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基础(十)---指针基础
指针基础
一、预备知识
1、内存地址
-
字节:字节是内存的容量单位,byte,1Byte = 8bits
-
地址:系统为了便于区分每一个字节而对它们逐一进行编号(编号是唯一的),称之为内存地址,简称地址。举例:int a = 5;有四个编号,但只用关注第一个内存单元的编号,首地址的编号
2、基地址(首地址)
-
单字节数据:对于单字节数据而言,其地址就是其字节编号。举例:char a = 'A';(它的首地址就是它完整的地址)
-
多字节数据:对于多字节数据而言,其地址是所有字节中编号最小的那个,称为基地址(首地址)
3、取址符&(取地址符)
-
每个变量都是一块内存,都可以通过取址符
&
来获取其地址。 -
举例:
int a = 100; printf("整型变量a的地址是:%p\n", &a); //64位机是12位的十六进制 char c = 'x'; printf("%p", &c);
-
注意:
-
虽然不同的变量的尺寸是不同的,但是它们的地址的尺寸是一致的。
-
不同的地址虽然形式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由于它们代表的内存尺寸和类型都不同,因此它们在逻辑上是严格区分的
-
二、为什么要引入指针
-
为我们函数修改实参提供支持(以实参的形式把值传递给形参,然后通过指针在函数内部对实参进行修改)
-
为动态内存管理提供支持
-
为动态数据结构(链表、队列等)提供支持
-
为内存访问提供另一种途径
-
指针就是地址
三、变量指针与指针变量
1、指针概念
(1)、内存单元与地址机制
-
内存单元的划分
-
系统将内存划分为连续的基本存储单元,每个存储单元的容量为1字节(8bits)
-
每个内存单元拥有唯一编号,称为内存地址(十六进制表示)
-
-
变量存储特性:
-
变量根据数据类型占据不同数量的内存单元
-
char
类型占1字节(1个单元) -
int
类型占4字节(4个单元) -
double
类型占8字节(8个单元)
-
-
变量的基地址(首地址)是其首个内存单元的地址(首地址一般是这一组编号中最小的那个)
-
(2)、变量指针与指针变量
对比维度 | 变量指针 | 指针变量 |
---|---|---|
本质 | 内存地址(首地址)。变量指针其实就是变量的首地址 | 存放地址的普通变量 |
操作符 | & (取址符) | * (声明符,解引用符)。举例:如int* p; |
代码示例 | &a (获取变量a的地址) | int* p = &a; 把a的地址存放到指针变量p里面 |
核心特性 | 不可修改(地址由系统分配) | 可修改(修改指向)。举例:(p = &b; ) |
(3)、指向
指针变量中存放谁的地址,就说明该指针变量指向了谁
(4)、指针的尺寸
系统类型 | 指针尺寸 | 地址位数 | 十六进制显示长度 |
---|---|---|---|
32位系统 | 4字节(int) | 32bit | 8位(如:0x0804A000) |
64位系统 | 8字节(long) | 48bit | 12位(如0x7FFDEADBEEF) |
(5)、指针的本质
-
变量指针:数据的”门牌号“(&a)
-
指针变量:存储门牌号的”笔记本“(int *p;)
-
指向操作:通过门牌号访问数据(*p = &a)
int a = 10; printf("%d\n", a); //访问a的值 int *p = &a; printf("%d\n", *p); //访问p指向的a的值
注意:
Linux系统中打印地址时,最多显示12个十六进制数,为什么?
