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PCB设计指南(0)
一、关于“层”的定义(layer)
在电路板设计中,「层」并非虚拟概念,而是指板材本身实际存在的铜箔层面。 随着电子产品功能日益复杂,元件排列愈发密集,加上抗干扰与布线需求,现代电路板不再只有上下两面可供使用。 许多新型电子设备采用的电路板,在板材中间还设置了经过特殊处理的夹层铜箔。 以光通PCB为例,通常使用四层以上的板材结构。
这些内层因为加工难度较高,多半规划为电源配置层(例如接地层与电源层),并且经常采用大面积铺铜的方式进行布线。 当上下表面层与内层需要相互连接时,就必须通过「导通孔」来建立电气链接。
特别是在设计光通讯模组电路板时,层的规划更显重要。 光收发模块的高速讯号线路必须在特定层进行布线,以确保信号完整性。 通常会将高速差分讯号配置在外层,中间层作为参考接地层,形成良好的讯号传输结构。
二、导通孔的运用 ( Via)
为了连接各层之间的线路,需要在各层相交处钻出共享孔,这就是导通孔。 制作时会在孔壁以化学沉积方式镀上金属层,用来连通各层铜箔。 导通孔的上下两面会做成标准焊垫形状,可以直接与表面线路连接,也可以不连接。
设计线路时,处理导通孔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尽量减少导通孔数量。 使用导通孔时,必须妥善处理它与周围结构的间距,特别是容易忽略的内层线路与导通孔之间的距离。 如果采用自动布线,可以在设定中开启「导通孔最小化」选项来自动处理。
在光通信模块的高速信号路径上,导通孔的使用需要格外谨慎。 每个导通孔都会造成阻抗不连续,产生信号反射与损耗。 对于10Gbps以上的高速讯号,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差分对上使用导通孔。 如果无法避免,导通孔必须对称配置,并且孔径要经过精确计算以匹配线路阻抗。 激光驱动电路与光检测器的讯号线路特别敏感,这些区域的导通孔设计更需要严格控管。
第二,所需承载的电流越大,导通孔尺寸就要越大。 例如电源层与接地层连接其他层时使用的导通孔就应该较大。 光模组中的雷射驱动电路与TIA放大器的电源供应线路,由于需要提供稳定且低噪声的电源,其导通孔尺寸与数量都必须充足,以降低电源路径阻抗。
三、印刷层的规划
为了方便电路板的安装与维修,会在板子上下两面印刷必要的标记图案与文字代号,例如组件编号、规格值、外框形状、厂商标志、生产日期等信息。
许多初学者在设计丝印层时,只注重文字符号的整齐美观,却忽略了实际制作出来的效果。 常见的问题包括:文字被元件遮挡、侵入助焊区域而被遮盖,或是将组件编号标示在相邻元件上等,这些设计都会给组装和维修带来困扰。
正确的丝印层文字配置原则是:「清楚明确、善用空间、美观大方」。 在光通信模块设计中,还需要特别标示光纤连接方向、极性标记(TX/RX)以及光功率等级等重要信息,这些标记对于后续组装与测试至关重要。
四、表面黏著元件的特性
元件库中有许多表面黏着元件封装。 这类元件除了体积小巧,最大特点是引脚单面分布。 因此选用时必须明确定义组件所在面,以免发生引脚遗失的问题。 此外,这类元件的文字标注只能放置在组件所在的同一面。
光通讯模块中常用的ROSA 和TOSA,其高频特性要求焊垫设计必须精确。 这些器件的接地焊垫通常需要加大面积,以提供良好的散热路径与射频接地。
五、网状铺铜与实心铺铜
网状铺铜是将大面积铜箔处理成网格状,实心铺铜则是完整保留铜箔。 初学者在设计过程中,在电脑屏幕上往往看不出两者差别,但只要将画面放大就能清楚分辨。
正因为平常不容易察觉差异,使用时更容易混淆。 必须强调的是,网状铺铜在电路特性上具有较强的高频干扰抑制效果,适合用于需要大面积铺铜的地方,特别是作为屏蔽区、隔离区或大电流电源线时更为合适。 实心铺铜则多用于一般线路末端或转角处等需要小面积填充的位置。
在光通信模块的设计中,接地层的铺铜方式选择极为关键。 高速讯号区域建议使用实心铺铜作为参考接地面,以提供连续的返回电流路径,减少信号完整性问题。 而在低速控制电路区域,可以使用网状铺铜来平衡散热与电气性能。 特别注意的是,激光驱动IC与TIA周边的接地层必须使用实心铺铜,并且透过多点导通孔与主接地层紧密连接,形成低阻抗的接地网络。
六、焊垫的选择(pad)
焊垫是电路板设计中最常接触也最重要的概念,但初学者容易忽略其选择和修正,设计时一律使用圆形焊垫。 选择组件焊垫类型时,应该综合考虑组件的形状、尺寸、配置方式、震动与受热状况、受力方向等因素。
封装库中提供了各种不同尺寸和形状的焊垫,例如圆形、方形、八角形、圆方形和定位用焊垫等,但有时仍需自行编辑。 例如,针对发热量大且承受较大应力、电流较大的焊垫,可以设计成「水滴状」,在彩色电视机电路板的行输出变压器引脚焊垫设计中,许多厂商就采用这种形式。
自行编辑焊垫时,除了上述考量外,还需注意以下原则:
