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news >正文

【数据分析-Excel】常用函数汇总

目录

1、逻辑函数

1.1 IF()

1.2 AND()、OR()、NOT()、TRUE、FALSE

2、用于数据匹配的函数

2.1 VLOOKUP()

2.2 MATCH()

2.3 INDEX()

3、用于统计的函数

3.1 SUM()、SUMIF()与SUMIFS()

3.2 COUNT()、COUNTIF()、COUNTIFS()

3.3 AVERAGE()、AVERAGEIF()、AVERAGEIFS()

3.4 RANK()

4、日期函数

4.1 日期处理函数的汇总

5、文本查找与替换函数


以举例的形式解释每个函数的使用方式;

注意:每次写excel的函数时,都要使用引英文格式下的半角符号;

1、逻辑函数

1.1 IF()

判断指定的值,如果满足条件时则…,如果不满足条件时则….公式可以理解为IF(条件,符合条件时的计算方式,不符合条件时的计算方式.)

e.g. 需要计算对应成绩是否及格,若成绩大于等于60,则表示成绩及格,若成绩小于60,则表示不及格:

1.2 AND()、OR()、NOT()、TRUE、FALSE

AND():判断多个条件是否为真,条件用"Logical"(逻辑表达式)指定.如果所有条件都为真,返回值为TRUE(真);如果任意一项条件为假,则返回FALSE(假).即任意某一条件不满足即为不满足。

e.g. 若学生两门成绩都大于等于90分,则返回TURE,否则返回FALSE:

OR ():判断多个条件中是否有任意一个条件为真,条件用"Logical"(逻辑表达式)指定.如果任意一个条件为真,返回值为TRUE(真);如果所有条件为假,则返回FALSE(假).即任意某一条件满足即为满足。

e.g. 只要有一门成绩大于等于90分,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NOT():检测"非_"的函数.条件使用逻辑表达式指定.当逻辑表达式为TRUE(真)时结果为FALSE(假),当逻辑表达式为FALSE(假)结果为TRUE(真)。

e.g. 学生的成绩不小于60,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2、用于数据匹配的函数

2.1 VLOOKUP()

VLOOKUP 函数用于在表格或区域的第一列(最左列)中查找指定的值,然后返回同一行中指定列的值。顾名思义,它是垂直方向的查找。

注意:VLOOKUP有较多的限制,我们每次查找的时候都需要保证,被查找的表的值在选中数据表的第一列!

e.g. 要根据学生编号把学生姓名查找出来:

我们仔细解读这个使用公式:

①lookup_value,第一个参数是指你要查找的参数,也就是我们左边的A001,我要根据左边的A001去对应的表中查到学生的姓名;

②table_array,第二个参数是告诉这个函数,我要去哪个表里面找这个值,同时一定要保证lookup_value位于这个表的第一列,不然找不到;我的表还有一个$符号,这个符号表示把表锁住,因为我们在往下填充值的时候,表也会跟着选中单元格的相对位置往下移动,所以需要使用$符号将表固定住,不要往下移动了,不然表格会错位;

③col_index_num,第三个参数表示我要查找的学生姓名位于选中的table_array的第几列;

④range_lookup,表示匹配的内容如果是精确查询就使用false,如果是模糊查询就使用true;

2.2 MATCH()

MATCH 函数用于在单行或单列的区域中查找指定值,并返回该值在区域中的相对位置(一个数字),而不是返回值本身。一般与INDEX函数复合使用。

e.g. 查询John所处的列号:

①第一个参数是查找值,如果里面输入文本就需要使用引号;

②选中查找值所处的数列,最上面的“姓名”那一单元格是1,GRACE是2,依次类推,最后返回的值是6;

③match_type可以选择是要等于查找值还是大于或小于查找值;

2.3 INDEX()

INDEX 函数根据给定的行号和列号,从一个区域或数组中返回指定位置的值。一般INDEX和MACTH复合使用的时候就是用match返回表的行号列号,index根据行号列号返回值。

e.g. 根据提供的行号和列号找到对应的值:

①第一个参数先选中表,第二个参数是行号,第三个参数是列号;

match和index复合使用的例子,看看是否看的懂:

3、用于统计的函数

汇总:

3.1 SUM()、SUMIF()与SUMIFS()

sum是求和函数,sumif就是满足单个if条件的数值求和,sumifs就是满足多个if条件的数值求和。

也就是说sumif能处理的求和数据,sumifs都能做。

e.g. 工龄小于等于两年的销售人员的销售额:

