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打结”的光
引言:
光不仅是照亮世界的工具,更是未来通信、计算甚至医疗检测的核心载体。然而,控制光的“旋转方向”(即圆偏振)一直是科学家面临的难题—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精准控制每辆车的行驶方向一样复杂。最近,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的研究带来了突破:通过一种名为“强耦合”的机制,科学家成功设计出能像“精准导航仪”一样操控光旋转的新型激光技术,为下一代光芯片和量子通信铺平道路。
新突破:
研究团队从自然界中“团队合作”的灵感出发,提出了一种全新策略——强耦合机制。他们设计了一种由硅基纳米柱阵列构成的超表面,通过微调结构角度,让两种不同偏振模式的光(TE和TM模式)“手牵手”协同工作:
原理揭秘:当两束光的辐射场相位完美匹配时,它们的能量会融合成一种新状态,实现近乎完美的圆偏振。
性能飞跃:实验显示,这种“合作”使光的旋转纯度提升至94%(传统方法不足70%),同时光存储时间(Q因子)提高数十倍。
技术亮点:
与传统技术相比,新方法的最大优势是动量空间可编程性。这意味着:
摆脱“固定路口”:光的旋转控制不再局限于特定方向,可在任意角度实现高纯度输出。
实验验证:从理论到现实的跨越
研究团队通过精密加工技术制备了超表面样品,并验证了其性能:
激光输出:在低能耗(135 μJ/cm²)下,成功激发波长为582.7 nm的左旋圆偏振激光,纯度高达94%。
灵活调控:仅需调整纳米柱旋转角度,即可“编程”光的发射方向,误差小于0.5°。
结语:
这项研究成功构建的三维轴子绝缘体,为三维空间中光传输的调控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实践平台。它不仅实现了手性棱态在三维空间的单向传输,还能精确控制光的传输路径,展现出极强的鲁棒性。这一重大突破为未来新型电磁器件的研发和应用打开了无限可能。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