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强耦合手性准BIC驱动动量空间可编程高Q圆偏振激光——哈工大突破拓扑光子学新维度
背景
手性激光是纳米光子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人工微纳结构精准操控光的圆偏振特性,实现高纯度手性光发射。传统方法基于连续体中的束缚态(BIC),通过破坏结构对称性构造手性准BIC,但这些方法受限于动量空间中的Γ点附近,限制了实际应用的灵活性。此外,现有技术难以同时实现高Q因子(长寿命共振)与高圆二色性(CD),且近场超手性与远场辐射特性的一致性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器件性能。
研究成果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强耦合机制的新型手性准BIC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对称性调控的局限性,主要成果如下:
理论创新
通过耦合TE和TM模式,构建非厄米哈密顿量模型,揭示强耦合条件下混合模式的偏振态与Q因子调控机制。
理论证明:当两正交偏振模式的辐射场相位差满足特定条件时,混合模式可达庞加莱球北极,实现完美圆偏振态。
结构设计与仿真验证
设计了一种硅基超表面,通过旋转纳米柱诱导TE与TM模式强耦合,观测到反交叉现象与场分布交换,验证模式混合效应。
仿真表明,混合模式的近场手性增强350倍,Q因子达13,000,且S3接近1,兼具高Q因子与高CD特性。
实验验证
制备的超表面在实验中获得高圆二色性(CD=0.98)与Q因子(2100),强耦合导致的频率排斥与Q因子交叉现象与理论预测一致。
角度分辨光致发光显示,手性发射可在任意动量方向实现(如偏离Γ点的±2°),突破了传统BIC的位置限制。
激光实验中,阈值泵浦功率为135 μJ/cm²,发射波长582.7 nm的LCP光纯度达94%,验证了高方向性手性激光的可行性。
图文速览
图 1.通过模式交互的手性准 BIC 激光。
(A) 设计的超表面手性激光发射示意图。(B) 晶格尺寸为 P = 339 nm 的一个晶胞的俯视图(上图)和侧视图(下)。每个晶胞包含两个相同的 Si3N4省略号Rl= 231 nm 且Rs= 110 nm。两个中心到中心距离为 170 nm 的椭圆以 θ = 20° 的角度隔开,并绕晶胞中心旋转φ的角度。在垂直方向上,Si3N4膜的厚度为 H = 267 nm,浅蚀刻深度为 190 nm。斯3N4纳米结构被厚度为 370 nm 的染料掺杂 PMMA 覆盖。(C 和 D) TE 的实部和虚部0和 TM0超表面中的模态与旋转角度φ的函数关系。实线是遵循耦合模态理论的拟合曲线。(E) (C) 上标记的参数处的模式分布,箭头表示电场的方向。(F) 辐射 S3来自两种模式的理论 (The.) 和模拟 (Sim.) 。
图 2.本征手性的透射光谱表征。
(A 和 B)φ = 20.5° 的超表面的俯视图和倾斜视图 SEM 图像。比例尺,300 nm。(C) 实验中相应的透射光谱 (Exp.) 及其拟合 (Fit.) 曲线。(D 到 F) 实验记录的不同旋转角度超构表面的谐振波长、Q 因子和 CD φ。相应的仿真结果显示为实线和虚线。(E) 中的两个 y 轴分别用于数值模拟(左、y 轴)和实验结果(右、y 轴)。a.u.,任意单位。
图 3.来自共振超表面的角度分辨光致发光。
(A) 实验测量的角度分辨 LCP 和 RCP 光致发光光谱。(B 到 D) LCP 和 RCP 光致发光的光谱以及围绕 (A) 中由垂直虚线标记的三个反交叉的拟合结果。(E) (A) 中相应的发射 CD。
图 4.圆偏振超表面发射激光器。
(A) 实验记录的 LCP(蓝色实线)和 RCP(红色虚线)发射光谱,泵通量为 135 μJ/cm2(顶部)和 195 μJ/cm2(底部)。(B) LCP(点)和 RCP(空心方)发射的积分强度与泵通量的关系。实心方块表示激光发射的相应 CD 值。(C) 泵浦通量为 195 μJ/cm 时实验记录的角度分辨 LCP(底部)和 RCP(顶部)激光光谱2.
总结
本研究通过强耦合机制实现了手性准BIC的普适性设计,解决了传统方法在动量空间限制和手性-Q因子权衡上的瓶颈,为高纯度、高方向性手性激光的实用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原文查看:Chiral lasing enabled by strong coupling | Science Advances
【注】:小编水平有限,若有误,请联系修改;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