首先,形状长短不一致时,要考虑连线宽度与焊垫特定边长的差异不能过大。
其次,需要在组件引脚之间布线时,选用长短不对称的焊垫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各组件焊垫孔的尺寸要根据引脚粗细分别编辑确定,原则上孔的尺寸应比引脚直径大0.2至0.4毫米。
光通讯模块中的高速信号焊垫设计需要特别处理。 差分讯号对的焊垫必须严格对称配置,间距与尺寸都要精确控制以维持阻抗匹配,以降低高频损耗。 此外,这些高频组件的接地焊垫建议使用多个小导通孔分散配置,而非单一大导通孔,以减少接地电感效应。
七、防焊与助焊处理
这些处理层不仅是电路板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更是组件焊接的必要条件。 依照处理层所在位置及作用,可分为元件面(或焊接面)助焊层与组件面(或焊接面)防焊层两类。
顾名思义,助焊层是涂抹在焊垫上,用来提升可焊性的涂层,也就是在绿色板子上比焊垫稍大的浅色圆形区域。 防焊层的情况正好相反,为了使制作完成的板子适合波峰焊等焊接方式,要求板子上除了焊垫以外的铜箔不能沾锡,因此在焊垫以外的各处都要涂覆一层材料,用来阻止这些部位上锡。 可见,这两种处理层是互补关系。
在光模组设计中,高频讯号线路周围的防焊层处理需要特别注意。 适当的防焊可以降低寄生电容,改善讯号质量。
八、光通讯模块的高速讯号走线设计
光通讯模块的核心在于高速信号的完整传输,走线设计直接影响系统效能。 以下是关键的布线策略:
首先是差分讯号对的处理。 光模组中TX与RX的差分信号必须采用紧密耦合的平行走线,线宽与间距要经过精确计算以达到特定阻抗值(通常为100欧姆差模阻抗)。 差分对的长度必须严格匹配,一般要求误差在5密尔以内。 走线过程中要避免任何会破坏对称性的设计,例如单侧过孔或不对称的弯曲。
其次是讯号隔离与屏蔽。 高速差分信号之间需要保持足够的间距,建议至少为3倍线宽,以降低串音干扰。 在多路光模组(如QSFP或OSFP)设计中,各通道之间最好使用接地隔离带分隔,这些隔离带要透过多点导通孔与接地层连接,形成有效的电磁屏蔽。
第三是参考层的连续性。 高速讯号线路下方必须有完整的参考接地层或电源层,绝对不能有分割或间隙。。
第四是转角处理。 高速讯号走线应该避免直角转弯,建议采用45度斜角或圆弧转角。 差分对转弯时要采用对称弧形设计,确保两条线路长度保持一致。
第五是线宽变化处理。 当高速信号需要改变线宽时(例如从BGA扇出到主要传输线路),应该使用渐变过渡而非突变,过渡区长度建议为线宽差的3到5倍。
最后是杂散电容控制。 在激光驱动与光检测器的关键路径上,要特别注意降低寄生电容。 这些细节处理对于10Gbps以上的高速光模块特别重要。
Q1:在电路板设计中,「层」(Layer) 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在光通讯模块设计中特别重要?
一个:
「层」指的是PCB板材内部实际存在的铜箔层,而不是虚拟概念。
随着电子产品密度与信号频率提升,多层板成为主流。 光通讯模块常使用 4 层以上结构,外层用于高速差分讯号,内层则作为接地或电源层。
这样的配置可确保高速信号具备良好的回流路径与阻抗控制,是维持信号完整性与降低干扰的关键。
Q2:导通孔 (Via) 在高速光通讯模块中有什么影响? 该如何正确设计?
A:
导通孔负责连接不同层的线路,但在高速设计中,它会造成阻抗不连续与反射。
对于 10 Gbps 以上的信号,应尽量避免使用导通孔; 若无法避免,需采对称配置并精确计算孔径,以匹配阻抗。
此外,电源与接地层的导通孔应加大尺寸与数量,以确保足够电流承载能力并降低电源噪声。
Q3:为什么在光通讯模块中,实心铺铜与网状铺铜要区分使用?
A:
实心铺铜提供连续的接地面与稳定的回流路径,适合高速区域使用(如激光驱动与 TIA 区域),能减少信号损耗与干扰。
网状铺铜则兼顾散热与抗干扰,适合低速控制电路或大面积电源区。
正确选择铺铜方式可兼顾高频效能、散热与EMI抑制。
Q4:高速讯号走线有哪些设计原则?
A:
高速讯号设计需遵守以下几项原则:
- 差分对走线:保持紧密平行、阻抗100 Ω、长度误差≤5 mil。
- 隔离与屏蔽:通道间距 ≥ 3×线宽,并以接地带隔离。
- 连续参考层:避免分割或缺口。
- 转角与线宽过渡:采45°或弧形转角,线宽变化要渐进。
- 寄生电容控制:特别在激光驱动与 PD 路径上需最小化。
这些原则能显著降低串音、反射与损耗。
Q5:在光通信模块的焊垫 (Pad) 设计上有哪些特别要求?
A:
高速差分讯号焊垫需 对称且尺寸精准,以维持阻抗匹配。
接地焊垫则建议使用多个小导通孔分散配置,降低电感效应。
对于高功率或高电流元件(如激光驱动),可采「水滴状焊垫」以强化机械与热稳定性。
这些细节能有效提升焊接可靠度与信号完整性。
本篇作者-诠鼎集团-卢卡斯
更多资讯可点击此处前往卢卡斯中查看,感谢支持!
