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
- 一、教育的概述
-
- (一)教育的概念
- (二)教育的结构
- (三)教育的属性
-
- 教育的本质属性
- 教育的社会属性
- (四)教育的功能
- 二、教育的起源
- 三、教育的发展历程
-
- 原始社会
- 古代社会
- 近代社会
- 现代社会
-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
- 一、教育学的概述
- 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
- 萌芽时期
- 创立时期
- 发展时期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起源
教育最早《孟子尽心上》,分开解释许慎《说文解字》
著作 | 人物 | 地位 |
---|---|---|
《孟子.尽心上》 | 孟子 | 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和使用(连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
《说文解字》 | 许慎 | 最早把“教”和“育”分开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西方 | Educare; Education;前缀e-(向外、出来),“引出”、“将学生的天资引导出来”、“潜质引发” |
2、“教育”的日常用法
过程n(最基本),方法v,社会制度官方
用法 | 例句 |
---|---|
(1)过程(n) | 最基本的用法。例:我从这部电影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最基本的用法) |
(2)方法(v) | 例:你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
(3)社会制度 | 一般出现在官方文件中,(1)“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
(4)活动 | 教育学生是教师的职责 |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更狭义、个体、综合)
(1)广义的教育
概念: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包括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被称为教育的三合力。另外,广义教育还包括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
日常生活教育的特点:自发性、传统性、异质性;
非日常生活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自为性、创造性、同质性。
(2)狭义的教育 (学校教育)
- 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 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最大区别是:有无计划性。广义教育无计划性,狭义教育有计划性。
-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其他教育机构相比,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由专门的机构和专门的教职人员承担教育义务,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的结果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3)更狭义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德育)
(4)个体角度: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这种说法有点错误)
(5)综合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该概念强调教育的实践性、耦合的过程、动力性、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4、拓展延伸:谢弗勒《教育的语言》关于教育的定义
根据谢弗勒的分析,教育语言由三种形式构成:教育术语、教育口号、教育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