构体(struct
  • 定制化容器:把不同类型数据“打包”。比如链表节点 struct node,把 int data(数据 )和 struct node *pnext(指针 )放一起,让数据 + 关联关系“一体化”。
(三)动态内存分配(malloc/free 等 )
  • 灵活双刃剑:链表节点按需 malloc,用多少开多少;但频繁分配/释放,容易内存泄漏(忘 free )、产生外部碎片,得小心管理。

五、总结(知识串联,更清晰 )

数据结构的核心是**“用啥结构存数据 + 咋高效操作数据”**:

  • 存数据前,选逻辑结构(比如一对一关系用线性结构,多对多用图形结构 )。
  • 存的时候,选物理结构(数组存连续内存,链表存零散内存,索引/散列加速查询 )。
  • 操作数据时,链表靠指针玩“增删自由”,数组靠下标玩“访问速度”,各有优劣。

笔记里的链表、内存碎片、动态分配,都是围绕“怎么高效存、改、查数据”展开,理解这些,学队列、栈、树、图时,逻辑会更顺(比如队列基于数组/链表实现,本质是线性结构的“特殊规则操作” )。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课上代码:

需要做到多练习,自己理解完单向链表之后多敲代码熟练运用:

封装函数部分:

#include<stdlib.h>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link.h"
LINK_T *creat_link()
{LINK_T *plink=malloc(sizeof(LINK_T));if(plink==NULL){printf("malloc plink error");return NULL;}plink->phead=NULL;plink->clen=0;return plink;
}//头插入:
int insert_node(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NODE_T *pnode=malloc(sizeof(NODE_T));if(pnode==NULL){printf("malloc pnode error");return -1;}pnode->data=data;pnode->pnext=plink->phead;plink->phead=pnode;plink->clen++;return 0;
}
//遍历:
void link_for_each(LINK_T *plink)
{NODE_T *p=plink->phead;while(p!=NULL){printf("%d ", p->data );p=p->pnext;}printf("\n");
}
//遍历查找结点数据:
NODE_T *find_link(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NODE_T *p=plink->phead;while(p!=NULL){if(p->data==data){printf("found!");return p;}p=p->pnext;}return NULL;
}
//修改结点数据:
int change_link(LINK_T *plink,node_type olddata,node_type newdata)
{NODE_T *p=find_link(plink,olddata);if(p==NULL){printf("nofound!");return -1;}p->data=newdata;return 0;
}//头删:
void delet_firstNode(LINK_T *plink)
{NODE_T *p=plink->phead;plink->phead=p->pnext;free(p);p=NULL;plink->clen--;
}
//指定数据对应的结点进行删除:
int delet_specified_node(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NODE_T *p=find_link(plink,data);if(p==NULL){printf("nofound!");return -1;}NODE_T *p_prehand=plink->phead;if(p_prehand==NULL){printf("无结点,无法继续删除结点");return -1;}while(p_prehand!=NULL){if(p_prehand->pnext==p){p_prehand->pnext=p->pnext;break;}p_prehand=p_prehand->pnext;}free(p);p=NULL;plink->clen--;return 0;
}
//封装函数实现单向链表的尾插:
NODE_T *findTheLastNode(LINK_T *plink)
{NODE_T *p=plink->phead;if(p==NULL){return NULL;}while(p->pnext!=NULL){p=p->pnext;}return p;
}
int insertOneNodeAtTheEndOfTheLinkedList(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NODE_T *pnode=malloc(sizeof(NODE_T));if(pnode==NULL){printf("malloc error!");return -1;}NODE_T *plastnode=findTheLastNode(plink);if(plastnode==NULL){plink->phead=pnode;plink->clen++;pnode->data=data;pnode->pnext=NULL;}else{plastnode->pnext=pnode;pnode->pnext=NULL;pnode->data=data;plink->clen++;}return 0;
}
//封装函数实现单向链表的尾删,注意只有一个结点的情况!
int delet_lastnode(LINK_T *plink)
{NODE_T *p=plink->phead;if(p==NULL){printf("无结点可删除,程序终止!");return -1;}else{if(p->pnext==NULL){free(p);plink->phead=NULL;plink->clen--;return 0;}else{while(p->pnext->pnext!=NULL){p=p->pnext;}free(p->pnext);p->pnext=NULL;plink->clen--;}}return 0;
}
int deletAllNode(LINK_T *plink)
{NODE_T *p=plink->phead;if(p==NULL){printf("无结点可删除");return -1;}while(plink->phead!=NULL){while(p!=NULL){p=p->pnext;}delet_lastnode(plink);}
}

