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 IP 的服务端监听了某个端口,那么他的 TCP 最大链接数是多少
目录
基础概念
流程图
题目解法
其他因素
基础概念
端口是服务端上每个网络程序的“专属编号”
监听指的是,在服务端的应用程序启动后,需要持续关注自己的专属端口,等待客户端发来链接请求
TCP 是负责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TCP 是面向链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协议
没有 IP,TCP 都不知道要把数据发给哪个设备
没有 TCP,IP 传的数据可能会混乱丢失
客户端发起请求
先拿到 IP 地址 然后进行 IP 寻址 找到目标服务器
然后建立 TCP 连接
然后开始进行端口匹配
双方通过 TCP 协议稳定的发送消息 通信结束后通过四次挥手断开链接
流程图
客户端(你的电脑) 服务端(目标服务器)| || 1. 发起请求:目标IP(找设备)+ 目标端口(找程序) ||--------------------------------->|| || 2. IP寻址:通过IP找到服务端设备 ||<-------------------------------->|| || 3. TCP三次握手(建立可靠连接) || SYN --------------------------->| (客户端:我要连你)|<--------------------------- SYN+ACK | (服务端:可以连,确认)| ACK --------------------------->| (客户端:收到,连接建立)| || 4. 端口匹配:服务端通过监听端口,将数据交给对应程序 || || 5. TCP传输数据(可靠收发,不丢序) || 数据 ---------------------------->||<------------------------------数据|| || 6. TCP四次挥手(断开连接) || FIN ---------------------------> | (客户端:结束通信)|<--------------------------- ACK | (服务端:收到,准备关闭)|<--------------------------- FIN | (服务端:我也结束了)| ACK ---------------------------> | (客户端:确认关闭)| |
题目解法
四个值可以唯一确定一个 TCP 链接
源地址
源端口
目标地址
目标端口

目标地址 目标端口我们已经确定了 无法去改变
所以我们的最大 TCP 链接数是 客户端的 IP 数 * 客户端的端口数
IPV4 就是 2 的 32 次方 * 2 的 16 次方
其他因素
上面这只是理论上的情况
实际上我们要受到各方面的影响
比如说 我们会有一个文件描述符限制
还有内存限制
这些都是 linux 操作系统层面的
所以我们根本无法拿到百分之百的 2 的 48 次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