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40 [NOIP 2003 提高组] 加分二叉树
题目描述
设一个 n 个节点的二叉树 tree 的中序遍历为(1,2,3,…,n),其中数字 1,2,3,…,n 为节点编号。每个节点都有一个分数(均为正整数),记第 i 个节点的分数为 di,tree 及它的每个子树都有一个加分,任一棵子树 subtree(也包含 tree 本身)的加分计算方法如下:
subtree 的左子树的加分 × subtree 的右子树的加分 + subtree 的根的分数。
若某个子树为空,规定其加分为 1,叶子的加分就是叶节点本身的分数。不考虑它的空子树。
试求一棵符合中序遍历为 (1,2,3,…,n) 且加分最高的二叉树 tree。要求输出
tree 的最高加分。
tree 的前序遍历。
输入格式
第 1 行 1 个整数 n,为节点个数。
第 2 行 n 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为每个节点的分数
输出格式
第 1 行 1 个整数,为最高加分(Ans≤4,000,000,000)。
第 2 行 n 个用空格隔开的整数,为该树的前序遍历。
输入输出样例
输入 #1
5 5 7 1 2 10
输出 #1
145 3 1 2 4 5
说明/提示
数据规模与约定
对于全部的测试点,保证 1≤n<30,节点的分数是小于 100 的正整数,答案不超过 4×109。
解析
一、问题分析
给定二叉树中序遍历得分规则:子树得分=左子树得分×右子树得分+根节点得分。要求:
- 计算最高加分
- 输出前序遍历序列
二、算法设计
1. 区间DP定义
dp[i][j]
:中序遍历i~j子树的最高加分root[i][j]
:记录最优解的根节点位置
2. 状态转移方程
for(int len=1; len<=n; len++) {for(int i=1; i+len-1<=n; i++) {int j = i+len-1;for(int k=i; k<=j; k++) {int left = (k==i) ? 1 : dp[i][k-1];int right = (k==j) ? 1 : dp[k+1][j];int newScore = left * right + score[k];if(newScore > dp[i][j]) {dp[i][j] = newScore;root[i][j] = k;}}}
}
三、完整代码实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int n;
vector<int> score;
vector<vector<int>> dp, root;void printPreorder(int l, int r) {if(l > r) return;cout << root[l][r] << " ";printPreorder(l, root[l][r]-1);printPreorder(root[l][r]+1, r);
}int main() {cin >> n;score.resize(n+1);dp.assign(n+2, vector<int>(n+2, 0));root.assign(n+2, vector<int>(n+2, 0));for(int i=1; i<=n; i++) {cin >> score[i];dp[i][i] = score[i];root[i][i] = i;}for(int len=2; len<=n; len++) {for(int i=1; i+len-1<=n; i++) {int j = i+len-1;for(int k=i; k<=j; k++) {int left = (k==i) ? 1 : dp[i][k-1];int right = (k==j) ? 1 : dp[k+1][j];int newScore = left * right + score[k];if(newScore > dp[i][j]) {dp[i][j] = newScore;root[i][j] = k;}}}}cout << dp[1][n] << endl;printPreorder(1, n);return 0;
}
该代码实现了区间DP求解和树结构重建,时间复杂度O(n³)
四、代码批注
数据结构:
score
存储节点分值dp
记录区间最优值root
记录根节点位置
初始化:
- 单个节点的dp值为自身分数
- 根节点为自身位置
DP核心:
- 三重循环分别处理区间长度、起点和分割点
- 处理空子树情况(left/right=1)
输出处理:
- 先输出最高加分
- 递归输出前序遍历
五、复杂度分析
操作 | 时间复杂度 | 空间复杂度 |
---|---|---|
输入处理 | O(n) | O(n) |
DP过程 | O(n³) | O(n²) |
前序遍历输出 | O(n) | O(n) |
六、算法证明
- 最优子结构:大区间最优解依赖小区间最优解
- 无后效性:长区间计算依赖已计算的短区间
- 正确性:遍历所有可能分割点确保全局最优
七、测试用例
输入:
5
5 7 1 2 10
输出:
145
3 1 2 4 5
解释:
最优二叉树结构:
3
/
1 4
\
2 5
得分计算:(5×7+1)×(2×1+10) = 36×4 + 3 = 145
八、总结与拓展
核心技巧:
- 区间DP的经典应用
- 树结构重建方法
同类问题:
- 最优二叉搜索树
- 矩阵链乘法
优化方向:
- 四边形不等式优化(可降至O(n²))
- 记忆化搜索实现
注意事项:
- 空子树得分为1的特殊处理
- 根节点数组的同步更新
该解法展示了如何将树形问题转化为区间DP模型,建议进一步练习:
- 洛谷P1273 有线电视网(树形DP)
- LeetCode 96.不同的二叉搜索树
- 尝试输出所有可能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