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物理层
目录
一.信道基础的基本概念
1.信道的定义与核心术语
2.信道的分类
二.信道的极限容量
1.带宽与噪声,
2.奈奎斯特准则
3.香农准则
三.编码与调制
1.编码和调制的概念
2.编码方式
3.基本调制方式
四.传输介质
1.导引性传输介质(导向型
2.非传导性传输介质(非导向性
3.无线传输介质
编辑
4.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五.物理层设备
1.中继器
2.集线器
3.光纤调制解调器
4.调制解调器
一.信道基础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物理层:物理层是OSI模型中最底层,他不关心数据的含义和格式,只负责将上一层,数据链路层传来的二进制数据(0/1)通过物理介质转换成电信号、光信号或者无线电信号发送,同事接受对方的物理信号还原为比特流。
1.信道的定义与核心术语
信道:指信号传输的通道,由 “传输媒体 + 相关设备(如发射器、接收器)” 组成,与 “电路” 不同 —— 信道通常指 “单向传输路径”,一条通信电路往往包含 “发送信道” 和 “接收信道” 两条信道。
数据:送消息的实体,是计算机可处理的二进制编码(如文本 “ABC” 对应01000001 01000010 01000011)。
信号(数字信号+模拟信号):
数字信号:参数离散取值(如计算机输出的高低电平波形)。
模拟信号:参数(振幅 / 频率)连续变化(如传统电话线路的语音信号);

信源:信号的来源(数据的发送方),信宿:信号的归宿(数据的接收方)
码元:数字信号中代表离散值的基本波形,是 “信号的基本单位”。二进制系统中,1 个码元对应 1 个比特(0 或 1);多进制系统中,1 个码元可携带多个比特(如 4 进制码元对应 2 比特)。
码元和比特的关系:

速率(比特率+波特率)
波特率:每秒传输几个码元,单位是码元/秒or比特
比特率:每秒传输几个比特,单位是bit/s,b/s,bps
2.信道的分类
1.传输信号划分
- 模拟信道:传输模拟信号(如传统电话网、有线电视网的下行信道);
- 数字信道:传输数字信号(如以太网、光纤宽带网)。
2.传输媒体类型划分
- 导引型信道:信号沿物理媒体(如双绞线、光纤)传输,有明确路径;
- 非导引型信道:信号在自由空间传播(如无线电波、微波),无物理路径。
3.通信方向划分
| 通信方式 | 核心特点 | 信号流向 | 典型应用 |
|---|---|---|---|
| 单工通信 | 单向传输,发送方固定为 “发”,接收方固定为 “收” | 不可逆(A→B,无 B→A) | 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红外遥控 |
| 半双工通信 | 双向传输,但不能同时进行(需交替) | 可逆但不同时(A→B 或 B→A) | 对讲机、早期共享总线以太网(CSMA/CD 协议) |
| 全双工通信 | 双向同时传输,双方可同时发和收 | 可逆且同时(A↔B) | 电话通话、现代以太网(交换机连接)、光纤通信 |
二.信道的极限容量
1.带宽与噪声,
带宽:信道所允许的信号频率范围。单位是:Hz
噪声:噪声会影响信道的数据传输效果
2.奈奎斯特准则
在无噪声的低通信道中,码元传输速率的上限为:V = 2W (码元/秒)
- W:信道带宽(单位:Hz,赫兹),指信道可传输的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
- “2W”:表示每秒最多传输 2W 个码元,超过此值会出现 “码间串扰”—— 前一个码元的波形 “拖尾” 干扰后一个码元,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识别。
- 奈氏准则仅限制 “码元速率”,不限制 “数据率”(比特 / 秒);可通过 “多进制调制” 让 1 个码元携带多个比特,提升数据率:数据率(bit/s)= 码元速率(码元 / 秒)× 每个码元携带的比特数;示例:信道带宽 W=4kHz,若用 4 进制调制(1 码元 = 2 比特),则数据率上限 = 2×4kHz×2=16kbit/s。
- 适用场景:低噪声环境(如局域网、光纤信道),核心是避免 “码间串扰”。
3.香农准则
