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普通人如何开发并训练自己的脑力?

普通人如何开发并训练自己的脑力?我们可以发现,那些为人所熟知的天才们,甚至身边的脑力强大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在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外人打扰很难打断他们,甚至打他都不会有所动作,我们日常描述是这个人非常的投入。“投入”其实是一项能力,对一个事物的“投入”其实所有人都会,但是“投入”似乎对“聪明人”来说似乎非常容易,甚至被动的就能实现,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人有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我把这五感转换一种说法:视感、听感、嗅感、味感、触感,加上人类思想迸发中心:灵感,视为六感。六感其实都是一种对外界的“思考”,所以六感任何一部分的运作,都会消耗一部分脑力。六感全开,脑力分散,所想要获得的“思考”效果,就会差强人意。
再聊到何为“投入能力”,聪明人的“投入”其实就是在完成一件事时,他能很容易的关闭六感中不需要的部分,就是一种“入定”的状态,最大程度的将脑力集中在某一感中,实现脑力最大化,可能日常中最常见的就是关闭听感、嗅感、味感和触感,最大程度的用于灵感上,所谓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再简单聊一个可能对人有冒犯的例子,生活中那些视感障碍的人,在另外的某一些感中,就会健硕很多,比如触感,听感。以及很多运动健儿们,同样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看来,“聪明人”们的“投入”能力,很少是与生俱来的,都是后期的生活习惯,以及及时开发“兴趣”能力所练就得来的。对一个事物的兴趣程度,决定了他对这个事物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速度。也就是所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从小就投入兴趣的过程中,这些聪明人们,已经练就了这种“投入”的能力。
那么对普通人来说,没怎么发现自己的兴趣,也没有多少时间去接触自己的兴趣,有没有途径去开发并训练自己的“投入”能力呢?答案是有的。前面有说过,这种一种“入定”的状态,其实很简单,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冥想”。给自己定个闹钟,从三分钟开始,循序渐进,以“打坐”的方式,进入冥想状态,克制并停止身体每一块肌肉的运动,不动,不听,不说,不闻(不是不呼吸),放空脑袋,进入思考。而思考什么呢?任意东西,只要你喜欢,实在没得想,你就给自己定个数数规则,从一数到一千不中断,中断从头开始数,直到闹钟打断你,如果闹钟都打不断你,那恭喜你,你就是个聪明人。
此前一直说的是,如何让人体进入一种“入定”的状态,这是为了让脑力如何最大化的运用到人体六感中。接下来聊聊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语言。切莫小看语言,聪明人不仅思考方式和普通人不一样,就连说话方式也是有异的。
人的说话方式和内容,是会反作用与人的思维能力。
很多说话习惯会让大脑变得懒惰且糟糕。比如日常中习惯说一些“这不就是xxx嘛”、“不过如此”的断言,会让大脑进入认知闭合的状态,用旧知阻碍对新事物的认识,停止探索。以及“他就是天生聪明”、“他家就是有钱”的天赋化归因时,多巴胺奖励系统中,就会降低对自主行动的敏感度,努力是一件很酷的事,在这样的语言习惯中,就会觉得“努力无用”、“奋斗很傻”,觉得那些展现自我的,都是一种很丢人的事,长此以往,成长型思维相关的神经通路就会收到抑制和退化。脑子就会进入僵化。
使用聪明人的说话方式,也会让人变聪明,这件事是真的。
选择用词,就是选择思维框架,这是我今天在网络上学习到的,我就说上网能学到东西吧。
当你遇到一个事物,没有打到预期时,你的用词会是“问题”、“困境”、“挑战”中的一种,你说出它是一个问题时,你的后续思路就更容易去想要怎么解决。当你说它是困境时,你就会更想到阻碍和寻求帮助。而当你说它是挑战时,那就更容易关联到兴奋、奖励和成就感。不同的用词,会影响到你的思维角度,驶向全然不同的终点,得到不同的认知。
减少语言的标签化,不要过渡依赖标签,比如简单的用“年轻人”等同于“缺少阅历”,或者用“心灵鸡汤”来否定掉整篇文章,忽略器实际内容价值,再或者快速给人贴上“直男”、“圣母”、“孝子”、“PUA”等标签时,这样会让大脑屏蔽了大部分的信息处理量,激活了满是情绪偏见的刻板印象脑区,从而抑制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思维定格在了幼稚的阶段里。所以在日常中,可以把自己说断言的模式换一种说话,把“这不就是xxx嘛”,换成“这有点像xxx”,从而引导大脑思考“这有什么异同之处”,长期使用这样的语言习惯,就相当于给前额叶健身,能够帮助你的大脑,提升逻辑推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减少“直觉绑架思考”的现象。
减少语言的被动化,比如“这是他们要求的,我没办法”,“大环境就是这样,我没办法”,“钱不够,我没办法”等这类放弃掉自主感的话语时,负责决策和规划的前额叶,就会开始活性减弱,这会让你本来能够去思考方案的认知通路迅速闭合,而脑中另外一条帮助你证明自己真的没有办法的通路变得汹涌澎湃,自我合理化。长此以往,会让你失去对生活的主动性和掌控感,让自己变得很容易陷入被害者叙事。指责他人动机的频率也会提升(如“他就是想陷害我”)。这样的用词,可以替换为“我需要”、“我决定”、“我选择”。比如“钱不够,我没办法”,换成“我决定不买了,这玩意儿还不够格让我心动。”,不是“他们要求的,我没办法”,而是“我选择尊重他们的要求,这要求确实也有合理的地方”。不是“大环境就是这样,我没办法”,而是“我需要谨慎一点,因为现在大环境不太好,选择需要保守一点”。换个表述,自我能量就会多很多。把被动无奈,替换成自我选择的模式,退化的前额叶就会主动活跃起来。
学聪明人说话,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就是学习一整套思维方式,身边中那些思维清晰,影响力强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会在语言当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当我们意识到聪明人如何交流的时候,可以学习他们如何辩证地讨论问题,适时地肯定他人,积极地寻求办法,偶尔会用幽默消解情绪,这些都能够反过来影响思维和大脑,在这样的语言氛围中浸泡久之后,自己也能腌出三分味道出来,所谓的“近朱则赤”?
学会适当沉默,能说会道固然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会说的小孩肯定是聪明的,但是这样的聪明是不生智慧的。语言是线性的,人们的下一句话,往往是基于上一句的内容生成的,人类天生拥有的“自我合理化”的天性(即会为自己说过的话去找合理性解释),所以在话赶话的快速语轮当中,经常会发生脑子被嘴巴牵着走的现象,去为某个自己一时嘴快说出来的观点,不断辩护,把话题牵扯到了一些根本不重要的旁支问题上反复拉扯。适当的沉默,能在快速的语轮当中打破掉对思维的窄化。用时间的留白,让彼此大脑的探索都能得以重启,语言的组织和建构,也就都能回到更有见地的大方向上去。善于解决问题是聪明的,而放弃掉不重要的,找到真正值得被解决的问题才是智慧。
学会续写牢骚,发牢骚是一种心理压力的释放,需要允许自己内心的压力阀有个出气口。牢骚它本身的问题其实并不大,但是如果后劲太足,余音绕梁,思维滑坡而滚雪球,那就削弱心理能量。学会在自己的牢骚之后,补上一句转念的行动。比如被领导唠叨,内心非常的烦躁,就会在牢骚的后面补上“唠叨真的烦,让我想想日后如何不受到他的干扰”。语言是思维的指针,只要习惯在最后一句话指向有效行动,思绪就不会顺着牢骚奔向内耗了。
维特根斯坦——语言不是世界的反应,而是思想的工具,被篡改的语言不是无用的,而是危险的,人类唯一的思想自由,在与警觉语言。因为语言无法污染世界,却能污染思想。
(以上部分内容摘抄于网络,与君分享)