Linux64位操作系统中,一个内存地址占8个字节,一个字节8bit位,所以一个地址8*8=64bit 位, 每4个bit可以表示1个十六进制数; 64个bit位用十六进制表示最多有16个数值位;
系统为了寻址方便,默认当前计算机系统没必要寻址64bit为,只寻址了48个bit为,所以用12 个十六进制数表示一个地址
二进制: 0100 1010 十六进制: 0x4A 4*16+10 = 74
注意: 在Linux64位操作系统中,指针类型的变量占8个字节的内存空间 在Linux32位操作系统 中,指针类型的变量占4个字节的内存空间
2、内存数据的存取方式
在C语言中对内存数据(变量、数组元素等)的存取有2种方式:
(1)、直接存取
-
通过基本数据类型的变量访问这个变量代表的内存空间的数据
-
通过数组元素的引用,访问这个引用代表的内存空间的数据
//基本数据类型变量 int a = 10; //存 printf("%d\n", a); //取 //数组元素的访问 int arr[] = {11, 12, 13}; //存 arr[0] = 66; //存 printf("%d\n", arr[0]); //取
(2)、间接存取
-
通过指针变量,间接地访问内存中的数据。
-
*
-
声明符:如果*前面有数据类型,,就是声明指针
int *p
-
解引用符:如果前面没有数据类型,读作解引用
-
案例: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定义一个普通变量 int a = 3; //定义一个指针变量并赋值 int *p = &a; //int* p = &a; //访问变量a //直接访问 printf("直接访问—%d\n", a); //访问变量a,通过指针变量p访问,间接访问 printf("间接访问-%d\n", *p); //*p叫做解引用 //访问指针变量p的值,也就是访问变量a的地址 printf("地址访问-%p, %p, %p\n", p, &a, &p); return 0; }
-
指针
一、变量指针域指针变量
1、指针变量的定义
-
语法:
数据类型 *变量列表;
-
举例:
int a; //普通变量,拥有真实的数据存储空间 int *a, *b; //指针变量,无法存储数据,只能存储其他变量的地址
指针变量的值只能是8/12位的十六进制整数。
-
注意:
-
虽然定义指针变量
*a
,是在变量名前加上*
,但是实际变量名依然为a
,而不是*a
-
使用指针变量间接访问内存数据时,指针变量必须要明确的指向。(指向:指针变量存放谁的地址就指向谁)
-
如果想要借助指针变量间接访问指针变量保存的内存地址上的数据(内存地址对应的内存空间所存放的地址),可以使用指针变量前加
*
来间接返回访问。指针变量前加
*
,如果不带数据类型,就称之为对指针变量解引用int i = 5, *p; p = &i; //将i的地址赋值给指针变量p // printf("%lx, %p, %p", p, p, &p); //&p是p的地址,p是i的地址 printf("%d\n", *p); //访问的是变量i的值,5 *p = 10; //间接地给i赋值 printf("%d, %d\n", *p, i); //10,10
-
指针变量只能指向同类型的变量,借助指针变量访问内存,一次访问的内存大小是取决于指针变量的类型
int a = 10; int *p = &a; //*p前面的类型是p指向的变量a的类型,这个类型要么完全一致,要么能够转换
-
指针变量在定义时可以初始化:这一点和普通变量是一样的
int a = 5; int *p = &a; //定义指针变量的同时进行初始化 printf("%d\n", *p); int b; int *p1 = &b; //指针初始化的时候,不需要关注指向的变量空间中是否有值 printf("%d\n", *p1); //随机值(正负数、0)
-
2、指针变量的使用
(1)、使用
-
指针变量的赋值
//方式一 int a, *p; p = &a; //先定义,后赋值 //方式2 int a, *p, *q = &a; //定义并初始化 p = q; //其实就是变量的赋值操作,指针变量q的值赋值给了指针变量p,指针变量p和q同时指向a
-
操作指针变量
int a, *p, *q = &a; //a先执行,所以q可以拿到a的地址 p = q; //将指针变量q的值赋值给指针变量p,此时p和q都指向了变量a printf("%p", p); //访问的是指针变量P的值(也就是变量a的值) printf("%p", q); //和上一条语句结果一样,访问的都是a的地址
-
操作指针变量指向的值
int a = 6, *q = &a, b = 25; //一定要注意指针变量q的变量名就是q *q = 10; //访问q指向的变量a的空间,其实就是间接给a赋值,此时a = 10 printf("%d, %d\n", *q, a); //10, 10 q = &b; //改变指向,指向b的. //一个指针变量只能同一时刻指向一个变量,但是一个变量可以同时被多个指针变量指向 printf("%d, %d\n", *q, b); //25, 25 printf("%d, %d\n", *q, a); //25, 10
(2)、两个指针运算符的使用
-
&
: 取地址运算符。&a是变量a的地址。这个是变量指针。 -
*
