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养育框架:梁婉昕的 “非矫正式教育” 探索|创客匠人
在家庭教育领域,梁婉昕的 “非矫正式养育” 理念正带来一场静悄悄的变革。这位拥有 26 年心理研究经验的实践者,从电台主持人到教育革新者,用一套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的体系,重新定义了亲子关系的本质。
转型背后的教育追问
18 年的佛山电台少儿节目主持经历,让梁婉昕近距离观察到无数家庭的养育困境:父母的焦虑投射、孩子的天性被压抑、亲子间的对抗与疏离。“如果我成为父母,能否避开这些陷阱?” 这个追问促使她放下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踏上长达 26 年的教育探索之路。
她的转型不是对传统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带着对现实的反思:当 “矫正式” 教育用统一标准裁剪孩子的个性,当控制与要求成为亲子互动的常态,教育是否偏离了 “让人成为人” 的初心?这种对本质的叩问,成为 “非矫正式养育” 的思想源头。
顺应天性的养育哲学
“非矫正式养育” 的核心主张朴素而深刻:“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协助他成为独特的自己。” 梁婉昕常用自然现象比喻教育规律:“青松有青松的挺拔,小草有小草的柔韧,强行让小草长成青松,既是对生命的误解,也是徒劳的努力。”
这套体系的智慧来源多元而融合:
- 道家 “道法自然” 的思维,让她强调顺应孩子的成长节奏,而非人为加速;
- 佛家 “空性” 的智慧,提醒父母放下预设与执念,看见孩子本真的样子;
- 儒家 “中庸” 的平衡之道,指导亲子关系在约束与自由间找到支点;
- 阳明心学 “致良知” 的理念,倡导通过内省唤醒父母与孩子的内在力量;
- 西方心理学的工具方法,则让抽象理念落地为可操作的情绪管理、潜意识引导技巧。
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拼凑,而是形成了 “理解天性 — 接纳情绪 — 激活潜能” 的完整逻辑链,直指当下家庭教育中 “控制过剩、理解不足” 的核心问题。
教育 IP 的可持续发展逻辑
梁婉昕的实践为家庭教育领域的内容创作者提供了范本:真正有影响力的教育 IP,需要 “理念有深度、落地有工具、体系可复制”。她的团队早在形成规模前,就建立了教研中心与产品研发部,将抽象理念转化为 160 余门课程、300 多项知识版权认证,以及卡牌、冥想引导等可感知的情绪工具包。
这揭示了家庭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当市场从 “信息获取” 转向 “实效解决”,单纯的经验分享已难以立足,唯有构建 “认知系统 — 实践工具 — 支持体系” 的闭环,才能形成真正的竞争力。
在焦虑与功利仍主导多数家庭教育的当下,梁婉昕的探索像一面镜子: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培养符合标准的 “产品”,而是滋养独一无二的 “生命”。这种回归本质的思考,或许正是 “非矫正式养育” 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