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加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图景
“孩子学人工智能,不再只停留在背概念、简单拼装机器人!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份政策纲领为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学习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从小学的游戏化体验到高中的工程实践,从“双师课堂”到家庭科技亲子活动,人工智能等科技教育将贯穿校园内外,让每个孩子在探索中爱上科学、学会创新。
不少家长关心:“孩子多大开始学人工智能合适?”《意见》给出明确答案——按年龄梯度设计培养路径,不搞“一刀切”。小学低年级重点通过生活化、游戏化场景,让孩子初步感知科技魅力,例如通过互动小游戏认识智能设备、激发好奇心;中高年级则引导动手做实验、完成小项目,比如用简单编程工具制作校园导航小程序,初步体验“做中学”。初中阶段鼓励学生用科技解决真实问题,高中则引入更多科技前沿内容。循序渐进的培养,使各年龄段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学有所获。
政策特别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让科技教育“活”起来。未来的课堂可能是这样的:语文老师讲授科技说明文,科学老师带领开展实验,信息技术老师指导编程,跨学科合作完成一个“校园垃圾分类查询”小程序;或是通过“双师课堂”的方式,屏幕另一端是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现场解读最新成果,教室一端则由老师指导操作,让学生直连前沿科研资源。
在推进沉浸式、交互性教学的过程中,一批拥有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3D建模以及数字人技术的创新企业也在积极参与。例如道可云,作为工信部推荐的数字化赋能企业,已将其人工智能与元宇宙核心能力延伸到教育领域,能够打造虚拟实验室和数字教师解决方案。学生佩戴设备即可在仿真环境中完成高风险或高成本的科学实验,领略AI驱动的学习新模式;平台还可结合课程内容生成个性化学习场景,支持跨学科虚拟合作与成果呈现,为偏远和资源薄弱学校提供近乎同步的科技教育体验。
在家长最为关心的师资与教学条件方面,政策提出硬核举措:一方面,通过“双一流”高校设立科技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加强“学术+产业”双导师培训,并将教师派往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挂职,让教师提前熟悉前沿科技;另一方面,聘请科学家、工程师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资源方面将建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科技教育专区,优质课程全国共享;实施“百城千馆”工程,让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常态化对学生开放;鼓励家庭使用“科技工具箱”,延伸到家庭亲子实验,让科技教育融入生活。对于农村和边远地区,将加大资金和设施倾斜,保障教学公平。
政策重点指出“不搞单一考试评价”,而是建立“科技素养数字画像”,长期记录学生科技学习过程。例如在项目探究中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勇于尝试的精神等,都将纳入评价体系,更重视探索与成长过程,避免功利化倾向。
教师的评价也将更注重能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校则以课程丰富度与实践环境匹配度为衡量指标。这一导向有助于科技教育回归育人初心,塑造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不是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家庭、社会、学校的“大合唱”。《意见》提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联体”,让科技企业、公益机构深入支持教育项目,如以“揭榜挂帅”方式解决学校科研需求。与此同时,还将加强国际交流,让中国学生登上世界青少年科技创新博览会舞台,甚至获得诺贝尔奖得主的在线指导,从小培养全球视野与国际竞争力。
从兴趣的引导到思维的锻造,从课堂改革到资源整合,《意见》勾勒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系统发展蓝图。政策与企业创新协同推进,不仅让人工智能和元宇宙走进课堂,也使广大青少年能够在多元化、沉浸式的学习环境中成长。未来,道可云等创新主体将继续紧扣“人工智能+”行动,深耕教育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助力新一代具备全球视野与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