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那些事儿(五)
目录
1、GI(保护间隔)的作用
2、长 GI 与短 GI 的区别
3、长 GI 与短 GI 的影响
4、什么是多径效应?
1、GI(保护间隔)的作用
在无线通信领域,802.11n 标准在 802.11a/g 基础上做出了诸多改进,其中 Short GI(短保护间隔)就是一项重要革新。当射频芯片采用 OFDM(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方式传输数据时,整个数据帧会被拆分成多个数据块依次发送。为确保接收端能够准确无误地解析每个数据块,数据块之间会设置保护间隔(GI)。
由于无线信号在空间中传播时,会受到多径效应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接收端出现信号时延。若后续数据块发送速度过快,就可能与前一个数据块产生干扰。而 GI 的存在,就如同在相邻数据块之间设置了一道“缓冲带”,有效避免了这种干扰,从而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2、长 GI 与短 GI 的区别
长 GI 和短 GI 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时长上。一般来说,长 GI 的时长为 800ns,而短 GI 的时长仅为 400ns。
3、长 GI 与短 GI 的影响
长 GI 和短 GI 对数据传输的干扰情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当 GI 时长合适时,数据块之间能够保持清晰的界限,后一个数据块的起始信号不会与前一个数据块的末尾信号相互干扰,接收端可以顺利地接收和解析数据。然而,当采用短 GI 时,如果其时长过短,就可能无法有效隔离相邻数据块,导致前后数据块之间产生干扰,影响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802.11a/b/g标准要求在发送数据时,必须保证在数据之间存在800ns的时间间隔也就是长GI,但11n则不一定是长GI,但由于11n在缺省时为长GI,在多径效应不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配置为短GI也就是400ns,这样可以提高吞吐量近10%。
4、什么是多径效应?
多径效应指的是无线电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每一条路径的长度和传播时间不同,经历的信道条件也不同,因此到达接收器的信号会出现相位差、幅度衰落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