: 指针运算符、解引用符、间接访问运算符、取目标操作符。*p是指针变量p指向的对象的值。这个是指针变量。
(3)、案例
案例1
-
需求:通过指针变量访问整型数据
-
代码: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 = 3, b = 4, *p1 = &a, *p2 = &b; printf("a = %d, b = %d\n", *p1, *p2); }
案例2
-
需求:声明a,b两个变量,使用间接存取的方式实现数据的交换(只是交换了指针的指向)
-
代码:
//间接存取:实现a,b数据交换 void main() { int a = 3, b = 4, *p = &a, *q = &b; printf("a = %d, b = %d\n", *p, *q); //方式一:直接操作指针 //不会改变原始数据的值 int *m = &a; p = q; q = m; printf("a = %d, b = %d\n", *p, *q); //方式2:间接操作指针指向的值(不推荐) //改变了原始数据的值 int temp = *p; *p = *q; *q = temp; printf("a = %d, b = %d\n", *p, *q); }
-
总结:
-
方式一:此时改变的只是指针的指向,原始变量a,b中数据并没有发生改变
-
方式二:此时a,b中存放的值也发生了改变
-
案例3
-
需求:输入a,b两个整数,按先大后小的顺序输出a和b。
-
代码:
//间接存取:实现a,b数据交换 void main() { int a = 3, b = 4, *p = &a, *q = &b; printf("a = %d, b = %d\n", *p, *q); if(a < b) { //方式一:指向改变 //不会改变原始数据的值 int *m = &a; p = q; q = m; /**(不推荐) //方式2:间接操作指针指向的值 //改变了原始数据的值 int temp = *p; *p = *q; *q = temp; */ } printf("a = %d, b = %d\n", *p, *q); }
3、指针变量做函数参数
指针变量做函数参数往往传递的是变量的地址(基地址/首地址),借助于指针变量的间接访问是可以修改实参变量数据的。
案例:
-
需求:有a,b两个变量,要求交换后输出(要求函数处理,用指针变量做函数的参数)
-
方式1:交换指向(指针指向发生改变,指向对象不改变)
//定义一个函数,实现两个数的交换 void swap(int *p, int *q) { int *m; //以下写法,只会改变指向,不会改变指向对象的值 m = p; p = q; q = m; printf("交换后:%d, %d\n", *p, *q); } int main() { int a = 3, b = 5; swap(&a, &b); printf("a = %d, b = %d\n", a, b); }
-
方式2:交换数据(指针指向不发生变化,指针指向的对象的值发生变化)
//定义一个函数,实现两个数的交换 void swap(int *p, int *q) { int temp = *p; *p = *q; *q = temp; printf("交换后:%d, %d\n", *p, *q); } int main() { int a = 3, b = 5; swap(&a, &b); printf("a = %d, b = %d\n", a, b); }
4、指针变量指向数组元素
(1)、数组元素的指针
-
数组的指针就是数组中的第一个元素的地址,也就是数组的首地址
-
数组元素的指针是指数组的首地址。因此,同样可以用指针变量来指向数组或数组元素
-
在C语言中,由于数组名代表数组的首地址,因此,数组名实际上也是指针。访问数组名就是访问数组首地址
//创建一个数组 int arr[] = {11, 12, 13}; int *p1 = &arr[0]; //数组中第一个元素的地址 int *p2 = arr; //数组的首地址 //以上两行代码所表示的位置是同一位置 printf("%p, %p, %p\n", p1, p2, arr); //显示的结果一样
-
注意:虽然我们定义了一个指针变量接受了数组地址,但不能理解为指针变量指向了数组,而应该理解为指向了数组的首个元素。
(2)、指针的运算
-
指针运算:前提是指针变量必须要指向数组的某个元素(指针运算只能发生在同一数组内)
序号 | 指针运算 | 说明 |
---|---|---|
1 | 自增:p++、++p、p+=1 | 指向下一个元素的地址,适合在循环中 |
2 | 自减:p--、--p、p-=1 | 指向上一个元素的地址,适合在循环中 |
3 | 加n个数:p+n.(这里相当于移动了n * sizeof(type)字节) | 后n个元素的(首)地址 |
4 | 减n个数:p-n | 前n个元素的(首)地址 |
5 | 指针相减:p1 - p2 | p1, p2之间相差几个元素 |
6 | 指针比较:p1 < p2 | 前面的指针小于后面的指针 |
说明:
如果指针变量p已指向数组中的一个元素,则p+1指向同一数组中的 下一个元素,p-1指向 同一数组中的上一个元素。即p+1或p-1也表示地址。但要注意的是,虽然指针变量p中存放的 是地址,但p+1并不表示该地址加1,而表示在原地址的基础上加了该数据类型所占的字节数d (d = sizeof(数据类型))