相关文章:

  • 【移动应用安全】Android系统安全与保护机制
  • python学习day2
  • BeanFactory和FactoryBean的区别
  • 怎么样进行定性分析
  • SeleniumBase - 多合一浏览器自动化框架
  • 初识函数------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参数、函数的返回值、说明文档的书写、函数的嵌套使用、变量的作用域(全局变量与局部变量)
  • leetcode hot100:一、解题思路大全:技巧(只出现一次的数字、多数元素、颜色分类、下一个排列、寻找重复数)、矩阵(矩阵置零、螺旋矩阵、旋转图像、搜索二维矩阵Ⅱ)
  • Python 训练营打卡 Day 29
  • 实战项目8(实训)
  • 迅联文库开发日志(三)登陆注册
  • python-判断闰年( 极其简单的python)
  • 嵌入式(C语言篇)Day11
  • C语法备注01
  • BGP选路
  • STM32 控制 OLED 全攻略(二):实现字符和汉字的显示
  • 【Vite】静态资源的动态访问
  • 4.6 sys模块
  • 数据库(一):分布式数据库
  • 【通用智能体】Lynx :一款基于终端的纯文本网页浏览器
  • 【计网】作业5
  • 福建福州马尾区区长王刚跨省份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主任
  • 秦洪看盘|热门股或将退潮,短线波动难免
  • 丹泽尔·华盛顿惊喜收获戛纳终身成就奖
  • 习近平向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减贫和可持续发展论坛致贺信
  • 述评:赖清德当局上台一年恶行累累
  • 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将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