有噪声的信道中,极限信息传输速率(数据率)为:C = W log2(1 + S/N)(bit/s)
- W:信道带宽(Hz);
- S/N:信噪比(信号平均功率 / 噪声平均功率,无单位),实际应用中常用 “分贝(dB)” 表示:信噪比(dB) = 10log10(S/N)

三.编码与调制
1.编码和调制的概念
编码:二级制数据编码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解码成二进制数据
调制:二进制数据调制成模拟信号,模拟信号解调成二进制信号
2.编码方式
| 编码方式 | 原理 | 优点 | 缺点 | 应用场景 |
|---|---|---|---|---|
| 不归零制(NRZ) | 正电平 = 1,负电平 = 0(或反之) | 简单 | 无自同步能力(长串 0/1 导致时钟偏移) | 早期串口通信 |
| 归零制(RZ) | 正脉冲 = 1,负脉冲 = 0,每个码元结束时回到零电平 | 有自同步能力 | 带宽利用率低(脉冲占空比 < 1) | 早期数据传输 |
| 曼彻斯特编码 | 每个码元中间必有电平跳变:“前低后高”=0,“前高后低”=1(或反之) | 自同步(跳变提供时钟) | 带宽加倍(码元速率 = 2× 数据率) | 以太网(10BASE-T) |
|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 | 码元中间跳变仅同步,码元开始 “跳变”=0,“不跳变”=1 | 自同步,抗干扰性更强 | 实现复杂 | 令牌环网 |

3.基本调制方式
| 调制方式 | 原理 | 特点 | 应用场景 |
|---|---|---|---|
| 调幅(AM) | 载波振幅随基带信号变化:“1”= 有载波,“0”= 无载波(或反之) | 实现简单,抗干扰性差 | 调幅广播、早期数据传输 |
| 调频(FM) | 载波频率随基带信号变化:“1”= 频率 f1,“0”= 频率 f2 | 抗干扰性强,带宽占用大 | 调频广播、对讲机 |
| 调相(PM) | 载波初始相位随基带信号变化:“1”= 相位 180°,“0”= 相位 0°(或多相位) | 抗干扰性强,可多进制调制 | 数字微波通信、卫星通信 |
正交振幅调制(QAM):
为提升数据率,教材 2.2.2 节提到 “多进制振幅 - 相位混合调制”,如 16QAM(4 振幅 ×4 相位)、64QAM(8 振幅 ×8 相位):
- 16QAM:1 个码元携带 4 比特,数据率 = 码元速率 ×4;
- 应用:有线电视网(HFC)、4G/LTE 移动通信,可在有限带宽内实现高速传输。
四.传输介质
1.导引性传输介质(导向型
1.双绞线
- 由两根绝缘铜导线按规则绞合而成(绞合可减少 “相邻导线的电磁干扰”),多对双绞线捆成电缆,外覆 PVC 护套。
- 分类:
- 无屏蔽双绞线(UTP):无金属屏蔽层,成本低,是局域网主流(如超 5 类、6 类线);
- 屏蔽双绞线(STP):有金属箔 / 编织网屏蔽层,抗干扰性强,适用于电磁环境复杂的场景(如工厂、机房)。
- 关键性能参数:
- 衰减:信号随距离的衰减程度(如 0.5mm 线径 UTP,1kHz 时衰减 0.7dB/km);
- 串扰:相邻线对的信号干扰(绞合度越高,串扰越小)
2.同轴电缆
- 结构:内导体(铜芯)→绝缘层→外导体(金属网 / 箔,屏蔽干扰)→护套,抗干扰性远强于双绞线。
- 分类与应用:
- 粗同轴电缆(10BASE5):直径 10mm,传输距离 500m,早期以太网主干;
- 细同轴电缆(10BASE2):直径 5mm,传输距离 185m,早期桌面以太网;
- 宽带同轴电缆:用于有线电视网(HFC),传输模拟电视信号和数字数据(下行速率可达 100Mbit/s)。
- 现状:局域网中已被双绞线取代,仅在有线电视网和部分工业场景使用。
3.光纤
- 理:利用 “光的全反射” 传输光脉冲 —— 光从高折射率的 “纤芯”(石英玻璃)射向低折射率的 “包层” 时,若入射角足够大,光会全部反射回纤芯,实现无衰减传输(1 = 有光脉冲,0 = 无光脉冲)。
- 分类:
| 类型 | 纤芯直径 | 传输模式 | 传输距离 | 速率 | 成本 | 应用场景 |
|---|---|---|---|---|---|---|
| 多模光纤 | 50/62.5μm | 多束光沿不同路径传输 | ≤550m | ≤10Gbit/s | 低 | 局域网(如数据中心) |