如果p原来指向a[0],执行++p后p的值改变了,在p的原值基础上加d,这样p就指向数组的 下一个元素a[1]。d是数组元素占的字节数。
如果p的初值为&a[0],则p+i 和a+i 就是数组元素a[i]的地址,或者说,它们指向a数组的第 i 个元素 。
*(p+i)
或*(a+i)
是p+i或a+i所指向的数组元素,即a[i]如果指针变量p1和p2都指向同一数组,如执行p2-p1,结果是两个地址之差除以数组元素的 长度d。
int arr[] = {11, 22, 33, 44, 55}; int *p1 = arr + 4; //arr[4] int *p2 = arr + 1; //arr[1] printf("%ld\n", p1 - p2); //4 - 1 = 3
(3)、案例:
-
案例1
-
需求:通过下标法和指针法遍历数组
-
代码:
#include <stdio.h> //下标法遍历数组(之前学的方法) void arr1(int arr[], int len) { //通过循环遍历 for(int i = 0; i < len; i++) { printf("%-3d", arr[i]); } printf("\n"); } //通过指针法遍历数组 void arr2(int arr[], int len) { //建议不要直接操作数组,最好是在函数中创建一个指针变量用来接收形参 int *p = arr; //p存储的就是数组中第一个元素的地址 //定义一个循环变量 register int i = 0; //将循环变量存储在寄存器,提高执行效率 //通过循环遍历 for(; i < len; i++) { printf("%-3d\n", *(arr + i)); } printf("\n"); } //通过指针法遍历数组 void arr3(int arr[], int len) { //建议不要直接操作数组,最好是在函数中接收形参 int *p = arr; //p存储的就是数组中第一个元素的地址 //定义一个循环变量 register int i = 0; //将循环变量存储在寄存器,提高执行效率 //通过循环遍历 for(; i < len; i++) { printf("%-3d\n", *p); p++; } printf("\n"); } int main() { int array[] = {11, 22, 33, 44, 55}; int len = sizeof(array) / sizeof(array[0]); arr1(array, len); arr2(array, len); arr3(array, len); return 0; }
-
-
案例2:
-
需求:推导以下代码的运行结果
-
代码:
#include <stdio.h> int arr2() { // 创建一个普通数组 int arr[] = {11,22,33,44,55,66,77,88}; int *p = arr; printf("%d\n", *p); // 11 p++; printf("%d\n", *p); // 22 int x = *p++; // 第一步:解引用p赋值给x,x = 22,第二步:p++,指针移动到了33这个元素 printf("%d, %d\n", x, *p); // 22,33 int y = *(++p); // 第一步:++p,指针移动到了44这个元素,第二步:对44这个地址解引用,得到44 printf("%d, %d\n", y, *p);// 44,44 (*p)++; printf("%d\n",*p); // 45 } int main(int argc,char *argv[]) { arr2(); return 0; }
*p++
:先解引用p,然后p这个指针自增int arr[] = {11, 22, 33}, *p = arr; int x = *p++; //x = 11, *p = 22
(*p)++
:先解引用p,然后使用解引用出来的数据自增int arr[] = {11, 22, 33}, *p = arr; int x = (*p)++; //x = 11, *p = 12
-
(四)、通过指针引用数组元素
-
引用一个数组元素,可以用:
-
下标法:如
arr[i]
形式 -
指针法:如
*(arr + i)
或*(p + i)
,其中arr是数组名,p是指向数组元素的指针变量,其初始值:p = arr;
-
-
案例:
-
需求:有一个整型数组arr,有10个元素,输出数组中全部的元素
-
下标法:(通过改变下标输出所有的元素)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rr[10]; int i; //给数组元素赋值 for(i = 0; i < 10; i++) scanf("%d",&arr[i]); // 遍历数组元素 for(i = 0; i < 10; i++) printf("%-4d%",arr[i]); printf("\n"); }
-
指针法(地址操作):(通过数组名计算数组元素的地址,找出数组元素值)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rr[10]; int i; // 给数组元素赋值 for(i = 0; i < 10; i++) scanf("%d",&arr[i]); // 遍历数组元素 for(i = 0; i < 10; i++) printf("%-4d%",*(arr + i)); printf("\n"); }