①第一个参数是if条件的筛选位置,一般把表头也选上;第二个参数写条件,第三个参数写求和范围;

②如果使用sumifs的话公式为:SUMIFS(E7:E17,C7:C17,"<=2");可以看出来:sumifs的第一个参数是求和区域,第二个参数是条件区域,第三个参数是条件,如果还有其他的条件,就接着写第二哥条件区域和第二个条件即可。

3.2 COUNT()、COUNTIF()、COUNTIFS()

count是给数值类型的数据计数,countif就是满足单个if条件的数据计数,countifs是满足多个if条件的数据计数。也就是说countif能处理的计数数据,countifs都能做。

使用count计数的时候直接选中要计数的区域就可以计算里面的数据个数;

e.g. 查看emma的销售单数量:

①第一个参数选中区域,第二个参数选中条件,最终结果计算出在选中区域中Emma出现了几次;

使用countifs函数计算是:

有多个条件就先写区域,再写条件,中间用英文符号的逗号隔开即可。

3.3 AVERAGE()、AVERAGEIF()、AVERAGEIFS()

average是求平均值,averageif是满足单个if条件的数据求平均值,averageifs是满足多个if条件的数据求平均值。也就是说averageif能处理的平均值数据,averageifs都能做。

e.g. 计算》=90分的英语的平均值:

①第一个参数是求平均值的范围,第二个参数就是条件;

②如果使用counifs去求平均值,先选择要计数的范围,然后设置条件区域与对应条件,满足条件就可以计数进来;

3.4 RANK()

对数据进行排名的函数。

①第一个参数是要排序的数字,第二个参数是所有需要排序的数组,第三个参数是需要升序(1)还是降序(0);

4、日期函数

4.1 日期处理函数的汇总

可以都试一下,每次输入公式之后下面都会有提示的,前面的内容熟悉之后后面的也会容易理解的。

5、文本查找与替换函数

汇总:

①find函数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参数是查找值,第二个参数表示在哪个字符串中查找;

②replace函数,第一个参数是选中原来的文本,从第15位开始后4位替换成****:

③text函数,第一个参数选中对应的文本,第二个参数设置文本格式,比如这里的“00”表示保留两位数字,1就会变成01;

如有任何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私信信息很多时候会漏回或者顶掉);

下一期是excel中数据透视表的使用;

http://www.dtcms.com/a/600587.html

相关文章:

  • 深入理解MySQL事务隔离级别与锁机制(从ACID到MVCC的全面解析)
  • RabbitMQ应用(1)
  • .NET驾驭Excel之力:Excel应用程序的创建与管理
  • Unity2.5D视角肉鸽项目架构
  • JAVA和C#的语法对比
  • WPS Excel 图表
  • 电商网站开发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品牌设计和vi设计有什么区别
  • Spring 框架整合 JUnit 单元测试——包含完整执行流程
  • .NET驾驭Excel之力:自动化数据处理 - 开篇概述与环境准备
  • 多站点网站群的建设与管理识图搜索在线 照片识别
  • C++ builder xe 用imageen组件ImageEnView1合并多个图片导出一个pdf
  • 深度拆解汽车制造系统设计:用 Java + 设计模式打造高扩展性品牌 - 车型动态生成架构
  • 客户端VS前端VS后端
  • 西安企业网站建设哪家好hs网站推广
  • 【宝塔面板】监控、日志、任务与安全设置
  • RPA财务机器人落地指南:治理架构、流程优化与风险防控
  • GitHub Agent HQ正式发布,构建开放智能体生态
  • XML节点SelectSingleNode(“msbuild:DebugType“ 为什么要加msbuild
  • 【GitHub热门项目】(2025-11-12)
  • 【RAG评测方案汇总】GitHub开源工具全览
  • 数据集月度精选 | 高质量具身智能数据集:打开机器人“感知-决策-动作”闭环的钥匙
  • 深圳网站制作易捷网络湘乡网站seo
  • Java Maven Log4j 项目日志打印
  • 面试:Spring中单例模式用的是哪种?
  • 长芯微LPS5820完全P2P替代NCP51820,LPS5820 是一款高速半桥驱动器,可用来驱动半 桥功率拓扑的 GaN 功率管。
  • Python 第三方库:PyTorch(动态计算图的深度学习框架)
  • 如果网站打开非常缓慢国内全屋定制十大名牌
  • 【操作系统】详解 分页与分段系统存储管理
  • flex:1
  • 【LeetCode经典题解】递归破解对称二叉树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