头文件部分:

#ifndef _LINK_H_
#define _LINK_H_
typedef int node_type;
typedef struct node
{node_type data;struct node *pnext;
}NODE_T;
typedef struct link
{NODE_T *phead;int clen;
}LINK_T;extern LINK_T *creat_link();
extern int insert_node(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extern void link_for_each(LINK_T *plink);
extern NODE_T *find_link(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extern int change_link(LINK_T *plink,node_type olddata,node_type newdata);
extern void delet_firstNode(LINK_T *plink);
extern int delet_specified_node(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extern NODE_T *findTheLastNode(LINK_T *plink);
extern int insertOneNodeAtTheEndOfTheLinkedList(LINK_T *plink,node_type data);
extern int delet_lastnode(LINK_T *plink);
extern int deletAllNode(LINK_T *plink);
#endif

主函数本部分:

#include<stdio.h>
#include"link.h"
#include<stdlib.h>
int main(void)
{link_t *plink=creat_Link();if(plink==NULL){return -1;}insert_link_head(plink,1);insert_link_head(plink,2);insert_link_head(plink,3);insert_link_head(plink,4);insert_link_head(plink,5);link_for_each(plink);
//	Node_t *pfind=find_link(plink,2);
//	if(pfind==NULL)
//	{
//		printf("nofind");
//	}
//	else
//	{
//		printf("found,value=%d\n",pfind->data);
//	}
//	change_link(plink,2,3);
//	link_for_each(plink);deletFirstNode(plink);return 0;
}
http://www.dtcms.com/a/313360.html

相关文章:

  • 【LeetCode刷题指南】--对称二叉树,另一颗树的子树
  • [创业之路-531]:知识、技能、技术、科学之间的区别以及它们对于职业的选择的指导作用?
  • 【OpenGL】LearnOpenGL学习笔记02 - 绘制三角形、矩形
  • 13-day10生成式任务
  • 基于MBA与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特征选择方法研究(Python实现)
  • 在ANSYS Maxwell中对永磁体无线充电进行建模
  • 【大模型核心技术】Agent 理论与实战
  • 【设计模式】5.代理模式
  • Manus AI与多语言手写识别
  • 什么是“痛苦指数”(Misery Index)?
  • 如何获取网页中点击按钮跳转后的链接呢
  • 在 Cursor 中设置浅色背景和中文界面
  • 抽奖系统中 Logback 的日志配置文件说明
  • 03.一键编译安装Redis脚本
  • 【MySQL】MySQL 中的数据排序是怎么实现的?
  • 深入理解流式输出:原理、应用与大模型聊天软件中的实现
  • 跨语言模型中的翻译任务:XLM-RoBERTa在翻译任务中的应用
  • python---python中的内存分配
  • AI Agent 重塑产业发展新格局
  • 联想笔记本安装系统之后一直转圈圈的问题了?无法正常进入到系统配置界面,原来是BIOS中的VMD问题
  • Autoswagger:揭露隐藏 API 授权缺陷的开源工具
  • 使用CMake构建项目的完整指南
  • [LINUX操作系统]shell脚本之循环
  • 【Qt】QObject::startTimer: Timers cannot be started from another thread
  • 如何玩转 Kubernetes K8S
  • 【QT】概述
  • 快速搭建一个非生产k8s环境
  • Android 之 网络通信(HTTP/TCP/UDP/JSON)
  • 量子物理学的前沿意义虚无、形式混乱
  • 入门MicroPython+ESP32:ESP32链接WIFI全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