| 单模光纤 | 10μm | 单束光沿直线传输 | ≤10km | ≤100Gbit/s | 高 | 广域网主干、FTTx 接入 |
- 核心优势(教材重点强调):
- 带宽极大:单模光纤带宽可达几十 THz,支持 100Gbit/s 甚至更高速率;
- 衰减极小:单模光纤每公里衰减仅 0.2dB,可传输 100km 无需中继;
- 抗干扰性极强:不受电磁干扰(如雷电、工业设备);
- 保密性好:光信号无法被电磁感应窃取。
2.非传导性传输介质(非导向性
1.无线电波
2.微波
3.红光与激光
3.无线传输介质
4.物理层接口的特性
-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这类似于我们日常电器插头的尺寸和形状规范。
-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范围。例如,用多少伏的电压表示“1”,用多少伏的电压表示“0”。
-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例如,定义了哪根线用于发送数据,哪根线用于接收数据,哪根线用于接地等。
-
过程特性(规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它定义了在接口上传输比特流的全过程,包括事件的时序、控制信号的应答关系等。
五.物理层设备
1.中继器
- 核心功能:对衰减的信号进行 “再生整形” 并转发,延长传输距离(如双绞线以太网中,中继器可将传输距离从 100m 延长到 200m)。
- 工作原理:工作在物理层,仅放大信号的幅度和同步时钟,不分析信号内容,无法过滤干扰(若输入信号有误,中继器会将错误信号一并转发)。
- 关键限制:
- 仅适用于同类型网段(如 10BASE-T 以太网中继器不能连接 100BASE-T 网段);
- 受 “5-4-3 规则” 限制(以太网中最多用 4 个中继器连接 5 个网段,仅 3 个网段可接主机),避免信号时延过大导致 CSMA/CD 协议失效。
- 现状:已被集线器和交换机取代,仅在老旧网络中使用。
2.集线器
- 核心功能:多端口中继器(如 8 口、16 口),将多个主机连接成星形拓扑,接收一个端口的信号后,放大并转发到所有其他端口。
- 工作原理:
- 工作在物理层,无 “帧过滤” 能力 —— 无论目的地址是谁,收到信号后均 “广播转发”;
- 所有端口共享同一带宽,同一时间仅允许一个端口发送信号(需遵循 CSMA/CD 协议),本质是 “共享式设备”。
- 特点:
- 优点:即插即用,成本低,扩展方便;
- 缺点:带宽共享(用户越多速率越低),无碰撞隔离(一个端口发送冲突,所有端口受影响)。
- 现状:已被交换机取代,仅在教学或极简单网络中使用
3.光纤调制解调器
- 核心功能:实现 “电信号” 与 “光信号” 的转换,用于光纤接入场景(如 FTTx)。
- 工作原理:
- 发送端:将计算机输出的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通过光纤传输;
- 接收端:将光纤中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交给计算机处理。
- 应用:家庭光纤宽带(FTTH)中,用户端 “光猫”(光网络单元 ONU 的简化版)就是光纤调制解调器,可同时提供数据和语音服务。
4.调制解调器
- 核心功能:实现 “数字信号” 与 “模拟信号” 的转换,用于电话线、有线电视网等模拟信道接入。
- 工作原理(教材 2.6.1 节):
- 发送端(调制):将数字基带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如 ADSL Modem 将数字信号调制到高频段);
- 接收端(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
- 类型与应用:
- ADSL Modem:用于电话线宽带接入,下行速率 1~24Mbit/s;
- Cable Modem:用于有线电视网(HFC)接入,下行速率 2~100Mbit/s。
- 现状:随着光纤接入普及,ADSL Modem 逐步退出市场,仅在无光纤覆盖的地区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