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类型竹林分布数据
中国竹林分布的主要特点简介:
总体分布格局:
核心区域: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广大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北界: 大致以黄河流域为北界,但天然成片竹林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才比较普遍。人工引种或特殊小环境下(如北京紫竹院公园),竹子可以分布到更北的地方(如山东、河南南部、陕西南部等)。
西界: 受干旱气候限制,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缘以东地区。
集中连片: 形成多个大规模集中连片的竹林区域。
主要分布区域:
华东地区: 这是中国竹林面积最大、竹产业最发达的区域。
核心省份: 浙江、福建、江西三省竹林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量的近一半。
代表区域: 浙江的安吉(“中国竹乡”)、临安;福建的武夷山、三明、南平;江西的宜春、赣南等地区。毛竹是绝对优势竹种。
华中地区:
核心省份: 湖南、湖北。
特点: 竹林资源丰富,以毛竹为主,在湘西、鄂西等山区广泛分布。
西南地区:
核心省份: 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特点: 竹种多样性极高(包括毛竹、慈竹、方竹、箭竹等),既有大面积人工竹林(如四川宜宾的蜀南竹海),也有丰富的天然竹林。云南南部和西部有热带丛生竹林分布。该区域也是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依赖箭竹等)。
华南地区:
核心省份: 广东、广西、海南、台湾。
特点: 以热带、南亚热带丛生竹为主(如青皮竹、粉单竹、麻竹、龙竹等),也有部分散生竹(如毛竹)。竹林生长快,生物量大。
其他区域:
安徽南部(皖南): 黄山、宣城等地有较大面积的毛竹林。
江苏南部: 苏南丘陵地区有竹林分布。
陕西南部(秦巴山区): 汉中、安康等地有竹林分布,是竹林分布的北缘地带之一。
河南南部: 信阳等地有少量分布。
分布特点:
垂直分布: 从低海拔的平原、丘陵到中高海拔的山地都有分布。大部分经济竹种(如毛竹)主要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下的丘陵和低山。在高海拔地区(如云贵高原、川西山地),则有适应寒冷气候的竹种(如箭竹、玉山竹)。
地带性明显:
热带/南亚热带区 (华南、滇南、台湾南部): 以丛生竹为主。
中亚热带区 (江南、西南大部): 是竹林分布的核心区,以散生竹(特别是毛竹) 为主,也有混生竹和丛生竹。
北亚热带区 (长江中下游以北至秦岭淮河): 以散生竹为主(如刚竹属、苦竹属),耐寒性相对较强。
受微地形影响: 在山区,竹林多分布在背风向阳、水源充足的山谷、山麓和缓坡地带。
主要竹种与经济功能:
毛竹 (Phyllostachys edulis): 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经济价值最高的竹种,广泛分布于华东、华中、西南东部。
丛生竹类: 如青皮竹、粉单竹、麻竹、撑篙竹、龙竹、慈竹等,主要分布于华南、西南南部及台湾。
混生竹类: 如苦竹、茶秆竹等。
高海拔竹类: 如箭竹属、玉山竹属等,主要分布于西南高山地区,是国宝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来源。
经济功能: 竹林不仅是重要的生态屏障(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支撑着庞大的竹产业(竹材、竹笋、竹工艺品、竹纤维、竹炭、生态旅游等)。
总结来说:
中国的竹林集中连片地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尤其以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最为丰富。毛竹是分布最广的当家竹种,在华东、华中形成广袤竹海;华南和西南南部则以热带丛生竹为特色;西南高山地区则分布着适应寒冷气候的箭竹类竹林。竹林分布深刻影响着区域生态、经济和景观风貌。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相关数据,中国竹林总面积约在641万公顷(约9615万亩)左右(不同年份和统计口径略有差异),占世界竹林面积的五分之一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