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Q:软件的UX - 快速分析并提议改进
- 第一印象 (本能层)
o 提示: 你打开这个软件的第一感觉是清爽、愉悦,还是混乱、有压力 ?它的颜色、形状、动画是否让你直觉上就喜欢或讨厌它 ?
o 体验记录:整体界面偏清爽,延续了当前常见的扁平化配色和大留白设计。初次进入时没有明显的视觉噪音,按钮、图标和字号的对比度足够,给人比较放松的感觉。如果能在首页加入一两处品牌记忆点(例如课堂主题色或插画),可以进一步强化第一印象。 - 首次使用体验 (Onboarding)
o 提示: 回想你第一次使用它时,它是否用了“渐进式披露” 来引导你?还是像一个“毫无感情的工具”,把所有功能都堆在你面前 ?
o 体验记录:首次上手时流程基本顺畅,但“加入课程”与“已有课程”的入口逻辑略显冲突,第一次操作时不知道应该先走哪条路径,导致差点无法进入课堂。如果能在首次登录时通过引导式弹窗或步骤说明明确提示“先加入课程,再进入课程内容”,并配合状态说明和默认选中项,会让新手更快完成关键任务。 - 认知阻力 (Cognitive Friction)
o 提示: 完成一个核心任务(例如:上传照片 、居中文字 )是否需要你学习“行话”或奇怪的操作?是否像Vim编辑器一样有陡峭的学习曲线 ?
o 体验记录:整体操作术语贴近日常课堂场景,没有晦涩的专业词汇。我们这类熟悉数字化教学的学生基本能直接理解。后续可在核心按钮旁配上轻量的说明文字或悬浮提示,帮助更年长或初次使用的老师迅速建立心智模型。 - “Paper-Cuts” (微小的挫败感)
o 提示: 在使用中,有没有哪些让你“哎呀”一声的小别扭?(例如:点击按钮没反应、光标很难对准 、按回车键想换行却提交了表单 )。
o 体验记录:暂未遇到明显的“纸割”问题,页面切换和平滑过渡表现良好。保持现有的交互一致性非常重要,建议在后续迭代中持续关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响应速度,避免新增功能时引入新的小别扭。 - 效率与反馈 (行为层)
o 提示: 常用操作是否流畅?它是否在你操作时(如按下按钮)通过视觉、触觉(震动)等方式给你清晰的反馈 ?
o 体验记录:主要流程流畅,但缺少“答题正确/错误”的即时反馈。当前需要他人告知才能确认结果,降低了学习效率。建议在提交后即时弹出反馈:展示答题结果、正确答案解析,并提供再次练习或查看班级平均表现的入口,帮助学生快速调整学习策略。 - 防错设计 (Fool Proof)
o 提示: 它是否帮你避免了简单的错误?(例如:提交/取消按钮是否做了视觉区分 ?是否把“弹射座椅”和“FM电台”按钮放在一起 ?)
o 体验记录:答题时需要手动点击“提交”,有效避免误触提交。可以进一步增加本地草稿或提醒功能,例如在离开页面时提示尚未提交;同时在高风险操作(如清空作答)前增加二次确认,构建更完整的防错机制。 - 同理心 (Empathy)
o 提示: 它是否考虑了你的真实使用场景?(例如:是否像银行的长邮箱地址 一样不考虑用户手动输入?是否考虑了手机用户无法改文件名 的窘境?)
o 体验记录:主要学习场景考虑得比较充分,作答体验顺畅。如果能引入基于 GPS 或校园网定位的班级推荐列表,自动排序离我最近或与我课表匹配的班级,将进一步体现对真实课堂场景的理解。 - 记忆偏好 (个性化)
o 提示: 软件是否“越用越好用” ?它会记住你的偏好(如“最近使用的字体” )吗?还是每次都“健忘”地默认推荐高价选项 ?
o 体验记录:目前偏好记忆不多,整体像一款轻量工具。未来可以逐步增加上次作答进度、常用题库、常用班级排序等记忆能力,让高频用户感受到“越用越懂我”。 - KPI 陷阱 (片面追求KPI)
o 提示: 软件是否在故意“祸害”或“欺骗”用户?(例如:无法避开的“摇一摇”广告 、半透明的关闭按钮 、无休止的弹窗请求 )。
o 体验记录:未观察到诱导性设计,没有强迫用户完成与学习无关的操作,信息呈现也比较克制,这一点值得保持。 - 长期认同 (反思层)
o 提示: 使用这个软件是否让你产生了情感共鸣或身份认同(例如:“我的确学习能力强!” )?它是否通过“周年回顾”等功能触动了你的良好情绪 ?
o 体验记录:偶尔会因为提前完成练习而和老师的课程节奏错位,希望推送时机能更贴合授课进度。例如提供“随堂模式”与“预习模式”切换,让系统依据老师的教学安排推送题目,增强课堂协同体验。
总体:给PQ问答写一个 NPS:完全基于 UX 的话,你会推荐给你的朋友么?(0 - 9)分,9 分最高。
o 评分:6 分。适合课堂实时互动,但在答题反馈和课堂节奏同步上仍有优化空间。如果能补齐上述关键体验,推荐意愿会明显提升。
- 在你的软件项目中,你们要吸取什么教训?
o 启示:从这次体验中,我们要强化 UI 统一性与新手引导,用用户视角持续检查信息反馈链路,确保核心任务步骤既清晰又有回馈。同时要关注不同角色(老师、学生)的节奏差异,设计更灵活的同步机制,避免单向推送造成的使用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