-
指针法(利用指针变量):(用指针变量指向数组元素)
#include <stdio.h> void main() { int arr[10]; int *p, i; // 给数组元素赋值 for(i = 0; i < 10; i++) scanf("%d",&arr[i]); // 遍历数组元素 for(p = arr; p < (arr + 10); p++) printf("%-4d",*p); printf("\n"); }
-
-
注意:数组一旦创建,就无法改变其值(数组名),说的不是数组元素的值。数组名在内存中无法改变,不可对数组名重新赋值,不可改变数组的长度。
-
以上三种写法比较:
-
方式一和方式二执行效率相同。系统是将arr[i]转换为为*(arr + i)处理的,即先计算出地址,因此比较费时
-
方式三比方式一二方法快。用指针变量直接指向数组元素,不必每次都重新计算地址。p++能大大提高执行效率
-
用方式一比较直观,而用地址法或者指针变量的方法难以很快判断出当前处理的元素
-
使用指针变量指向数组元素时(上面第3种方法),注意以下几点:
*(p--)相当于arr[i--],先*p,再p--
*(p++)相当于arr[i++],先*p,再p++
完整写法
*(--p)相当于arr[--i],先--p,再*
*(++p)相当于arr[++i],先++p,再*
*p++相当于先*p,再p++
简写
(*p)++相当于先*p,再给*p进行++
具体关系参照下面的表格:
操作类型 指针表达式 数组下标等价 执行顺序 是否改变指针地址 前置自减+取值 *(--p)
arr[--i]
1、指针前移;2、取新地址的值 改变 前置自增+取值 *(++p)
arr[++i]
1、指针后移;2、取新地址的值 改变 后置自减+取值 *(p--)
arr[i--]
1、取原地址的值;2、指针前移 改变 后置自增+取值 *(p++)
arr[i++]
1、取原地址的值;2、指针后移 改变 后置自增(简写) *p++
arr[i++]
1、取原地址的值;2、指针后移 改变 取值后值自增 (*p)++
arr[i]++
1、取原地址的值;2、值+1 不改变
(五)、数组名做函数参数
-
表现形式:
-
形参和实参都是数组名
void fun(int arr[], int len) {...} void main() { int arr[] = {11, 22, 33}; fun(arr, sizeof(arr) / sizeof(arr[0])); }
-
实参用数组名,形参用指针变量
void fun(int *p, int len) {...} void main() { int arr[] = {11, 22, 33}; fun(arr, sizeof(arr) / sizeof(arr[0])); }
-
实参和形参都用指针变量
void fun(int *p, int len) {...} void main() { int arr[] = {11, 22, 33}; int *p = arr; fun(p, sizeof(arr) / sizeof(arr[0])); }
-
实参用指针变量,形参用数组名
void fun(int arr[], int len) {...} void main() { int arr[] = {11, 22, 33}; int *p = arr; fun(p, sizeof(arr) / sizeof(arr[0])); }
-
-
案例:
-
需求:将数组a中n个整数按相反顺序存放
-
代码:
//遍历数组 void list(const int arr[], int len) //加了const之后,arr就不可修改 { for(int i = 0; i < len, i++) printf("%-3d", arr[i]); printf("\n"); } //数组的反转:数组实现 void inverse(int arr[], int len) { //将第i个和第len-i-1个进行对调 //定义循环变量和临时变量 register int i = 0, temp; for(; i < len / 2; i++) { temp = arr[i]; arr[i] = arr[len - i - 1]; arr[len - i - 1] = temp; } } //数组的反转:用指针实现 void inverse_p(int *p, int len) { //将第i个和第len-i-1个进行对调 //形参不要直接操作,要用一个变量去接收一下 int *i = p, *j = p + len - 1, temp; //p+len-1等价于&p[len-1] for(; i < j; i++, j--) { temp = *i; *i = *j; *j = temp; } } int main() { int arr[] = {11, 22, 33, 44, 55, 66}; int le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int *p = arr; list(arr, len); inverse(arr, len); list(arr, le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