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数西算”工程对数据中心布局的长期影响
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团队
我国“东数西算”工程作为国家级战略,旨在优化全国算力资源配置,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其对数据中心布局的长期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协调与资源优化配置
东部与西部分工明确:东部地区重点承载高时效、低延迟的“热数据”处理(如实时计算、高频交互业务),而西部地区依托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低成本优势,承接非实时性算力需求(如数据存储、离线分析、AI训练等)。这种分工将长期缓解东部土地、能源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激活西部地区的数字产业潜力。
枢纽节点与集群化发展:全国规划的8大算力枢纽节点(如京津冀、成渝、甘肃庆阳等)和10个数据中心集群,通过政策引导形成集中化、规模化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例如,甘肃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已建成3.1万标准机架,算力规模达3.4万P,并规划到2030年扩展至80万机架。
2. 绿色低碳转型
可再生能源利用与能效提升:西部地区通过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为数据中心供电,结合自然冷却技术(如甘肃庆阳全年低温环境),显著降低能耗。政策要求新建数据中心平均PUE(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3以下,部分西部枢纽节点甚至需控制在1.2以下。
碳减排目标协同:通过“东数西算”工程,数据中心绿色化与“双碳”战略深度结合。例如,华为贵安数据中心每年可减少碳排放81万吨,乌兰察布云计算中心采用自然冷却模式降低制冷能耗。
3. 产业链与技术创新驱动
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数据中心建设带动IT设备制造、网络通信、绿色能源、智能装备等产业链发展。例如,庆阳通过引进燧原科技等企业,形成国产算力集群,并推动信创计算机本地化生产,实现“庆阳造、全国用”。
技术创新突破:工程推动传输成本降低50%,并加速智算中心、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例如,华为渲染云在庆阳实现“万核渲一图”,阿里农业云助力农业数字化。
4. 算力服务普惠化与统一市场形成
算力资源跨区域调度:通过高速直联网络(如庆阳构建“1-3-8-15毫秒时延圈”),实现东西部算力的高效协同,降低企业使用成本。例如,UCloud乌兰察布数据中心为企业节省IT成本近50%。
标准化与市场化机制完善:政策要求到2025年初步形成普惠易用的算力基础设施体系,推动算力服务统一市场的构建,解决东部算力紧张与西部资源利用率低的矛盾。
5. 区域经济与数字生态重塑
西部经济转型:传统资源型地区(如内蒙古、甘肃)通过数据中心集群建设,逐步向数字经济高地转型。庆阳从“经济洼地”发展为数字产业聚集区,吸引870家数字经济企业签约。
跨区域合作深化:东部与西部通过“结对子”模式开展算力协同,如庆阳与南京、广州等城市合作,探索数据要素流通的“西部陆海新通道”。
长期挑战与展望
技术与成本平衡:数据传输延迟和网络稳定性仍需优化,尤其是对实时性要求高的业务。
可持续运营机制:需进一步探索市场化定价模式,避免算力资源闲置或过度集中。
安全与标准建设:如庆阳推动“数盾”安全体系试点,为全国数据安全提供示范。
“东数西算”工程将长期推动中国数据中心布局向集约化、绿色化、协同化方向发展,形成东西互补、全国联动的算力网络,为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